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在家时要孝顺父母,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要求我们做什么要立刻去做,不要推托、偷懒。
孟宗哭竹
三国时,在吴国江夏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孟宗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把他拉扯大。后来他母亲年老力衰了,并且因为年轻时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太辛苦而落下一身的病。这年冬天,天寒地冻,孟宗的母亲病得非常厉害,吃什么都没有胃口,眼看人一天天瘦了下去,孟宗急得不行却无计可施。一天,他母亲突然开口说:“儿啊,我病了这么许久,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来开开胃。”孟宗一听大喜,马上跑到屋后的双峰山竹林里,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那时正是冬天,竹笋要到春天才长出土呢!想到母亲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孟宗急得抱着竹子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地上的雪,而上天也为孟宗的孝心所感动。不一会儿,融雪的地面就裂开了,几枝嫩绿的春笋冒出了尖尖的小头。孟宗大喜过望,急忙挖了笋回家,做了汤侍奉母亲喝。他母亲喝了这碗笋汤后,病居然完全好了。
后来孟宗在孙权手下做到了司空的大官。而孟宗哭竹的地方就是哭竹巷。
关于这个故事,有人作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的教导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我们,我们要虚心接受批评。
孟母教子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儒,人称“亚圣”,也就是说他是仅次于孔圣人的人。孟子能有如此的成就,离不开从小孟母对他的精心培养,孟子也什么都听从母亲的教导,虚心接受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才学。
还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为了安心把孟子培养成人,就一直守节没有改嫁。当时他们住在父亲墓地旁边守墓,孟子就常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着大人们跪拜、哭号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祭祀这方面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很不高兴地皱着眉头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环境里!”后来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上去,旁边是一个杀猪宰牛的屠宰场。结果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常常在一起学起大家做生意讨价还价和杀猪宰牛的事。孟母知道后,又皱着眉头说:“不行啊!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又搬家了,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孟子就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常常玩行礼跪拜、礼貌待人等方面的游戏,慢慢地孟子学到了许多知识。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个地方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年少时,有一次看到邻居家过年杀猪,孟子回家就问他的母亲:“邻居家为什么要杀猪?”孟母就随口说:“他看你从小就很听妈妈的话,想要给你吃肉呢!”才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心里想:“想当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坐席子没有摆正我不坐,切肉时切得乱七八糟我不吃,这都是从小对他的胎教啊。可现在他开始懂事了,而我却随口敷衍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孟母赶紧跑去邻居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开始上学读书时,有一点吊儿郎当,不怎么用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前几天学的《论语》里的篇章,今天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早就会背了。”孟母很高兴,就要求孟子背给他听听。孟子张口就背,可由于学习不专心,翻来覆去地只会背诵这么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看孟子学习不扎实,很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自己正在织的那匹布剪碎了。孟子吃惊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今天织一些,明天织一些,天长日久,才能织好一匹布。每天坚持学习,认真复习,学问才能有所长进。像你这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什么时候才能学有所成啊!”孟子听后大为警醒,从此发奋学习,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了儒家学说的继承人。
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做子女的首先要孝顺父母,冬天寒冷时,应该多留心父母睡得是否温暖,必要时在临睡前帮父母把被窝温热,而夏天临睡前则要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每天早上起床后应该首先去向父母问个好,傍晚下班回家后,要跟父母说说今天在外面的情况,好让父母心安。
黄香温席
东汉人黄香,非常孝顺父母。他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九岁时,母亲不幸得病了,在母亲生病期间,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无奈母亲病情太重最终无力回天。从此以后,黄香和父亲相依为命。
冬天的夜里特别寒冷,黄香晚上读书时,手捧着冰凉冰凉的书卷,一会儿就要哈口气暖暖手。他突然想到,这么冷的天,父亲年纪大了,一定更觉得冷,再说为了让黄香好好念书,父亲白天还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很晚才能回家睡觉。想到这里,黄香心里很不安,想为父亲做点什么。为了让父亲少挨点冻,黄香赶紧读完书,来到父亲的房间里,给他铺好被子,然后自己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等到自己的体温把冰冷的被窝温暖了之后,父亲也正好做完事回家来睡觉了。
