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万年历
5878300000006

第6章 夏季养生(1)

夏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夏季气候特征

夏季指阴历四至六月,即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六个节气。

天文

夏季太阳直射点一直处在北半球。起初向北移动,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回归”。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长时间的季节,在北极圈会出现极昼,太阳终日不落。在7月1~3日,地球会运动到公转轨道的最远点。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

夏季气候特征可用高温、高湿、多雨来概括。但在整个夏季又呈现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系统,即初夏的梅雨天气和盛夏的伏旱天气。

梅雨天气,云量多、日照少,气温和气压都低,相对湿度大,人体感觉很不好受;伏旱天气,云量少、日照强,气温和气压迅速增高,相对湿度减小。

夏季,各类生物都开始了旺盛的生命活动。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许多植物进入旺盛生长的季节,竞相开花结果。

很多动物也选择在夏季交配、生育,繁殖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在夏季气候最热,各类食物丰富,而且对于卵生动物,卵更易于孵化。

夏季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阳气最易发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夏天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背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到了冬天就会有重病缠身。

夏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季的六节气。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机旺盛,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分述如下:

立夏

每年公历5月5日左右为立夏,处于太阳黄经45度。“夏”原意为“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也。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8℃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立夏三候为:

“一候蝼蛄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站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左右为小满,处于太阳黄经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古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本节气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此节气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小麦灌浆和春播作物生长有利。但有些年份降水少,干热风频繁,对作物生长尤其是对小麦灌浆危害很大,有时大风伴有雷雨。

小满三候为: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是说小满节气中,先是可以看到苦菜已经枝叶繁茂,并且可以采食了。接着是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然后是麦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夏季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水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

芒种

每年公历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处于太阳黄经75度。意即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麦类)开始成熟收割,亦为夏播作物播种时节,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三候为:

“一候螳螂生;二候鸟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也就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接着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而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却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一般人称这段时间为霉雨季节,又因为此时正是梅子黄熟之时,所以也称之为梅雨天或黄梅雨。梅雨季节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对禾谷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视。

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处于太阳黄经90度。“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的意思。夏至正是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从夏至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从夏至日起,我国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由于夏至后的天气局部地区对流强,降雨范围小,所以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夏至三候为: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第二候的“蝉始鸣”的蝉,在古代写作“蜩”,蝉的种类有很多,有良蝉(五彩蝉)、唐蝉(大蝉)、寒蝉(秋天而鸣)、夏蝉(夏天鸣叫)等很多种。夏蝉也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夏至第三候“半夏生”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也是一种阴性的植物。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天进补,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病的最佳时刻之一。

小暑

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为小暑,处于太阳黄经105度。此时天气已热,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时至小暑,已是绿树浓阴,炎热之感渐渐袭上来,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便是说这段时间雨量很大。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暑三候为: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也就是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此时天气炎热,所以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天空中可以看到老鹰飞翔,在练习搏击的方法,也就是说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此时,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一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调理夏季养“长”之机。

大暑

每年公历7月22日前后为大暑,处于太阳黄经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比小暑还要热,所以称之为大暑。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三候为: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2000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红楼梦》中最短的一个谜面便是“花”,答案为“萤”,即取其“草化为萤”之意。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此时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

夏季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8℃。气温达到或超过36℃时,易导致体内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异常。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使人们出现中暑、偏头痛、眩晕、烦躁、抑郁等,而且很多疾病在此时会加重。

特别是大量出汗和气温增高,易造成脱水,使血液浓度提高。这样,容易使老年人脆弱的血管发生阻塞,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大量出汗,使尿量减少,不利于排毒。而夏季无论是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还是通过饮食等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都足一年中最多的季节。

夏季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足“湿”。与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舒适感的重要因素,湿度过大会使旧病复发。所以,夏季一定要注意湿热对人体的侵害。

所以,夏季要顺应自然,根据“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进行养生,注意防病强身,对延年益寿有很大益处。立夏气候逐渐转暖,但一般还较凉爽,不能立即换着夏装。小满天气开始转热,但早晚还较凉爽,应当注意预防受凉。冬病夏治、冬病夏补,是从夏至开始的。大暑炎气酷烈,要谨防中暑。黄梅时节,多雨潮湿,此时要注意调养脾胃,少食油腻,以免湿邪影响消化功能。

此外,炎热的天气也极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高温易使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也不够集中。

尤其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若超越了心理承受能力,易导致坐卧不安、精神迟钝,出现夏季情感障碍症。

夏季养生原则

夏季养阳调养原则

四季寒暑更替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呈现“体内时令”性的规律性改变,因此顺应四时的变化也就保持了肌体与外界阴阳变化的统一性,这就是占人提出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养护阳气。

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

暑热暑湿伤阳

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正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不慎伤阳

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现在,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饮食不慎伤阳

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

精神调养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主神志,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夏季怒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故祖国医学认为:“暑易伤气”,“暑易人心”。在炎热的夏天,尤其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医书》中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切忌发怒,使肌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所以,在万物繁荣的夏天,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果条件许可,还可参加夏令营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以锻炼身体。

起居调养

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在夏季,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从立春至立夏以6点起床为宜;立夏至处暑以5点为宜;处暑至立冬以6点为宜;立冬至立春以7点为宜,但随着地区不同,节气差异还要进行具体调整,以东方大白、太阳未出为适宜(冬季适当晚些,以日见地平线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