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包玉刚的智慧
5825300000002

第2章 玉刚出世,天资聪颖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胜利的气氛丝毫未能影响古老的中国,当时的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江南名城宁波依旧是老样子,商旅匆匆,繁忙如初。

离宁波城不远处有一个镇子名叫钟海,里面有个钟包村,据说是宋代名臣包拯后代居住的地方。包玉刚之父包兆龙秉承父业,在湖北汉口开了一家鞋铺,因此在外面做生意的时间比呆在家里要多好几倍。

一九一八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宁波已进入了冬季,包兆龙匆匆从汉口赶回宁波。两天前,他接到妻子捎来的信,说快要生了。

此时的包兆龙,已有一子一女,但对于将要降生人世的孩子,他仍有着一种渴望和慈爱。

那天晚上,包兆龙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等待孩子的降生。

此时窗外寒风呼呼,屋里却温暖如春,烛光明亮。

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声,接生婆满面笑容地跑出来对他说。夫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是个儿子!包兆龙更加高兴。在封建社会里,儿子被看成传宗接代的象征。包兆龙想,生个儿子,日后自己的生意就后继有人了。他令佣人把孩子抱出来,只见这婴儿虎头虎脑,眼睛又大又亮,一阵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给他取个什么名好呢?包兆龙一眼瞥见桌上的燃烧的蜡烛,有了,就叫“起然”吧。

包兆龙虽是一介商人,但由于早年在私塾念过书,受过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古文水平甚为了得。他为次子取名“起然”,自有他的深意。

“起”字是包家的辈号,有“永不停顿”之意,“然”字通“燃”,表示火在燃烧,两字喻意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将会像一团火那样越烧越旺。旧时人们还时兴取表字,包兆龙于是赐起然表字“玉刚”,希望他长大成人后洁身自爱,刚直不阿。

包玉刚的母亲后来还生下了一子三女,他总共是七个兄弟姐妹。分别是三男玉书、玉星,四女爱菊、美菊、素菊和丽菊。包兆龙希望子女都像白玉一样无瑕,像菊花一样高洁。

由于包兆龙跟随其父在汉口做生意,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那时的包家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包兆龙决定让子女接受在当地被认为是最好的教育。他把包玉刚和包玉星送进了以教学质量优良而闻名的叶氏中兴小学读书,为儿子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玉书、玉刚、玉星三兄弟自小天聪颖悟,深得祖母和母亲疼爱,包玉刚更是以勤奋好学、诚实稳重而受到学校老师、同学和乡亲的赞扬。童年的包玉刚除了上学读书,最喜欢的就是去看大海、去看船。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简称为甬。东北和镇海交界,西面和余姚、慈溪接壤,南面和鄞县毗邻。

江南名城,地理条件优越

宁波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历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早在两汉、三国时期,舟船出海多从这里出发和归航。唐代时,它就与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泰国等许多国家有通商往来,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明清之际,海运更远及欧洲,商贾往来频繁,成为全国的重要商埠。鸦片战争以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规定,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侵略者在江北设立领事馆和洋行,倾销洋货,曾一度使宁波得到畸形的发展和繁荣。

宁波市内有一条江厦街,在唐宋年间就是手工业的发源地,到了明、清时更成为一条繁荣的街道,里面有许多古建筑,也有许多工艺品,是商贩云集的场所,也是外出做生意的宁波人心目中家乡的骄傲。每当月圆思乡之时,宁波人便会感叹“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它与“山西派”、“潮州派”、“福建派”一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帮派,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宁波人素来还有飘洋过海经商的传统。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海外的宁波籍人士约有三十多万人,在海外商界也形成实力雄厚的“宁波派”,其中不少为商界精英。

宁波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雄霸一方的商埠,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清朝日渐衰微,外族入侵,清朝皇帝把沿海商埠拱手赠与洋人,当时的上海滩便从野草丛生的一坯黄土中拔地而起,逐渐取代了宁波在江浙一带的商业中心地位。

宁波有两个天然深水良港,一是镇海港,一是北仑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里是各地客商、附近渔民以及来自中东、欧洲的航海家避风、休整和补给的理想之所。因此,作为具有地理条件优势的港口城市,宁波依然地位重要。

包玉刚的家就在钟包村,离海并不近,但自从有一次,包玉刚跟父亲到镇海去了一趟之后,他就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上的商船,而且忽发奇想,希望能当个船长驾船周游世界。

包玉刚的这个突如奇来的想法在他心中涌动了好一阵子,虽说是一个孩童幼时天真的幻想,若干年之后,这个幻想竟变成了现实。虽说算不上惊天动地,但也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包青天的后人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当时北京的一家报纸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说是从浙江宁波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即所谓的包氏家族族谱)中,确实是有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素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先生,乃是中国宋朝名臣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系子孙。

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震惊。因这个包拯包青天在中国绝对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广大老百姓中流传甚广,简直到了无人不晓,妇孺皆知的地步。同时,这一消息也引起了一位考古学家的注意。他就是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程如峰先生。这位程先生对包氏家族族谱颇有研究。曾参加过当年包公墓的清理与挖掘工作,也曾撰写过许多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过。

当时,正值包玉刚重返阔别四十年的故乡,正是他捐钱捐物支持家乡建设的时候,有人因此怀疑这是杜撰出来的呢?虽然包玉刚与包拯都姓包,并两者之问是否有血缘关系还不得而知。

带着这个疑问,程如峰千里迢迢从安徽合肥赶到宁波,开始仔细查阅包氏宗谱,并根据包拯墓志及其他史科进行了研究,首先确认了宗谱的真实性。然后证实包玉刚确实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玄孙。除此之外,程始峰还提供了不少包氏家族的发展情况。

据程如峰考证,包拯的家训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奸作科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墓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后人对此家训信守不渝,形成了“孝肃家风”,包拯的儿子、孙子都为官清廉,故生活较为清苦,因此寿命都不是很长,从包拯去世到其孙子包永年去世,前后也不过六十余年。包家当时仅有十九人,其中有十三人先后死去。由此可见包家的人口并不兴旺。后来由于联宗,赐姓等,才出现了支分派衍,子孙较多的情况。

包拯家在安徽合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官,为何他的子孙会跑到江南宁波呢?这里还有一段历史。据史科记载,包拯有两子,长子包臆,幼子包援。到北宋末年,包拯的第六代孙包元吉保护宋宗南逃,在临安(杭州)建都。包元吉被封为翰林院侍制。后南宋被元朝取代,包元吉的孙子包荣当过元朝的廉访史,晚年告老还乡,并将家迁至四明。

包荣有两个孙子,即包世懋和包世忠,在元代至正年间,也就是公元一三四一年至一三六八年左右,包世懋官居定海教谕,包家也随即迁到定海横河堰。至此,世居北方的包氏家族便有一支在江南宁波繁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