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构筑的成功殿堂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当成功智慧的真谛尽数洞悉后,幸福就会出现在你的前方。
智慧能打通成功之路
成功的梦想吸引着每一个人,但成功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在求学、创业等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拦路虎,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要攀上成功的巅峰,搬开这些绊脚石便是追求成功者的当务之急。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智慧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它将为你扫除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打通成功之路,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智慧的基础和化身,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智慧就是力量。古往今来,世界上的成功人士莫不是凭借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吴仁宝就是这样一个人。吴仁宝是江苏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以其超人的智慧带领华西村人创造一个闻名全球的“中国第一村”。
吴仁宝的超人智慧集中体现在他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上,他总是将华西村的发展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统筹考虑,凭借国家政策的扶持,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华西村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1992年初,国内多种报刊都发表了关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文章:
2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宣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100年”,并以这句极具权威感的话作为评价文章的大幅标题。
2月8日始,《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财大才能气粗》等评论文章。
2月19日始,《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8篇重点评论文章。其中最为突出的议题是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敢闯敢干敢试验。
2月22日始,《人民日报》连续发出《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
舆论界咄咄逼人和耳目一新的宣传态势,引起了饱经沧桑、积累了丰富社会经验同时又善于思考的吴仁宝的高度警觉和重视。与此同时,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更是引起了吴仁宝的高度注意,他明白所有的这些文章都与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有关。凭这些,吴仁宝断定我国政府马上会掀起一个经济建设的新高潮,他知道,这又是一次企业腾飞的机遇。
机遇稍纵即逝,它不容许人用过多的时间去考虑。作为企业家的吴仁宝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他决定要抓住这次机遇,再次在华西村掀起一股经济热潮。
有了正确的想法就应该马上付诸行动,凌晨两点钟还未能入睡的吴仁宝立即电话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各厂厂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
在会上,吴仁宝说:“很抱歉,半夜三更请同志们来开会,研究工作。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话了,经济加速发展的浪潮已经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盼望已久的这次机遇。机遇的动态性很强,它稍纵即逝,有时虽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早抓和晚抓大不一样,因为机遇的含金量头重尾轻。”
接着,吴仁宝同与会人员一起为华西村制定了战略目标,拿出了具体的战术措施。他们认为,经济要大上,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原材料吃紧涨价,华西村要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就要有足够的原材料作保证,所以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借钱吃足”,钱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进得越多越好。同时,要大张旗鼓地搞股份制,大量吸收个人资金入股。
决策做出,马上行动。在吴仁宝的率领下,华西村从干部到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门路的找门路,组成了一支采购大军。在短短的半个月内,他们就借款2000多万元,吸收个人资金入股400多万元,加上自有流动资金,一下子购进了近万吨钢坯,1000吨铝锭,700吨电解铜等原材料。
果然,形势的发展正如吴仁宝所料,就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向下传达后,全国立即掀起了一个加快改革的热潮,全国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原材料的价格也随之迅速上扬。
吴仁宝看准了政治形势变化前的蛛丝马迹,抓住机遇,积极思考,依靠“借钱吃足”四个字,为华西村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智慧的力量,让吴仁宝、让华西村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为后人树立了以智创业、以智谋富的成功榜样。
