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大禹治水自古以来成为一种美谈。开皇四年的大旱使杨坚进一步意识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在进行一系列经济制度改革的同时,杨坚对水利也十分重视,他下令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
杨坚刚刚建立隋朝时,都官尚书元晖就奏请“决杜阳水灌溉三畴原”。杨坚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这项工程完成后,三畴原数千顷盐碱地得到灌溉,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五月,杨坚因为渭河多沙,河水深浅不固定,对漕运的丁役深以为苦。六月二十二日,杨坚下诏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渠道,引渭水入黄河。
隋初,京城的粮食大多靠漕运关东地区的粮食,即所谓“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其中流入黄河的渭水是一条重要的漕运水道。杨坚修建的渠道正是为这一条水道开通的。
宇文恺是隋朝著名的巧匠,曾负责过庞大的新都营建工作。他工作认真细致,在接受杨坚的诏旨之后,他带领工匠,巡察渠道,观测地理地势,最后选择了一条“一得开凿,万代无毁”的路线。方案确定下来之后,杨坚又把开凿运河的工作具体交给两个总督,一个是苏孝慈,他当时任太府卿。史称“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可见他十分擅长国家工程的组织工作。另一个是郭衍,他被任为开漕渠大监。二人部率水工在大兴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凿渠,引渭水向东,至潼关后流入黄河,全长400多里,这条渠名叫“广通渠”。修好之后,关东的粮食通过它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
开皇七年,杨坚又下令修复山阳渎。山阳渎古名邗沟,是春秋时吴国开凿的一条沟通江淮的人工河。杨坚下令修复此渠,使淮河水从今清江浦经淮安、扬州入长江。
当时,礼部尚书杨尚希很受杨坚重用。杨尚希任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刺史时,极善于施政。他重视农业,重新引瀵水,设立堤坊,新开稻田数千顷,使农业增收,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河南洛阳人赵轨,是隋初有名的忠良官吏。他先后任过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别驾、原州(治所在今宁复固原)总管司马、硖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刺史等职,因政绩突出,又被任为寿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总管长史之职。寿州的芍陂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但由于年久失修,芍陂的五门堰已变成一片荒地,荒草丛生,狼藉一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作用。赵轨到任后,大力改革,加紧复修,很快使芍陂恢复原状,重新达到灌田5000多顷的能力,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也因此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称颂。
河东汾阴人薛胄,隋初曾被杨坚任为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附近)刺史。薛胄未到任之前,兖州城东的沂水、泗水汇合一处向南流入大泽,常泛滥成灾。薛胄到任后,下令积石修坝,使河水改道西流,“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这些忠良官吏为杨坚兴修水利的措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隋代水利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过一系列兴修水利措施,隋朝的水利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包括杨坚在位时开凿的广通渠,疏浚的山阳渎,以及后来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从今北京到黄河的永济渠、从板渚(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北)到淮河的通济渠、从京口(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到余杭(治所在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构成了隋代的大运河,是隋代国内兴修的最大的水利工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经过长期战乱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京师仓廪储备不足。为了防备水旱灾难,杨坚下诏在黄河附近的13个州招募,设置运米丁。这13个州是:蒲州、陕州、虢州、熊州、伊州、洛州、郑州、怀州、邵州、卫州、汴州、许州、汝州。在这些地方设置4个转运仓: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河阳仓(在今河南孟县)、常平仓(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广通仓(在今陕西华县)。各地的运米丁将粮食一个仓一个仓地转运,最后通过渭水运到京师。开皇四年关西大旱,这些转运仓转运的粮食为缓解旱灾造成的饥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开皇五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又上书给杨坚奏道:
“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积蓄先备者也。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杨坚非常赞赏这份奏书,特别是他“水旱为灾而民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的论述,杨坚尤喜欣赏。
杨坚立即接受了长孙平的建议,下令民间每年每家拿出粟麦1石以下,在当地建立的仓库储存起来,以备荒年赈济。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义仓”。
开皇十五年二月,杨坚下诏说:
“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复、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
开皇十六年正月,杨坚又下诏,令秦、迭、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诸州的社仓,全都归县里安置,统一管理。同年二月,又下诏令交社仓税,上户交1石以下,中户交7斗以下,下户交4斗以下。
这3个诏书,表明社仓此时已经变了性质,它已由民间仓储变为国家仓储,其实质就是剥削农民的一种方式。
隋文帝开皇年间,通过推行均田制,使劳动力和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检括户口,使国家的编户大大增加;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便于粮食的运输和农业灌溉;广设仓储,大大增加了粮食布帛的储备。这些措施,特别是兴修水利,大大促进了隋朝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农业的迅猛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为杨坚灭陈、安定边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