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真心现起论发挥的中国天台、华严、禅宗等,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原理出发,只把生死轮回放在我人现前一念上来观察。按天台宗的著名哲学命题“一念三千”,众生当下的一念,便是宇宙全体的缩微,便具足宇宙万有。湛然《金刚錍》说: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因为一念从实相、绝对真心而起,当体即是实相、真心,而实相、绝对真心本来具有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佛十重法界;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十十相乘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具有五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十法界即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总共具有三千种世间。《摩诃止观》卷二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只要起一念,当体便具足三千世间,这叫“理具三千”;一念随缘,便能“事造三千”。若背觉合尘,随众生之缘,则当下造成六道众生的五蕴、众生、国土。随天法界缘,行十善,修禅定,则当下造天法界的五蕴、众生、国土之因;若随地狱法界缘造十恶五逆,则当下成地狱道五蕴、众生、国土之因。甚至当下一念随六道之缘时,当下便已受用六道之三种世间:一念随天道缘行十善、修禅定时,身心当下轻安愉快,面容亦顿显端庄安祥,所见的国土、众生等境物也都使他觉得安恬自在;一念随地狱道缘作五逆十恶时,身心当下被贪婪狠毒恼扰不安,面容顿现凶恶丑陋,所见的国土、众生都给他一种压力,使他觉得无亲可依,四面皆敌,良辰美景也难以使他愉快。总之,一念念什么,即现什么,念众生即现众生,念佛即现佛,六道轮回,说到底只是念念六道所现。虽然显现六道,而其本具的佛法界——佛的自在解脱、无碍智慧,甚至佛身的庄严相等,亦不曾亏失。
就观心而言,一刹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生死,念念之中若恒起三毒烦恼,即是水火风三灾。以天台宗不思议止观观此三毒一念心无有起处,即是“一唾而劫火灭”;了念成智,即是“一吹而世界成”。
天台宗还从一念三千继续推论:既然十法界一切皆唯一真心体上本具(“性具”),则不仅善,即烦恼、随烦恼等恶,也是自性中本有。恶乃性具(“性恶”),尤称此宗孤发独明之见。《天台传佛心印记》说:本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性恶,即心性中本具能发起诸恶的功能,这在诸佛也是不能断的。正因为性中有恶,众生才能作恶多端,堕三恶道,这叫“修恶”。修恶不断,轮回不止。而性恶,只要证见真心,可以智慧回转自主,变为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必要“方便”(方法、技巧)。如现威猛嗔怒之相降魔,现贪爱相度多贪众生等。
从现前一念观生死轮回,有教人着眼于现前言行的积极的伦理教化意义。从这种角度看,即不考虑他生后世的报应,现前念念也都在六道中轮回,如唐代大珠慧海禅师所言: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歘起烦恼为化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药山惟俨禅师说得更为明白:尔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明人袁宗道《西方合论序》谓“眼前一念瞋相,即是怪蟒之形;眼前一念贪相,即是饿鬼之形。无形之因念甚小,有形之果报甚大”。且不用说来生后世,今生现世,当念即因即果,随善恶之念轮回于六道,念念都在生死,如《宗镜录》卷七三所言:“念即生死”。《万善同归集》卷四引证《大集经》“汝日夜念念常起无量百千众生”之言,说众生“即是自身日夜所起无量妄念之心”。元代明本禅师说得好:心不迷不坠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心心不住,念念相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不用说天上地下,即现实人间,实际上六道俱备,富贵安逸者即是诸天,阴险奸诈吝啬者即是饿鬼,杀盗奸 淫者即是地狱,嫉妒好斗者即是修罗,愚昧下贱、只知吃饭干活者即是畜生,并非所有外形像人的都是人。
佛家这样讲的实质,是教人活在当下,注意现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弃恶,起码先做一个念念像人的合格人,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看破念念缘起性空,所谓了却现前一念,即是了生死,见念念皆空,即是度众生。《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谓“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俱空,名为度众生也。”《大乘止观述记》卷二言:若一念觑破生死根本,方得解脱。觑破生死根本,在于觑破现前一念妄心空故,当体无生、寂灭,《憨山梦游集》卷五十一谓“了得生灭心寂灭,便得了生死”。太虚《真常之人生》谓自证本不生真常心体,“以本不生故无死灭,以无死灭故是真常。人能悟此,则顿了生死之本空,故谓之了生死”。
这可谓佛家生死观的根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