夏天到了,黄香家盖的矮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一到晚上,讨厌的蚊蝇就到处“嗡嗡嗡”的。晚上大家在院子里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不停地摇动,以求得丝丝凉风和赶走蚊子。等大家都困了准备睡觉时才发现,黄香晚上一直没有出现在院子里。大家急忙提高嗓门到处喊他的名字找人,一喊,黄香就答应着,从父亲的房间里满头大汗地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大家都问他这么热的天,不在院子里纳凉,跑到房间里做什么?黄香说:“屋里太热了,蚊子又多,我在房间里用扇子扇走蚊虫,同时还把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都扇凉了,这样父亲睡觉就会凉快些啊!这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街坊邻居都夸奖黄香有孝心。
黄香少年时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说法。长大以后,大家都说,在家能孝敬父母的人,为臣必定能忠于皇上,为官也一定懂得爱惜百姓,爱自己的国家,大家都推举他去做官。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古人作诗颂扬他:“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如果要外出离家一段时间,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还要及时告知父母自己回来了,好让父母放心。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从事的事情,不要随便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聂政剌侠累
聂政是有名的侠客,本来是魏国人,他杀人后为躲避官府和仇家的追捕,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齐国,在市场上隐姓埋名,做了个屠夫,老老实实地养家糊口,侍候母亲。
严仲子和韩国丞相侠累有仇,一直要找一个高手帮他向侠累报仇。他听到齐人说聂政是个勇士,只因为躲避仇家、孝顺母亲才不得已做了屠夫。严仲子就亲自登门拜访,但聂政开始不愿见他。严仲子来来回回跑了好多次,才请到聂政母子,他大办宴席,还亲自给聂政的母亲敬酒。大家都喝得尽兴时,严仲子又拿出黄金一百镒,给聂政母亲祝寿。聂政看到这么一份大礼,觉得十分奇怪,坚决不收。严仲子就一定要送,聂政说:“我家里有老母健在,穷是穷了点,我天天杀猪宰狗的,在市场上一天到晚忙碌,赚点辛苦钱,但也足够买些香甜可口的食品养活老母。我还年轻,老母还养得起,无功不敢接受您的厚赏。”严仲子就支开其他人,对聂政说:“实话实说,我游历了好多诸侯国,就是想找个讲义气的勇士帮我报仇。在齐国,人人都说您很忠肝义胆,所以我献上百金,为您母亲买几件粗布衣裳,也希望能和您交个朋友,不敢有别的想法!”聂政说:“我之所以埋没自己,低声下气地混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就是希望平平安安地孝顺老母,让她安享天年。母亲在世一天,我不敢答应别人任何事。”严仲子还是一定要送黄金,聂政最终也没有接受。但严仲子总算是结识了聂政,宾主双方喝得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完母亲,丧服期满后,聂政想:“我只是个平民百姓,平时杀猪屠狗,严仲子是诸侯国的重臣,他不远千里,屈尊和我结交,请我喝酒,送我黄金,但我对待人家是毫不领情。而且上次他来请我时,我说是因为老母健在才没答应。现在母亲已仙逝归西,是到我为知己出力的时候了。”
于是聂政就去濮阳拜见严仲子说:“大人的仇人是谁?”严仲子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我的仇人是韩国丞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叔,家中高手如云,防卫森严,我想派人刺杀他,却始终没有机会。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愿意帮我,那我再安排车辆、勇士做您的助手吧!”聂政说:“这里距韩国并不远,而且要去刺杀别国的丞相、国君的叔叔,人去多了反而施展不开手脚,难免发生意外,也容易走露消息。一旦走露消息,那就等于公开和整个韩国为仇了,这对大人来说太危险了,我一人去就好了。”
于是聂政一个人带着宝剑,潜入韩国都城,正碰上侠累坐在家中,左右持刀护卫的手下很多。聂政拔剑在手,长驱直入,左右护卫无人能挡。聂政就越过台阶杀了侠累,侠累手下大乱,聂政趁机又杀掉几十个人,但还是不能冲出去。于是聂政就自毁面容,挖出眼睛,剖腹自杀而死。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
即使是再小的事,也不能任性自己乱拿主意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自己乱拿主意,不听父母之言,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刘备托孤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在白帝城托孤,他招来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让他们辅佐儿子刘禅。刘备对丞相诸葛亮说:“你的才干举世闻名,以后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如果大事小事听你的,能成器,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能成器,你就一脚踢开他,自己做皇帝吧!”同时刘备还留了一封信来教育刘禅,信中除了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外,特别提醒他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向他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他也基本做到了,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大多听凭诸葛亮处理,而刘禅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功地维持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以图兴复汉家天下,“报先帝,忠陛下”,无奈最后没有成功,劳累过度,病死在五丈原。等诸葛亮死后,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开始忘记刘备当年的话,宠信宦官,任用小人,放纵自己,胡作非为,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只留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
无论什么东西,再微小也不可以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如果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这样做有损品德,肯定会让父母伤心。
