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文帝杨坚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位名叫智仙(或智迁)的尼姑一直相伴左右,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究竟这位神秘的尼姑与隋文帝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据传,在隋文帝杨坚出生不久,由于天气异常炎热,可谓是酷暑难耐,杨忠夫妇怕杨坚受热,便用扇子为他驱暑。谁料,杨坚却被扇得寒战不已,几绝身亡,杨忠夫妇吓得惊惶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此危急关头,一尼姑深夜造访称她能化解此劫,果然,杨坚遇此神尼即刻转危为安了。杨忠夫妇见之立即谢恩,询问之下,才知神尼法号智仙,乃是特意从河东赶来挽救杨坚的。智仙告知杨忠夫妇说:“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杨忠闻言便将儿子托付神尼照料,并割宅为寺以作神尼修行之所,从此杨家人不再过问儿子的日常起居,皆由神尼智仙亲手料理。
而与上述说法不同的是,《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则记载说:“释尼智迁者,河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长通禅观,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居般若寺,会文帝生于寺。”照此来看,文帝杨坚乃是出生于般若寺,恐怕是杨忠由于自己的身份所限,又逢战乱之世,难以照料儿子,故将之托付于智仙代为养育,也就是说智仙乃般若寺尼姑,并非从外地专程赶来的所谓神尼。
一个智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但从以上的传说和史料文献中可以看出,隋文帝杨坚与智仙当是抚育关系,即是说智仙是文帝的养母。事实上,杨坚的确是在佛教寺院里度过了13年,并且是由一位尼姑抚养成人的。在佛院里长大的杨坚,由于难得见到双亲,故少了儿时的快乐,暮鼓晨钟,燃灯诵经,寺院刻板的生活,使他过早地失去了童稚和天真,养成了深沉稳重、孤傲刚毅的性格,举止有度,少年老成,同时,也缺乏幽默诙谐的气度和人情味。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佛学熏陶,而智仙更是以其为护法金刚转世,从小就灌输他要成一番伟业的理念,并精心培养他领袖般的远大抱负和深沉性格。而且智仙也将弘扬佛法的重任压在了杨坚的身上,并对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外部刻板的清灯戒律生活与内心培养的宏远志向的冲撞,给杨坚的性格注入了极为复杂矛盾的因素,早年的启蒙教育,更是给杨坚打上了深深的佛学印迹。文帝曾回忆这段生活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想必后来执政后的弘佛兴教之举皆与此有莫大关系吧。
文帝除遵养母智仙嘱托大兴佛事外,对于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养母,他也终身难忘,思念情深,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及以示怀念之心,他建隋之初,便令著作郎王劭为智仙立传。后来,又为之塑像,画貌,并广颁于寺庙中,以示尊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缺少了父母双亲的爱抚,智仙恐怕就是文帝杨坚童年惟一的牵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