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杰(1889~1949)字耿光,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外交家。
杨杰出生于云南大理,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1905年,年仅16岁时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因成绩优异,次年被保送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一年之后,又考取赴日留学生,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陆军。在日期间,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爆发后,毅然回国,参加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先后任贵州第1骑兵团团长,滇军第九旅旅长。此后又赴日本学习军事,192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日本天皇赠予宝刀。1926年,以国民革命军第6军总参议身份,参加北伐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1931年12月,就任陆军大学校长,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杨杰呼吁加强国防建设抗击侵略,并加紧军事理论研究,探索建设中国国防的途径,力图改变现状,建设强大的国防以拯救民族危亡。1933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后又进攻热河,他作为第9军团司令官,指挥3个师在古北口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后,受命率中国军事代表团以“考察实业”名义赶赴苏联,会晤伏罗希洛夫元帅,商议向苏联购买军火,改善中国军队装备以抗击日本侵略。此次出访获得了成功,国民政府晋升他为陆军上将,又任命他为驻苏大使。1940年,杨杰卸任回国,因他在苏三年,常与斯大林、伏罗希洛夫接触,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思想上不断进步,所以蒋介石对他颇为不满,仅予以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虚衔,使之闲居重庆。抗战后期,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因而受到国民党迫害,多次遭特务威胁,不得不转移到昆明,继续民主运动,宣传反对蒋介石内战的思想。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指导云南人民自卫军发动蒙自起义,并参予动员云南实力派人物卢汉起义反蒋。蒋介石对他非常恼火,必欲杀之而后快,多次布置特务进行暗杀。1949年9月,杨杰自昆明乘飞机往香港,拟由香港转往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不幸于19日在香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杨杰一生适逢灾难沉重的近代社会,目睹中国遭列强宰割,立志要振作中国军事,建立现代国防。为此,他自抗战前即潜心研究军事理论,写过《国防军事必读》、《战争抉要》、《蒙古骑兵之性质及使用法》、《欧洲各国军事考察报告》、《兵工业根本建设之计划》、《现代国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世界陆军军备》等论著。四十年代,又写了《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孙武子》等军事理论著作,阐发自己思考积累起来的国防观点和主张。其中尤以《国防新论》代表了他立足传统兵学、吸收外国军事理论精华,建立中国国防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贡献。
杨杰在《国防新论》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国防理论观点。关于国防的本质,他认为只要战争存在,就不能没有国防。因为国家组织在战争中并没有消亡,而是加强了,所以“要是在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还有阶级存在,要是这种文化还歧视、排斥并企图消灭另一种文化,要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还进行着政治的压迫和经济的榨取……侵略战争在世界上仍旧不会从此消弭的。”“国防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种力量的结晶体,”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力量的增强,新式装备的出现,战争的总体性更明显,所以必须从事总体国防建设,才能使国家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为此,他主张改善政治,以加强社会的组织性,发展实业,增强国防实力,宣传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实行人民国防。总之,国防建设必须同国家其他建设同时并举,寓国防于国家建设之中。要重视“国防人”的培养,要立足中国现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中国国防,同时,也不可排斥必要的外国援助。
在国防战略上,杨杰在《国防新论》中提出,中国国防应属战略防御性的守势国防,面对敌人的“速决战略”“闪击进攻”,应该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平时积蓄国力,包括人力、物力、军事组织及三者的综合效力,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拖得时间久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攻,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还提出要以优势兵力和火力集中打击敌之的弱点,主张多打一些歼灭战,反对“徒博战胜之名”的击溃战。认为中国只要以上述方法,就可以以弱胜强,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杨杰《国防新论》中的观点,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适应当时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形势,所以其理论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加强国防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誉为民国国防理论的代表作,丰富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宝库。
《国防新论》初版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刊印,时间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时“洛阳纸贵”,所以次年由中华书局予以正式出版。1947年4月,国民党国防部新闻局又予重印,由新中国出版社总经销,仅新中国出版社就先后出了五版,共印行一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