陶母教子
陶侃是晋朝一代名臣,一生清廉俭朴,政绩显著,青史留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陶侃的父亲死得很早,小时候陶侃家境贫寒,母亲湛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养育成人。陶侃从小就十分争气,他学习努力,孝顺母亲,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成年后陶侃曾在浔阳做了个小官吏,职责就是管理养鱼的鱼塘等杂事。过年了,大家伙把鱼塘里的鱼全捕上来,腌渍起来大家分掉了。陶侃从小家境不好,难得吃到鱼肉荤腥,就兴冲冲地把分到的腌鱼拿回家交给母亲,心想这下能过一个热闹年了。母亲也很高兴,就问陶侃这鱼是在哪个地方买的?多少钱一斤?陶侃如实回答说:“不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管理的鱼塘,过年捕了一大批鱼,大家分给我这些。”陶母一听,顿时沉下了脸,严厉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沾沾自喜,做娘的很为你感到难过,也十分担忧你的将来。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拿公家东西回家,东西虽然小,但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品行。你将来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啊!再说你这样用公物来孝敬我,我非但不觉得高兴,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然后陶母就把腌鱼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动它。听了母亲的一番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
还有一次,同郡的举人范逵外出寻访贤人,路遇大雪,晚上正好宿在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的,范逵的马饿了没有草料喂,陶母就揭开自己的床铺,把垫在下面御寒的稻草拿出来剁碎了喂马。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财买东西来款待客人,陶母就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用卖发的钱来购买酒菜招待范逵。古时候的人是不能乱剪头发的。范逵深受感动。在听取了陶侃孝顺的事例后,不由感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那样的儿子啊!”范逵就举荐了陶侃,陶侃后来逐渐升迁为江夏、武昌太守。
陶侃做了大官后,一样谨遵母亲教诲,事无大小,勤于政务,清政为民。在武昌任上,他号召部下种柳。都尉夏施偷懒,悄悄地将公家已经种好的柳树移栽到自己的营前。后来,陶侃驾车经过此地,他突然命令停车,指着那些树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吗,是谁偷种到这里来了?”夏施没有想到陶侃如此心细,这种小事都放在心上,连忙谢罪。
有一次陶侃带领所部造船,他就命令大家将造船剩下的木屑、竹头等零碎东西收拾好,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暗中笑他吝啬,这种小东西都舍不得。没多久,一场大雪下来,待天晴后,庭前道路泥泞难行,陶侃就命令将木屑铺在地上,来往行人都十分方便,众人才知道他的用意。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由于政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后,他就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人们看见后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的事,他说:“我一直致力于国家大事,现在的工作有点安逸,我这样做是怕长此以往自己会松懈下来啊。”后人因此称他为“运瓮”。
陶侃从不随意收受别人的礼品,有人送礼来,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如果是送礼人的辛勤劳动所得,东西再贱,他都非常高兴地收下,但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加倍奉还;如果是非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东西再贵,都严词拒绝,而且加以斥责。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只要是父母喜欢的事情和东西,子女都应该尽力满足父母;而那些父母厌恶的事物,则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隐士,道家的创始人之一,以孝顺父母而出名。当时国家之间战争频繁,为了躲避世俗的纷争安心奉养父母,老莱子就带着父母一起归隐于蒙山。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每日变着法子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来供奉双亲,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老年生活过得愉快,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给父母玩耍。每次听到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老莱子的父母都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好听啊!”
老莱子当时年纪也不小了,都过了七十,眉毛胡子都白花花的。有一次,他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不由得感慨叹气说:“一转眼之间,我们的儿子都这么老了,想来我们两个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说着说着不由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莱子见父母担忧,就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找人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花衣服,然后在父母面前走路时也像个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的,父母一看,笑得嘴都合不拢。
还有一天,老莱子打水给父母洗脸,进屋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父母一看,担心得不得了,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忧,故意装作小儿啼哭的声音,还在地上滚来滚去。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倒打滚逗他们玩,见他滚来滚去不爬起来,忍着笑说:“孩啊,地上太凉,快起来吧!”
