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生死学
5886500000040

第40章 业从惑起

心如何发挥其功能,造出能招致生死苦果的有漏善恶业?答曰:由惑起业,由业生苦,惑、业、苦三者循环不休,为佛法业惑缘起论的大纲。《成唯识论》卷二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惑,即迷惑,谓能迷惑人使不识真实的事理。《大乘义章》卷五谓“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惑,一般解释为烦恼的总称。诸烦恼中,尤以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为造杀、盗、淫等恶业,引起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称为“三毒”——三种能害众生慧命的毒药。三毒中的贪与瞋,往往紧密相连,有如阴阳,瞋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爱某种东西,才会恨取得所爱的障碍。如因贪爱某位异性,必然嫉恨情敌;因贪图权位,必然嫉恨政敌。贪爱,被佛陀强调为导致众生轮回六道的直接原因。《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3经佛言: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法华经·方便品》佛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圆觉经》卷上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贪爱,大略可分为欲爱、色爱、无色爱三大层次,贪爱欲界的色声香味触等(欲爱)生于欲界,贪爱四禅八定之“禅悦”(色爱)生于色 界,贪爱无色 界四空定之寂静(无色爱)生于无色 界。《成实论》卷十二说:以爱淫 欲故卵生胎生,贪香等味故受湿生,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则受化生,故知四生皆由贪爱。生于人中,则以性 爱和人伦间的亲情之爱为本,如《楞严经》卷四所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人出生的直接原因,是中有因性 爱而起“颠倒想”,从而钻入母腹。而此贪爱,终因贪爱自身之“我爱”而有。我爱及伴随它所生的瞋、嫉、疑、慢等诸烦恼、随烦恼,终以“痴”为根本而生起。《佛说骂意经》云:痴为恶父,爱为恶母。痴,意谓愚痴无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就像孩童幼稚无知,不谙世事。痴与无明为同义语,无明,谓缺乏明见宇宙人生实际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真实。烦恼、无明、执着,能障蔽真实,阻碍人超出生死、获得自由,形成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谓起诸烦恼,能引起三界分段生死,障碍出离三界;所知障,障蔽如实尽知真实,引起变易生死。《佛地经论》卷七解释:恼乱身心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佛家诸乘诸宗,将无明、痴、惑、执着分为多种层次,各有其具体的诠释。大略而言,小乘所说引起三界分段生死的见、修二惑,为诸乘诸宗所共认。见惑,又名理惑,指经过意识表层的思维、推理而得的不符真实的见解,大略当于理性认识的层次,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受教、思考,接受、认同某种学说、思想,或独立思考而形成。见惑主要有五种:

1.身见,梵语曰边萨耶见,执着五蕴和合的假我及我所占有的东西为实我、实有。

2.边见,片面、极端之见,主要指执死后断灭及灵魂不死等。

3.邪见,认为无善恶报应、无佛法所说解脱之事及解脱的阿罗汉等圣者,执着邪因论等。

4.见取见,以身见、边见、邪见等下劣见解为殊胜,自以为是,自是非他。

5.戒禁取见,执着不正的戒条禁忌如苦行、断食、食牛狗食、自戕等,以为生天或涅槃之道,以持守此类禁戒而得意。

这五种见惑性能虽然锐利,而修道时易断,称“五利使”,为“十使”(十种烦恼)之前五种。五利使中,身见、边见二种,还有与生俱来(俱生),不经学习思考便具有者。

修惑,亦称事惑、思惑,指随缘处事、生心起念时,从感性层次自然产生的烦恼,主要有贪、嗔、嫉、慢等。这些烦恼,多与生俱来,根深难拔,对境自然生起。主要有十使中的后五使——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钝使”,或贪、嗔、痴、慢、嫉“五毒”。

见、修二惑生起之本,从执着的角度讲,即是大乘所说的我、法二执,或称“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是执着有实常自我。法我执,是执着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东西为离心识实有。人我执以法我执为本。大乘法相唯识学分人、法二我执各为分别起、俱生两个层次。分别起人法二我执,在意识表层,经思考而得,当于见惑;俱生人法二执与生俱来,在意识深层及意识层下,俱生人法二我执属于修惑。

由见修二惑、人法二执为本起惑造业的过程,这里不妨作一通俗易懂的解析:比如有人强奸人 妻,抢走她家的财物,杀了她的丈夫,一时造杀、盗、淫三恶业,因而身陷囹圄,被判处死刑。此人因何而作此恶?是因为见色生心、见财起意,贪爱财色,欲图占有,而偷而淫;因贪爱而憎嫉财色的已占有者、保护者而杀人;贪财贪色,是执着身外之物为实有,他肯定是物质实有论者,是为分别法执;贪财贪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终归在贪爱自身,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贪爱自身,必认为自身实有,他一定自我执着甚深,特别自私自利;执我身我心和我之所有为我,是为身见、分别起人我执;他必定还有其他世界观为主导:肯定不相信作恶必受恶报,总认为或许能逃出法网,不相信即使躲过法网,也有死后地狱饿鬼的恶报;肯定自认为人死一切皆完,生前不择手段地尽情享受最为实际,是为邪见、边见、见取见;而他见财起意、见色生贪,是被一种恶习驱动,自然而起,是为修惑;修惑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性自我执着和身外有实物的本能性执着,是为俱生人法二我执。

若是造有漏的善业,情况则有所不同:造业者或许不是出自邪见、边见、见取见、瞋恨嫉妒等烦恼心,但也起码离不了身见、贪、我执、法执,施佛斋僧,是为自己或自己亲属今生来世的世俗福报;尽职尽分,往往是与晋职提薪的考虑牵连;帮助别人,往往心怀需要时得到别人帮助的打算;即使进行道德修养,也往往离不了我的德名远扬、我的人格圆满之精神需要,总之,是离不了以自身为实有的我执、以名利权位等为实有的法执。即鄙夷名利权位的高人隐士,也不离“保性全真”(保全我自然的性灵)或“我自由自在”之我爱;不求人间富贵只求修道生天者,终基于“我”常享净福的向往;乃至住于寂静澄明的禅定中及上升于色 界、无色 界天,也还是离不了一个能入定的“我”及对这种定境的贪爱(色贪、无色贪)。

天台宗据《胜鬘经》、《菩萨本业璎珞经》等进一步发挥,在见思二惑之上增加了尘沙、无明两种惑。尘沙惑指修大乘道的菩萨尚未能穷彻众生的根性和知晓济度他们的合宜方法。无明惑,指最根本的俱生法执。这两种惑只感招三界外的变易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