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只要是说过的话,就要讲信用,怎么可以花言巧语或者是弄虚作假呢!
立木为信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又怕别人非议自己而犹豫不决。商鞅劝他说:“为人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现在我们这种超出一般人的行为,本来就是会被非议的。愚蠢的人成功之后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聪明的人却能预见将来的事情。寻求最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同流,大展宏图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只要能使国家强大,圣人就不必沿用过去的法则;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老的礼仪。”秦孝公被说服了,同意商鞅实施变法。
于是商鞅命令把十个家庭组成一什,五家组成一伍,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十家都有罪。有军功的,各按标准升官受赏;皇亲贵族如果没有军功的,也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单,只按爵位等级给予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等。这样有军功的就能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贵。把全国总共合并为三十一个县。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等等。
因为制定的新法变更实在太大了,商鞅怕公布出来百姓不相信,为了取信于民,他就在国都的南门大市场上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旁边贴出一张安民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有人能把木头搬到北门那边去,赏黄金十两。老百姓都觉得这么好挣钱的事太奇怪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一个人敢去搬木头。第二天,商鞅就把赏金加到黄金五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心想,去搬一次就半天工夫,就算得不到赏金,大不了让人戏弄一回,也没什么大的损失。他就站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非常高兴,马上当着众人的面赏了他黄金五十两。这下大家都知道了商鞅言而有信,令出必行,绝无欺骗。等到商鞅颁布新法时,人人都相信这是真的。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
言多必失,不如少说为妙,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要花言巧语、谄媚奉承。
开口致祸
从前有一只乌龟,住在一个大湖泊里。有一年,这里碰上百年不遇的干旱,湖里完全干涸了,乌龟想搬到水草丰泽之地去,但以它的速度,爬呀爬不知道要爬到哪一年,才能找到好地方。正好它的邻居是一群大雁,也准备迁往别的地方去,乌龟就苦苦哀求大雁把它带走。
大雁说:“你太重了,我们一个人负你的话,飞不动,又没有办法两个人负你。”乌龟毕竟见多识广,就说:“这好办,你们两个用嘴叼着一根树枝的两头,我也用嘴咬住树枝的中间,这样你们就可以带我走了。”大雁一想,还真是个好办法,就照着乌龟说的做,带着它飞了起来。
飞过一处森林时,森林中的鸟儿看到了都说:“快来看啊,大雁带着乌龟飞。大雁好聪明啊!”飞过一处草原时,草原上的牛羊看到了,都说:“快来看啊,大雁带着乌龟飞。大雁好聪明啊!”飞过一座城镇时,镇上的小孩看到了,都说:“快来看啊,大雁带着乌龟飞。大雁好聪明啊!”乌龟再也忍不住了,向地上的小孩大喊:“办法是我想出来的,我才是聪明的。”结果才一开口,乌龟就径直从高空落下,话还没说完,就“叭”的一声掉落在地上,给小孩拾去,煮成了一锅乌龟汤。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
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和下流污秽的词,那些小市民的市井习气,切记一定要戒掉。
毛遂说楚王
毛遂自荐的故事老少皆知,其实毛遂的口才也相当好,曾经一席话说得堂堂正正,打动了楚王,订下了赵楚同盟。
赵国想联合楚国对抗秦国,平原君带着毛遂等二十个手下来到楚国,想订下赵楚同盟。平原君和楚王就订立合约一事,从早上开始,一直谈到中午依然没有结果,平原君带来的其余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上去。