后人作诗称赞老莱子:“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一定要爱惜它,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以免父母担忧;但同时更要潜心于自己的品德修养,如果子女的品德修养有缺陷,那会让父母蒙受耻辱。
我到坟前愧姓秦
一个人品德修养败坏,不仅仅自己声名狼藉,而且有可能会让父母蒙受耻辱,说不定连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
南宋时,秦桧在风波亭冤杀了岳飞,消息传开后,天下无人不为岳飞喊冤,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不痛哭流涕的。下至三尺孩童,上至八旬老母,都对秦桧恨之入骨,百姓用面粉捏成秦桧的形象,放油锅中煎炸,后来简化了制作过程,只剩得两条长腿,演变成现在的油条。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叫它“油炸桧”。明朝时,人们又铸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四人的跪像放在岳飞墓前,让他们永远跪在那里,向忠臣悔过,千秋万世遭人唾骂。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秦大士的人,据说是秦桧的后人,才学出众,是文武双科状元,官至侍读学士,名儒硕德,名重一时,诗、字、画人称三绝。有一次,秦大士跟袁枚等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西湖,来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秦桧夫妇反绑双手,朝着岳王坟下跪,不由得七嘴八舌说起当年的事情来。有人发现秦大士一直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在秦桧跪像前题联吟诗。秦大士虽不情愿但也不好发作。袁枚就替他解围,信口说:“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接了下句:“我到坟前愧姓秦。”
后来,连乾隆都听说了秦大士是秦桧后人的说法,一次秦大士陪乾隆闲聊时,乾隆突然有意无意地问:“人家都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话当真?”秦大士沉默无语,半天才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听了很满意。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文
父母喜爱子女的时候,孝顺父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父母不喜欢子女,子女却一样孝顺,这种行为才最为可贵。
舜有仁孝
舜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瞍,是个瞎子,他的母亲早死。后来父亲娶了个后母,又生了个弟弟叫象,象这个人桀骜不驯。瞽瞍和后母都偏心,喜欢象,看舜不顺眼,甚至常想杀掉舜,舜非常聪明,每当这种时候就躲起来让他们找不到;而当父母有事要找舜的时候,舜又总能及时出现在父母身旁侍候尽孝。这样不到二十岁,舜就因孝顺出名了。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舜。舜不仅自己品德高洁,还能教化世人,他在历山耕作,历山的人们都能互让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们都推让好的捕鱼位置;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大家都精心干活,陶器没有次品。舜住的地方,大家都追随而来,一年就成为一个村落,两年就变为小城镇,三年就成了大都市。
瞽瞍仍然想杀舜。有一次,他让舜用泥土去高高的谷仓上修补漏洞,等舜一上去,他就抽掉梯子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早有准备,抓着随身戴的两个斗笠,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才得以不死。瞽瞍不死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让舜去挖井。舜在挖井的时候偷偷从侧壁上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一次刚刚下到井底深处,瞽瞍和象就一齐往下倒土填埋了水井,但舜却从旁边的暗道逃了出来。瞽瞍和象以为舜已经死了,弹冠相庆。象说:“是我出的这个主意,我的功劳最大。”象就和父母一起商量瓜分舜的财产。象说:“两个嫂子,也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国色天香,还有尧赐给他的琴,都归我了。牛羊和谷仓这些东西就都归父母吧!”瓜分完舜的财产,象得意扬扬地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这时,舜从地道钻出来回到家中。象非常惊愕,马上又做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打井时出了那样的事,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痛啊!”舜说:“是啊,因为你是我的好兄弟呀!”舜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他的家人最终被感化了。
等到舜登临帝位后,还一样遵循孝道,坐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瞍请安,态度和悦恭敬,丝毫没有皇帝的架子,也不计较象的过错,还把象封在有鼻做诸侯。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
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子女的一定要劝导其改过向善,在劝谏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绝对不要板着面孔训斥,而是要委婉平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芦衣顺母