智慧使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在埃及太阳神庙的门上,写着这么几个字:“认识你自己。”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但在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却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正确认识,那我们对外部的成功机遇的把握、判断的准确性也就大有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分不清积极的与消极的风险,可能会缺少解决问题的决断力。这样,我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相反,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准确,我们选择正确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大,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把握了机遇、风险决策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这样,我们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这里有一个因不自知而导致失败的真实故事。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他受聘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事前,他曾和朋友商量是否接受的问题。他的朋友认为他当总经理,自己也沾光不少,所以积极怂恿他去。而他本人也认为当总经理很光彩,所以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聘任。但是,一两年后,这家公司发展却不顺利,在这种情况下,传出了追究总经理责任的风声,使他不得不辞去职务。
他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事实上,是他不适合当总经理,但他却没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以才会失败。
如果当初他不管朋友怎么劝诱也不为所动,也就不会有今天失败的下场。虽然总经理有非常高的地位,收入颇丰,但是总经理要有总经理的职责,自己能否胜任,必须有自知之明。然而他丝毫没有衡量自己的条件,逞一时之快接下工作,结果难免失败。
由此可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是非常重要的。卡耐基认为,自我认知,是处世最重要的态度,有了自知之明,才不会失败。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只有智慧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这里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张艺谋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导演了,他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张艺谋并非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也未受到专门的绘画训练。然而,也正是这与艺术没有“历史渊源”的人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全世界十大杰出导演”的荣誉,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有成就导演”。原因何在?就在于他的智慧,在于他对艺术的超人感悟能力,在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对艺术感悟力的准确把握,以及在电影摄制中的准确运用和理解。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当时还在陕西工作的张艺谋心一下子热起来,他决定要试一试。
考电影学院是张艺谋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转折点。张艺谋在这一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颇值我们沉思。
张艺谋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找到了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优秀艺术素养令老师们大加赞赏,但是,学校规定考生的最高年龄是22岁,而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制度无情,首先是年龄一项就把张艺谋拒之门外。
对此,张艺谋失望至极,但仍未绝望,因为他的智慧告诉他,自己在艺术上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必须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一定要在这条路上创造自己的辉煌。当时的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和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于是张艺谋大着胆子给素昧平生的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还附带了几张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作品。
最终,信辗转到了黄部长手中,颇通艺术的部长认为张艺谋人才难得,遂写信给电影学院,并派秘书前往游说,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
然而,好事多磨。在张艺谋读完二年级的时候,校方以他年龄太大为由要求他离校。而此时力荐张艺谋的黄部长已经离位。向谁去求助呢?张艺谋意识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伯乐身上。自己已进入而立之年,更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所谓命运,无非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他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决心书”,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要求继续读书的愿望。再加上爱才的老师多说好话,校方终于同意让他继续上学。在以后的三年中,张艺谋的摄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电影学院毕业。
张艺谋用自己的智慧正确认识了自己,才令他锲而不舍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中国,也为世界创造出了一座迷人的电影艺术宫殿。
假使当年,“老谋子”亦如常人一样在命运面前无所做为,也许今天我们再也无法欣赏到聪明绝顶、智慧过人的世界级导演大师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电影艺术了。
智慧能唤醒人的潜能
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才能却一直酣睡着,一旦被激发出来,便可做出惊人的事业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唤醒自己体的潜能呢?这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智慧。