毛遂用手握着剑柄,快步流星,两三下就越过台阶,径直走到殿堂之上,对平原君说:“谈合约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有利’就是‘有害’,几句话就够了。你从早晨谈到中午,现在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原因?”楚王见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就莫名其妙地问平原君:“这又是个什么人?”平原君说:“这是跟我来的随从。”楚王大怒,厉声呵斥毛遂:“还不给我滚下去!我堂堂楚王在跟你的主人谈判,你算什么东西!下去!”毛遂却紧握剑柄向前说:“大王敢呵斥我,原因不就是你是楚王吗?倚仗楚国人多势众而已。可现在你我相距不到十步,十步之内,是大王的人快还是我手中的剑快?大王的性命现在控制在我的手里,楚国的人再多,国家再强又有什么用?况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做得不对,要打要杀他自有吩咐,你怎么能当着他的面呵斥我,要我滚下去?我还听说商汤凭着不到方圆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周文王只靠百里大小的土地也臣服了天下诸侯,难道他们是靠人多势众吗?他们靠的是善于把握天下有利的形势而奋发图强。如今大王国土纵横五千里,手下精兵百万,这是成就一代霸业的资本啊!秦国的那个白起,一个混账小子罢了,曾经带领几万人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下了鄢、郢两地,第二战又烧毁了夷陵,第三战更过分,连大王的先祖陵墓都受到了侮辱。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就算是百代以后也要报,连赵王都为之感到羞愤,难道大王却觉得没什么吗?现在诸侯国合纵抗秦,到底是为了楚国,还是为了赵国?大王好好想想吧!”楚王听后说:“是啊,是啊,先生所说一点都没有错,我会举全楚国之力和诸侯们联合抗秦。”毛遂又问:“那我们之间的合约确定下来了吗?”楚王说:“就这样定了。”
于是赵楚歃血为盟,共同对抗秦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译文
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明真相就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不了解真相的事情不要乱说。
曾子杀人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知书达理,仁孝有德。有一次,曾子离开家乡到齐国去游学。刚刚到齐国,齐国就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因为打架斗殴杀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
曾子在齐国的一个老乡听到这个消息,连忙托人带信回去给曾子的母亲说:“你知道吗?你儿子在齐国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听了后不慌不忙地说:“不可能,我儿子是干不出这等事来的。”一边说,一边头也不抬不停地织她的布。
过了几天,又有一位邻居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啊呀!我刚才听说曾子在齐国杀了人啦,快想想办法吧!”曾子的母亲还是不动声色地说:“我相信我的儿子!你不要听信谣言。”那人很认真地说:“哪里是什么谣言,有人看到官府的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曾子打架斗殴杀了人,已被齐国官府抓起来了!”曾子的母亲见他说得有鼻子有眼,自己也有点疑惑。两人正说着,曾家的一个亲戚跑了进来,大呼小叫地嚷道:“不得了啦!曾子在齐国杀了人被抓起来了,马上要给砍头了。听说官差还要来抓他的家人!”曾子的母亲再也沉不住气了,忙扔下手中的梭子,从后院翻墙逃跑了。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
如果别人要求你做不合适的事情,就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了,以后无论做不做,都会有过错。
烽火戏诸侯
周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幽王,十分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为了她废掉了申后和太子。褒姒天性不爱笑,一天到晚都难得开颜笑一下,周幽王为了让她发笑,用了各种办法,仍然无效。
当时周朝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遇到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报警。有一次边关报急,狼烟烽火四起,各地诸侯纷纷赶为救驾。看到一大堆人狼狈地从四方赶来,褒姒难得地开颜笑了几下,就要求周幽王以后还这样做。为了取悦褒姒,周幽王答应了,有事没事就把烽火点燃,四方诸侯见到烽火,全都带兵风尘仆仆地赶来救驾,来了却不见有敌军,结果狼狈不堪。褒姒看了大家的熊样,哈哈大笑。周幽王因此很高兴,后来多次点燃烽火博美人一笑。慢慢地,诸侯们都知道了真相,也就渐渐不来了。
一次犬戎等外敌入侵,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召集救兵,诸侯们以为还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人来相救,于是,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俘。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译文
说话要大声,吐字要口齿清晰而且速度舒缓,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得含糊不清。
“寂寂”为何意?