闵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可见他是一个至孝的人。
闵损幼时丧母,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父亲闵公见家中没个女人实在不像样,就给他找了个后母,一家子的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轨。后母开始还算疼闵损,后来她自己生了儿子就偏心起来,处处看闵损不顺眼。父亲在家时后母还做做样子,父亲一离家出门,后母就对闵损原形毕露,不但没好东西吃、好衣服穿,反而什么活儿脏、什么事儿累就叫闵损去做。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带弟弟,稍有一点做得不好,非打即骂。但闵损却从无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什么事情都顺着后母,更难得的是他还能以德报怨,十分孝顺父母,对人彬彬有礼,对弟弟疼爱有加。
一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回来过年,全家人欢欢喜喜聚在一起。闵损看到父亲回家来非常高兴,端了一碗热水送给父亲,但那天天气实在太冷了,闵损两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一不小心就把碗中的水洒掉了,母亲赶紧让小儿子又奉上一碗。父亲见闵损这种小事也做不好,心里很不高兴,还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闵损也不辩解。
饭后父亲要进城拉货,闵损很久没见父亲了,就要求一起跟去。父子迎着凛冽的寒风,赶着马车进城。一路上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说话都打哆嗦。父亲看见闵损穿着厚厚的棉衣,十分不解,大声斥责他:“你年龄也不小了,又不是没见过冬天,穿得这么厚还像个冻死鬼投胎似的,太没出息啦!”想起刚回来时闵损送碗水都洒了,父亲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顺手就轻轻抽了闵损一鞭子。鞭子打在闵损的棉衣上,只听“噗”的一声,厚厚的棉衣居然被打破了,从破洞处飘出一些芦苇花来。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母竟如此狠心地对待自己的儿子,这么冷的天穿个旧衣服,里面充一些芦苇花装棉衣,不冷才怪。
父亲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想到自己不在家,儿子不知吃了多少苦,回家就立即写了一纸休书,要把这个狠心的后母休了!后母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说:“你太心狠了,我不会原谅你的,你把头磕破都没有用。”那时女人一旦被夫家休了,一生算是完了,后母见丈夫不肯原谅自己,后悔不已。
这时闵损却开口了:“请父亲息怒,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你想想以前家里没有母亲,哪像一个家啊。更何况有母亲在,最多也只是我一个人孤单可怜,一旦你休了母亲,就变成我和弟弟都可怜了,以后我们又指望谁啊!请父亲答应孩儿的请求。你要是不答应,我跪在地上绝不起来!”说罢和弟弟一齐跪下叩头不止。闵公和后母都被感动了,闵公心肠一软,说道:“罢了,罢了,你们都起来吧。”后母又羞又愧,抱着儿子失声痛哭。从此,被感化过来的后母对闵损又敬又爱,竟然胜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闵公一家成了和睦美满的家庭。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等到父母心情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要是父母亲还是固执不听,孝顺的子女应该哭着苦苦地哀求父母改过,即使为此招来父母亲的责打也毫无怨言。
劝姑孝祖
在明朝的时候,浙江绍兴有一户人家姓杨,家里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字叫刘兰姐。刘兰姐年仅十二岁,人虽小却很明事理,对家人长辈十分恭敬殷勤。但她的婆婆王氏就不是这样啦,一天到晚动不动就骂祖母是“老不死的”,把其当成是自己的“包袱”,有时还不给饭吃,平时和她说话也是凶巴巴的,态度要多差有多差。
一天深夜,王氏又骂了祖母一顿后回到自己房间准备睡觉,刘兰姐一声不吭地跟在后面,一进房间就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搞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刘兰姐面带忧愁地说:“孩儿担忧的是婆婆不尊敬祖母。祖母能长命百岁是我们家的大幸,哪能把她看成是包袱,说她是老不死的呢!长此以往,媳妇说不定会把这个当做榜样,将来哪一天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王氏听后恍然大悟,一边流泪一边叹气说:“孩儿你说得对,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啊!”于是她痛改前非,对待祖母十分恭顺,而刘兰姐对待她也是如此。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文
父母不幸有了疾病,吃药时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这药煎得是否太凉或太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子女都应该侍奉在父母床边。
文帝侍母尝药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
文帝的母亲薄姬,虽不是正宫皇后,但她天性仁爱和善,深得朝中大臣和百姓的称道。
