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生死学
5886500000039

第39章 心的功能

心如何造业?这须从心的性能和心如何发挥其性能两方面观察。从心的性能讲,心本来具有能造各种业的功能。佛典中常说的“心”,梵语为质多(citta),意为“集起”,即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关于心的功能,一般皆说有根本功能“心法”和附属功能“心所法”两大部分。根本功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当于心理学所言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及意识的功能。这六种识虽为造业之本,但本身并无善恶属性,非直接造业而引起生死轮回的罪魁祸首。直接造业者,为根本功能附属、派生的“心所法”——心所具有的作用,因数目众多,亦称“心数”。《正法念处经》、部派论典皆有心所法的分类,大乘法相唯识学把心所法分为六类(位)、五十一种:

第一,遍行心所法。在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普遍生起的心识功能,共有五种:

1.触,心识的门户主动打开,接触外境,进行运作。

2.作意,即注意,主动地发起某种心识活动。

3.受,领纳、感受、情绪。

4.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成唯识论》卷三意识分别接收到的信息,形成感觉、知觉、概念、观念。

5.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意识发起思考、考虑等运作,作出决意,这即是三业中的意业,为造身口二业的先行官。

第二,别境心所法。只在个别情况下发起的心理活动,也有五种:

1.欲,意欲、欲望,对所喜欢的东西之希求。

2.胜解,确定的见解、理解。

3.念,记忆、忆念。

4.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专注,指对所观察、想象的某种对象持续专注不散。

5.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成唯识论》卷五明辨是非,确定真伪正邪的心理功能。

第三,善心所法。《成唯识论》卷五解释: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从所产生的伦理效应、社会效益而言,对自他的今生、后世都有益无害的心理活动,有十一种:

1.信,“谓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成唯识论》卷六对于真实者的确信、喜乐,主要指对佛、法、僧三宝功德和对自己依法修行能得解脱的确信。

2.惭,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内疚。

3.愧,因犯有过错而感羞愧、羞耻,无颜对人。

4.无贪,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

5.无瞋,心平气和,具容忍性,无恼怒愤恨。

6.无痴,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缘起无我之理,没有黑暗愚痴的蒙蔽。

7.精进,作善事时坚毅不懈、坚忍不拔、奋进不已的意志力、毅力、韧性。

8.轻安,安恬轻快,离人欲的躁动,无思想负担,为修禅定的效应,分身轻安、心轻安两个方面。

9.不放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

10.行舍,无烦恼妄念,平静安然、完全放松的心境。

11.不害,不损害众生。

第四,根本烦恼。烦恼,梵语吉隶舍(Klesa),是佛书中用得极多的一个术语,为令心烦乱不安之义,《大智度论》卷七解释:能令心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烦恼是有损无益的、不善的心理活动,有“漏”、“结”、“使”、“缠”等异称。佛典中所举烦恼有“三毒”、“十使”、“八缠”、“九结”乃至百八烦恼等,其中能为一切烦恼生起之根本者,称根本烦恼,唯识学所说有六种:

1.贪,贪着爱恋,与占有欲相联系的爱欲、贪欲。

2.瞋,恼怒怨恨,对不喜欢的东西排斥、破坏的心理。

3.痴,指对佛法所说宇宙万物的真实本面、真理实事——因果业报、缘起无我等真理的无知。

4.慢,傲慢,细分为七种。

5.疑,怀疑,专指对佛法僧三宝,对佛法真实义理狐疑不信。

6.恶见,指由推理错误而形成的不符真实、有害的见解,主要指违背佛法缘起法则的无因果业报、无修道解脱、死后断灭等。

第五,随烦恼。伴生或跟着根本烦恼而起的附属烦恼、副烦恼,共二十种:

1.忿,心中气愤不平,怒形于色。

2.恨,怨恨,记恨在心,耿耿于怀。

3.覆,掩饰自己的过错。

4.恼,由忿恨而恼怒狠毒,欲报复对方。

5.嫉,妒嫉。

6.悭,吝啬。

7.诳,诈骗、欺骗心理。

8.谄,谄曲、阴险、狡诈,不正直不坦率。

9.害,损恼众生,伤人害人之心。

10.憍,骄傲自大。

11.无惭,自有过错而不知惭愧自责。

12.无愧,自有过错,心无羞愧,厚颜无耻。

13.掉举,浮躁,心动荡不定,浮想联翩,为修定的障碍。

14.昏沉,心晦暗不明,昏昏如睡,亦为修定的大障。

15.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等实理实事。

16.懈怠,精进的反面。

17.放逸,不放逸的反面,放纵自己,不受拘束。

18.失念,忘失正念,忘记应该记住的东西。

19.散乱,杂念丛生,乱无头绪,为修定的大障。

20、不正知,不正确的断、常等见解。

第六,不定心所法。善恶属性随缘而不定,有四种:

1.悔,后悔。作恶后悔为善,作了好事后悔则属恶。

2.眠,睡眠。需要的睡眠为善,多余的嗜睡、睡懒觉为恶。

3.寻,思维,对某一问题较粗的思察、推究、寻思。

4.伺,深度思察。

关于心所法,还有五十二种(南传上座部)、五十三种(《瑜伽师地论》)等分类法。佛教密乘《大日经·住心品》列举众生的世间心为一百六十种,称“百六十心”。藏密说意识底层有“八十性妄”——八十种生来便有的具迷妄性的本能性心理功能。

正因为众生的心生来便具善、恶等性能,并由无始以来的心理活动形成能产生现行心理活动的“习气”、“种子”,当遇到生活中种种顺缘逆缘时,便会自然生起有漏的心所法,生起烦恼、随烦恼,由此造善恶等业,生善恶果报,堕于三界六道的轮转中。从人性论角度看,佛家的心识功能说,可谓一种善恶兼具的人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