南朝刘宋时期,有个荒淫无度的帝王刘子业,他在生死关头,因吐字不清而掉了脑袋。
刘子业继位以后,疑心他的叔祖刘义恭会谋夺他的皇位,于是亲自率军,把刘义恭和他的四个儿子一起杀死。杀死还不解气,又对他们进行肢解,剜出内脏,挖掉双眼,然后把这些零碎的器官泡在蜂蜜里,取名叫“鬼目粽”。一不做二不休,刘子业索性把他的叔父们全部囚禁在宫中,随心所欲地想打就打,兴致来了,把他们当块抹布在地上拖来拖去。其中叔父刘彧、刘休仁、刘休祐长得特别胖,刘子业就命人特制了一个竹子编的大笼子,把这三个胖叔父都装进去,还封刘彧为“猪王”,刘休仁为“杀王”,刘休祐为“贼王”。既然做了“猪王”,那么每到吃饭时,刘子业就叫人脱去刘彧的衣服,让他赤身裸体,像猪一样去木槽里吃。
刘子业不但暴虐,他的荒淫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他杀掉自己的姐夫,把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召入宫中同宿。等到姐弟恋玩够了,就找来几十个面首应付山阴公主,再霸占了自己的姑姑。有时候,刘子业玩得无聊了,就叫宫女在后宫里裸奔。
多行不义必自毙,皇宫里有个专门管理衣服的宦官寿寂之,决定为国为民除掉这个昏君。他暗藏利刃在身边,趁有一回刘子业身边只有他一人时,拔刀就砍。生死关头,刘子业反应还不慢,拔脚就跑,一边逃跑一边大声招呼人来救驾。只可惜慌乱之中,话说得不清不楚。刘子业不是大声叫“救命”,而是大叫“寂寂”。没有人明白这个“寂寂”是怎么一回事,自然也没人来救驾,最终刘子业死在了寿寂之刀下。刘子业死的时候十七岁,才当了一年的小皇帝。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文
别人说长道短,谈论他人是非时,只要和自己无关的就不要参与,不要多管闲事。
狗拿耗子
有一户人家,主人每天早出晚归干活,家里养了一只懒猫和一只很忠实能干的狗。
每天懒猫一看见主人外出干活,就在家中呼呼大睡。家里的老鼠看见猫在睡觉,就三五成群地跑出来,东咬西窜,弄得家里乱七八糟。狗是看门的,但看到家里乱成这样,也看不下去了。狗跑去猫那儿,用脚推了推猫:“懒猫!别睡了,你看家里让老鼠弄得乱七八糟的,主人回来会生气的,还不去抓老鼠!”猫说:“你别管,这事本来就不关你的事,你看好大门就行了。别吵我了,再吵我,我对你不客气!”
无可奈何的狗又回到门前趴下,可这些老鼠实在太不知好歹。不但在家中大闹天宫,还屋里屋外的到处跑,呼朋引伴,就当看门狗不存在。狗怒气冲天,一翻身爬起来,向老鼠杀了过去,三五个回合之后,就咬死了两只老鼠。狗又再接再厉,家中的老鼠不是被咬死,就是被赶走。这个世界终于清静了,狗也累出了一身汗,美美地睡着了。
等晚上主人回来后,狗还在睡觉,而懒猫却早就爬起来,把狗咬死的老鼠尸体堆在了一起,向主人邀功,主人一高兴,赏了一条鱼给猫,可怜的狗空拿耗子,只是多管了闲事。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译文
看见别人好的一方面,要立刻向他学习看齐,即使目前自己和他还相去甚远,只要有决心,一定能慢慢赶上来。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
李时珍花费几十年时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纠正了以往医书“草木不分,虫鱼互混”的通病,历时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李时珍在编写此书时,已经是名动一方的太医,但他不唯古、不唯书,只唯实,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他还不耻下问,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平凡人学习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中国医药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穿山甲又叫鲮鲤,是一种食蚁动物,“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为了弄清穿山甲是不是用鳞甲诱捕蚂蚁这个问题,李时珍向深山老林中的猎人请教,一起进山观察解剖穿山甲,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但穿山甲不是用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李时珍又听说民间流传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便亲自验证了这一药方。
还有一次,李时珍在回家的路上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他们正围着一个小锅,煮一种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就上前询问这草是什么东西,马夫告诉他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再考察得知这药草原来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译文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如果也有,就要立刻改掉;如果没有,也要引起重视,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和尚碎碗
在一处深山密林中,有一座清冷的小庙,庙中的住持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和尚。老和尚手下有两个徒弟跟着他修行,一个叫大和尚,一个叫小和尚。有一日,老和尚正在参禅念经时,大和尚偷偷地跑来报告说:“刚才在厨房里,小和尚洗碗时打破了一只碗!”老和尚手捻佛珠,眼睛都没睁开说:“知道了!去念经文吧!”过了几天,老和尚在低头焚香祷告时,大和尚又偷偷地跑来报告说:“刚才小和尚在扫地时,把橱柜里的碗碰落一只在地上,打碎了。”老和尚头都没抬,平心静气地说:“嗯!你去念经文吧!”又过了几天,大和尚第三次跑来报告:“小和尚又打破一只碗了!再这样下去,庙里的碗会全被他打破的!”老和尚笑了笑,说:“呵呵,不会的。因为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大和尚若有所悟,从此潜心佛学,终成一代高僧。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译文
如果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就应当自我勉励,向人学习。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个穷苦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太穷,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哪里还有钱供他上学,匡衡只好从小去给有钱人做点零活养活自己。