因此说,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真正需要唤醒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而唤醒我们潜能的还是我们自己。当然,外在的环境与客观的条件有时也会激发我们的潜能,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只能依靠自己,依靠我们自己智慧的魔力实现。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有效地发掘生命的潜力,在最大意义上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智慧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一“重任”的,因为前辈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例子。
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郑俊怀,就是用智慧唤醒了自己潜能,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打造成了今天的伊利集团。
1983年底郑俊怀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的厂长,可那时候这个厂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混乱……使这个厂面临着倒闭的命运。
怎么样才能使这个厂起死回生呢?在困难面前,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郑俊怀仔细分析了厂子的现状和原因,在洞察了回民奶食品总厂的方方面面之后,他相信,凭自己的能力,有全厂职工的支持,一定能使这个厂旧貌换新颜。
智慧唤醒了郑俊怀潜藏在心底的才能,通过不断的分析思索,他的思路逐渐开阔起来,他的组织、管理、经营能力也有效地凸显了出来。上任伊始,郑俊怀先为企业规定了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使企业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接着,他把生产新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为了确保新产品在春节期间上市,到了腊月二十八,郑俊怀和工人们都放弃了休息。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的新产品——一毛钱一支的奶油冰棍终于面市了。然而,这种新产品却未能引起人们的青睐,他们首次开发的新产品以失败而告终,工厂的信任危机也随之面临着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职工们的情绪非常低落,没想到自己的心血就这样白白花费了。有些工人甚至心灰意懒,无心再做其他事情。郑俊怀却好像没发生什么事似的,他抚慰他的职工们说:“这算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大事,做大事就不能向困难低头。自古以来,哪个做成大事的人没有经历过失败。”他的鼓舞使工人们又重新振作起来。
与此同时,他也寻找失败的原因。后来找到了原因所在: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开发出新的高质量的乳制品,而不是一毛钱一支的奶油冰棍。
1984年的正月十五,当别人家都沉浸在家庭团圆的幸福中时,郑俊怀却独自一人到上海考察冷饮市场和生产设备去了。在那里他看上了一种生产雪糕的设备,但是这种设备非常抢手,即使付现款也得等1年才能提货。并且当时的回民奶食品总厂根本就没有钱。这个难题摆在了郑俊怀面前。
郑俊怀马上返回呼市向银行要求贷款,可是他的厂是个小厂,又面临亏损,企业信誉又不高,银行拒绝贷款给他。
面临艰难处境,郑俊怀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每天都在银行里死缠硬磨,就这样坚持了1个多月,他这种“得不到贷款誓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一位农行领导,他终于贷到了10万元资金。
贷到款后,郑俊怀马上派了两位厂领导去上海。这两位厂领导走之前对郑俊怀说:“我们一定尽力把设备买回来。”郑俊怀生气了:“把‘尽力’那两个字去掉,你们一定要把设备买回来。”两位厂领导犯了难说:“人家要是不卖呢?”郑俊怀说:“我怎么把款贷出来的,你们就能怎么把设备买回来。”两位厂领导茅塞顿开,到了上海后不辞劳苦,一遍一遍地找厂家,厂长终于也被打动,卖给了他们设备。
设备到达厂里后,郑俊怀为了抢时间不分昼夜地与工人们一道工作,并肩作战,不到一个月,设备就安装完毕,靠这套日产雪糕10万支的设备,回民奶食品总厂当年的利润达到了10万元。就是这10万元利润,鼓舞了职工们的信心,使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郑俊怀也实现了自己使回民奶食品厂旧貌换新颜的目标。
倪萍从失败中获得智慧
失败、错误在成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当它们降临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逃避、推诿,而是要以百倍的勇气去挑战失败。主动承担的责任,是一个人品格真诚的魅力体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努力追根溯源,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错误的缘由:工作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客观条件不成熟?等等,把类似的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对症下药,避免重蹈复辙。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失败之时,也是最容易找到成功的切入点之际,因为这是发现自身不足的绝佳机会。成功者往往把失败与错误当作人生的另一种财富。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作出第一千零一次努力……”许多人遇到错误与失败,总是一味地逃避,不愿看到自己身上有伤口,失去了极早清理的机会,最后终为伤口所累而追悔莫及。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事情无法预料的。因此,就会出现各种束手无策的情况,那种尴尬、无奈真是令主持人难堪。1993年倪萍专门为几对金婚的老年朋友举办一期《综艺大观》,他们都是我国各行各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国第一代气象专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直播现场,当倪萍把话筒递给这位老科学家时,她顺势就接了过去。对于直播中的主持人来说,如果把话筒交给采访对象,就意味着失职,因为你手中没有了话筒,现场的局面你就无法掌握了。更严重的是,对方如果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你就更被动!但那时众目睽睽,倪萍根本无法把话筒再要回来。
“我首先感谢今天能来到你们中央气象台!”这位老专家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全场观众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话筒接回来,但老专家躲开了。后来倪萍又两次伸出手去,但老专家还是没将话筒还给她。舞台上出现了倪萍和老专家来回夺话筒的情况。台下的导演急得直打手势,倪萍更是浑身出汗。