汉朝初期,高祖刘邦分封子弟镇守四方,代地蛮荒偏远但却是重要的边防要塞,诸皇子都不愿意去。在众臣的举荐下,贤孝稳重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听从母亲的教诲,恪守力行祖训,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交口称赞。不久,刘恒在丞相、太尉的拥立下登上了帝位,史称汉文帝。他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身体力行,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如果有一天、半天空余时间,文帝就去陪伴在母亲左右,在他心中,侍母尽孝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
光阴似箭,文帝的母亲一天天地衰老、孱弱下去,文帝时不时都要担忧母亲的身体。终于有一天,母亲病倒了,文帝焦急万分,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离自己而去,就招来最好的太医诊治。每天一下朝,文帝就会径直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但没想到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睡觉也不敢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呼唤时自己不能及时出现在母亲床前。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学习识别母亲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而且牢记于心,什么时候用什么药,如何熬制药剂他都了如指掌。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先亲自尝一尝,试一试药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在他三年如一日的侍奉下,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文帝不但对母至孝,还以孝治国。他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并嘉奖这些孝悌三老之人作为世人模范。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仁慈恭俭,以崇尚简朴、孝治天下而受万民爱敬,海内殷富,天下大治。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译文
父母过世后要在家守丧三年,心中常记父母养育之恩而难过悲伤哭泣,父母过世后,子女住所应该要简朴点,绝不能吃肉喝酒。
屠女守坟
古时候有一个姓屠的,只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长得聪明可爱。可没等这女儿长大出嫁,父亲就瞎了双眼,而母亲因悲痛,日夜哭泣,不久也生了重病。好好的一家人,落得个残的残,病的病,家境一天天困顿下来。左邻右舍住了几个势利人家,看这家没有个男孩当家,就时常欺负他们,屠女很难过,但又没别的办法,就狠了狠心,把父母搬到山深林密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住着。白天她一人上山砍柴,晚上在灯下纺棉,晴天在地里种田,雨天在家中织布,辛辛苦苦拿自己赚来的钱供养父母。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但父母的衣服却收拾得很工整;自己吃野菜草根,也要让父母吃上粗茶淡饭。后来她父母先后去世,屠女一个人亲自掘土把父母安葬了,然后在坟边修了个草屋守墓。
一天,她忽然听见半空中有个声音说:“你的孝行感动了玉帝,我是这座山的山神,玉帝命我替你效劳。从今以后,你可以去给别人看病,我包你手到病除!这样你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屠女被吓住了,以为是妖魔作怪,没有理他,还是守在墓边。直到有一天,她自己也生病了,发现自己随便弄了几样草药煎下吃了后,病情就好转了。又有一天,她在山中碰到一个人被老虎咬伤,她就试着给他医治,果然药到病除。于是屠女就替人行医,经她医治的人没有一个不好转的。屠女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慢慢地富甲一方,好多年轻人来向她求婚,但屠女都拒绝了,终生守着父母的坟墓,没有嫁人。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尽到子女应尽的礼节,以后祭祀父母时要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生前那样恭敬。
闻雷泣墓
魏晋时代的王裒,博学多能,品德高尚,侍奉亲人至孝,他留下的闻雷泣墓的故事更是千载传颂。
王裒的父亲王仪,是司马昭的司马,因讨伐东吴失败又直言进谏,得罪了司马昭而被杀。父亲死后王裒就携带寡母离开官场,母子二人隐居家乡昌乐,自耕自食,平时以教书授徒为生,常伴母亲左右侍候。因为王裒至孝,其操行感动乡里,大家推他为孝廉。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听说王裒贤德有才,不仅给他的父亲王仪平反,还多次邀请王裒去朝廷做大官,王裒以母老无人侍候为由坚辞不就。
王裒在父亲的墓边盖了个小茅屋居住,天天朝夕在墓前跪拜,一想到父亲的养育之恩就悲从中来,扶攀着墓地边的松柏号泣,涕泪四溅,洒在树枝上。天长日久,本来郁郁葱葱的树木都为之枯槁。
后来王裒的母亲也去世了。他母亲活着时就极胆小,一到下雨天打雷就惊吓不已。母亲死后和父亲一起安葬在山林中,每当遇到天空中风雨大作,雷声阵阵时,王裒就立刻从墓边的小茅屋里飞奔出来,跪拜在母亲的碑墓前,哭泣着安慰母亲说:“儿王裒在此,母亲不要害怕!”
王裒教书授徒时,《诗经·小雅·蓼莪》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句子。意思是说,茂密的蓼草啊,不是那莪蒿;哀伤悲苦啊我的父母,生我养我啊真是劳苦啊!每次王裒教书教到这里,就因思念父母而泪流不止,后来他的学生甚至避开《蓼莪》之篇不诵读。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天下大乱,盗匪四起,亲戚朋友纷纷南迁,但王裒依旧守在父母坟墓前不肯离去,终为盗贼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