他的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财万贯,但一家人都一字不识,只是为了附庸风雅,家里收藏了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文不识虽然没文化,但人还不算坏,就对匡衡说:“别人家的孩子给我放牛,除管吃住外,一年就一贯钱。我看你家里穷,你又是个懂事有志气的,一年给你两贯怎么样?”匡衡说:“谢谢你的好意,我一文钱都不要!”文不识很奇怪,不同意,说让人干活不给钱,乡亲们会说他是以势欺人。匡衡便说:“我不要你的工钱,但我听说你家里藏书不少,只希望你能把家中的书借给我看就好。”文不识听了深为感叹,就把常常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就这样白天一边看牛放羊,一边读书,到了晚上回家后,还想抓紧时间看点书,可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晚上都是摸黑上床睡觉,怎么办呢?匡衡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偶然间,他发现从自家的破墙壁缝里漏过来了邻居家的一丝灯光,匡衡大喜过望,马上翻身起来,拿起书就着那点灯光看起来。可那一点点缝隙漏过来的光实在太微弱了,书上的字根本看不清。匡衡想了想,就拿来一把小刀,慢慢地把墙壁上的缝隙掏成一个小洞,这样就可以就着邻家的光亮照亮书本了。
匡衡日夜苦读,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译文
穿衣打扮、吃的喝的方面不如别人,就不用多虑了,更不要悲伤。
囊萤映雪
东晋时期,有个叫车胤的人,他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少吃少穿的,哪里还有办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不用说用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了。车胤从不担忧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暖,只是常常想晚上的时间不能用来看书,白白度过太可惜了。因此,他常常利用晚上来背诵白天看过的诗文,可有时候记不起来了,又没办法看书,很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萤火虫尾部一闪一闪的,在黑暗中显得很是耀眼。车胤突然想到,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就着这点光亮勉强能够看书。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学问一天比一天高深。
和车胤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家里一样的穷,一样的想读书,却没有条件,晚上只能早早睡觉。冬天的一个晚上,孙康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当天晚上大雪纷飞,雪光耀眼,居然可以映出书中的字。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本,来到屋外宽阔的地方映着雪光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孙康的学识也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们两个人都做了高官。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译文
一个人如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就发怒生气,听到别人的表扬、称赞就沾沾自喜,那么他身边品德不好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正直高洁的朋友则会对他望而却步。
指鹿为马
秦二世伙同赵高、李斯假传圣旨,逼死公子扶苏篡位后,心里有鬼,如果朝臣有谁敢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责罚,有谁来拍马屁就沾沾自喜,朝政因此混乱不堪。赵高又趁机劝说秦二世:“陛下年轻刚登皇位,常常跟公卿在朝廷上议决大事,万一有误,岂不是让大臣们看出自己的弱点了。天子应该神龙见首不见尾,让大家看不清楚才好。”于是二世就经常居住在深宫,公卿们很少能看见皇上,皇上各种事情只和赵高商议。
不久,赵高杀了李斯,担任丞相之职,独揽大权。赵高早就看出二世是个无能之辈,想要谋反自立,又恐群臣不听从,就想先试验一下。一次上朝时,他带了一只鹿献给二世,然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我送陛下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分明是鹿,哪是马?”赵高说:“陛下,这就是马啊!不相信的话你问问他们。”结果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赵高把那些说是鹿的人用心记了下来,暗中编造罪名陷害,从此以后,大臣们都非常畏惧赵高。
项羽率领起义军步步进逼,已经打到函谷关了,而赵高以前总是以天下太平来忽悠二世,这一下纸包不住火了,二世就派人来谴责他。赵高恐惧不安,想废帝自立,他伙同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弟弟赵成起兵作乱。阎乐带领一千多官兵以追捕盗贼为由,来到皇宫,质问守门的侍卫:“刚才有盗贼进去了,你们怎么守的门!”然后不由分说斩杀了门卫,带领官兵径直冲进去,一路见人就杀,四处放箭。乱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帐,二世死到临头还摆皇帝架子,很生气地命令左右的人拿下阎乐,左右的人一哄而散。只有一个宦官保护着二世逃入内宫,二世对他说:“您是个忠臣啊!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有人作乱,现在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位宦官说:“臣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如果我早说的话,早就被你砍了脑袋,怎能活到今天?”阎乐追上来,捉住秦二世,历数他的罪状:骄横放纵、肆意诛杀,众叛亲离。二世说:“我要见丞相!”阎乐说:“不行。”二世又说:“那我希望到一个郡县为王。”阎乐也不答应。二世还不死心,又说:“那让我做个万户侯吧!”还是没结果。最后二世说:“我愿意带妻子儿女去做普通百姓。”阎乐冷冷地回答:“我是奉丞相之命而行事,他命我替天下人杀了你,无论你说什么我也不敢替你回报了。”指挥士兵,准备上前,秦二世无奈,只好自杀了。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
如果听到别人表扬称赞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就非常高兴,那么,那些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慢慢地和你亲近起来。