直播结束后,不少观众来信批评倪萍:“不应该和老科学家抢话筒,要懂得尊重别人……”倪萍认真地检查了自己,她知道这是她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失职。面对上亿观众,她绝对不应该抢话筒,更不应该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更何况是年轻人对长者。但观众们又何尝知道,直播节目的时间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这位长者占了太长的时间,后面的节目就没法连接了。
问题发生后,倪萍没有刻意去推脱责任,反而主动承担了这次失误的责任。接着,她仔细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试图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人不怕犯错误,就怕接连犯相同的错误。她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这位长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个性,掌握她的说话方式,那天就不会出现这类尴尬的场面。
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和批评也随之增多,倪萍对此都能一一正确地对待。她知道,只有接受批评、承担责任,然后再丰富自己、勇于突破,她的艺术生命才会越来越长。相反,害怕批评,裹足不前,那么作为主持人,在失去观众的同时,最终也失去了自己。通过这次对“抢话筒事件”的总结,倪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谁做嘉宾,只要在她的节目中出现,她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以后的主持生涯中,类似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永不犯错误、不遇到各种失败,如果你真的错了,那就要以高昂的斗志挑战失败,把失败当作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好机会。只有大胆地接受现实,才可能坦诚地分析、探究失败的根源,重新赢得获取成功的机会。倪萍当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推托责任,没有勇气挑战失败,不主动地从主观上找出问题的根源,那她就不会从“抢话筒事件”中获得启示,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同样还会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与认可,也不可能在失败中增长才干、逐渐走向成熟并获得今天的成功。
卡耐基用智慧成为钢铁巨人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机遇总是永远偏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全美国沉浸在欢乐与悲痛之中,既为统一美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总统而无限悲恸。
但是,后来成为美国钢铁巨头的卡耐基却看到了另一面。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巨人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同时,卡耐基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必略铁矿。
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矿炉,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熔矿炉,对它的建造,投资者都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将本投进去后不能获得。但卡耐基的努力让这些担心成为杞人忧天,他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检测系统化。
在当时,从原料的购入到产品的卖出,往往显得很混乱,直到结账时才知道盈亏状况,完全不存在什么科学的经营方式,卡耐基大力整顿,贯彻了各层次职责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同时,卡耐基买下了英国道兹工程师“兄弟钢铁制造”专利,又买下了“焦碳洗涤还原法”的专利。
他这一做法不乏先见之明,否则,卡耐基的钢铁事业就会在不久的大萧条中成为牺牲品。
1873年,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不期而至。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山及煤山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面对这谈虎色变的大萧条时期,卡耐基却慧眼独具地断言:“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
于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卡耐基却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钢铁制造厂。
他为此专门找股东摩根,谈出了自己的新打算:
“我计划进行一个百万元规模的投资,建贝亚默式5吨转炉两座,旋转炉一座,再加上亚门斯式5吨熔炉两座……”
“那么,工厂的生产能力会怎样呢?”摩根问道。
“1875年1月开始工作,钢轨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每吨制造成本大约69元……”
“现在钢轨的平均成本大约是110万元,新设备投资额是100万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当于成本……”
“比股票投资还赢利。”卡耐基补充了一句。
在摩根的合作下,股东们同意发行公司债券。
有了资金,卡耐基的宏伟计划开始实施,各项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工程进度比预定的时间稍为落后。1875年8月6日,卡耐基收到第一个订单:2000支钢轨。与此同时,他新建的熔炉也点燃了。
每吨钢轨的制成劳务费是8.26元,原料40.86元,石灰石和燃料费是6.31元,专利费1.17元,总成本不过才56.6元。这比原先的预计的69元便宜多了。卡耐基兴奋不已。
1881年,卡耐基与焦炭大王费里克达成协议,双方投资组建F·C佛里克焦炭公司,各持一半股份。
同年,卡耐基以他自己三家制铁企业为主体,联合许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耐基公司。
卡耐基兄弟的钢铁产量占全美的1/7,并逐步向垄断型企业迈进。
1890年,卡耐基兄弟吞并了狄克仙钢铁公司之后,一举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名称也变为卡耐基钢铁公司。不久之后,又更名为US钢铁企业集团。
智慧过人、头脑敏锐、善抓机遇、坚韧不拔的卡耐基终于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