以人为鉴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而魏徵作为一代贤相,在“贞观之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常常直颜犯谏,史籍可考的达二百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而太宗也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君臣相得,开创了一代盛世。
起初,魏徵并不是太宗的手下,而是太子李建成的得意干将。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太宗告发魏徵,说魏徵曾经劝说李建成杀害他。太宗一听,立刻派人把魏徵找来,板着脸问他:“你为什么要挑拨离间我们兄弟?”魏徵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当时各为其主,我哪有不为主公着想的道理。只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要不然,今天你哪有机会站在这儿和我说话。”太宗一听,不怒反喜,觉得魏徵敢说直话,又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让他参与朝政,最后让他做了丞相。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历史上的国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很简单,能多听别人的意见,就明智;只喜欢听好话,就昏庸。”魏徵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的例子来讲给太宗听,太宗连连点头称是。后来,太宗读了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的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明白尧、舜是圣君,桀、纣是暴君,可为什么自己做事这么荒唐?”魏徵接口说:“皇帝光靠聪明与知识渊博是不行的,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八斗,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不自取灭亡才怪。”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劝谏一件事,太宗不准,结果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怒火中烧,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到退朝。一回到内宫,太宗就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皇后也很少看到太宗发那么大的火,就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就是魏徵!他总是在朝臣面前直言犯谏,一点也不给我留面子,我实在忍受不了了!”长孙皇后听了,连忙回到内室换了一套礼服出来,跪下向太宗贺喜。唐太宗惊奇地问:“喜从何来?”长孙皇后说:“我听说,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正直无比,不正好说明陛下的千古英明吗,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太宗一听,哈哈大笑。
魏徵病死后,唐太宗难过得流着眼泪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看自己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死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译文
无心犯了错误,可以叫做“无心之过”;但要是明知故犯,那就是“有心作恶”了。
周处斩蛟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横行乡里,邻居们都怕他。当时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南山上有只猛虎,常常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把周处和他们并称为当地的三害,其中周处排在首位。
有人就去对周处说:“你年轻又有勇力,盖世无双,大家都说天底下没有你不敢做的事。现在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南山中有只猛虎,你敢不敢去斗龙杀虎。”那人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同归于尽。周处听说别人称赞自己有勇力,非常高兴,提了把刀就跑到山里去,只过了一天,就拖着老虎的尸体走出山来,大家都称赞他了不起。
周处又口含利刃下河去斩杀蛟龙。只见水中波浪汹涌,周处和蛟龙在水里时浮时沉,斗在一起,一连斗了几十里。三天三夜以后,风平浪静了,周处和蛟龙都没了动静,当地的百姓认为周处和蛟龙同归于尽了,都拍手称快。
结果周处和蛟龙在水下搏斗了上百里,终于杀死了蛟龙。周处在离家百里外的地方上得岸来,发现这里的人都络绎不绝地赶往他的家乡去喝喜酒,就问路人:“那边有了什么喜事啊?”别人告诉他,那边乡里有三害:周处、蛟龙和猛虎,现在三害相斗,都死了,所以大摆酒席庆祝。周处这才知道以前自己无心做了许多错事,大家实际上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了。
于是,周处来到吴郡,向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学习。从此,周处改过自新,不再为恶,成为一代名臣。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
一个人犯了错,如果能马上改正,就不算是错;如果犯了错还要故意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日攘一鸡
从前有一个人,成天游手好闲,又喜欢吃鸡肉。他的邻居家养了一大群鸡,每天他都要偷偷地跑到邻居家,偷出一只鸡来煮着吃。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就劝他说:“不劳而获,去偷别人家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做法啊,我希望你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今往后都改了吧!”那人想了想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不能让别人指着背脊说我品行不端!不过我天天去偷吃一只鸡的习惯由来已久,怕一下子改不过来。这样吧,从今天起,以后我每个月才去他家偷一只鸡,一年之后,我相信自己再也不用偷了。”
他的朋友立刻反驳他:“你明明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立刻改正,还说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这不是错上加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