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书立方4-弟子规
5906900000005

第5章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每天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则要晚些上床睡觉,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一转眼就会老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抱负远大的人。祖逖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几个兄长照料他的生活。祖逖为人活泼开朗,好动不爱静,十岁了还没读过几本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抱不平,还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长大一点后,祖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就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发愤读书,学问大进。

祖逖有个一起长大的好友刘琨,两人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有一次睡觉睡到半夜,祖逖在美梦中被公鸡的鸣叫声惊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如今要加倍补回来。他把刘琨叫起来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却不是这样想,我以前吊儿郎当虚度了好时光,最近才发奋读了几本书。我想,光会读书还不行,咱们要做个文武双全的人,干脆以后白天看书,半夜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也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好事。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鸡鸣狗盗

讲卫生是个人小事,但一样要重视,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小事亦能定大局,就像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一样。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有能言善辩之士,有武功高强之人,人才济济。秦昭王就想见一见孟尝君,他先派泾阳君来齐国做人质,要求孟尝君来秦国。孟尝君手下都不赞成他去,但孟尝君执意要去。有个叫苏代的宾客劝他:“今早我在外面碰到一个木偶与一个泥人在交谈。木偶说:‘天要下雨,你就会被冲毁了。’泥人说:‘我是泥做的,即使毁了也是回归泥土。但真下雨,这水就不知道把你冲到哪个角落了。’如今秦国是如虎似狼的国家,你要是执意前往,在秦国一旦有事你能回归哪里?这不是被泥人嘲笑吗?”孟尝君就不想去秦国了。

但齐王后来还是派孟尝君出使秦国了,秦王看他确实有才干,想请他做秦国的丞相。有人就来说坏话了:“孟尝君确实贤能,但他是齐国皇亲,要是担任秦国丞相,有事肯定先替齐国打算。而且这种人若不能为秦所用,最好杀掉。”于是秦昭王就把孟尝君关起来,想杀掉他。危急之下,孟尝君派人向昭王宠爱的小老婆求救。那个人也是见钱眼开,孟尝君来见秦王时,献给秦王一件天下无双、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衣,那个人就说:“拿来狐皮裘衣,我就帮你说好话。”

孟尝君就问宾客谁有法子,平时那些能言善辩、才高八斗之人都无计可施。宾客中有个人没其他才能,只会钻狗洞偷东西,他说:“我来试试。”他夜晚化装成狗,钻入秦宫翻箱倒柜,取回那件裘衣。宠妾就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出监狱,立即快马加鞭逃命,他一路更姓换名,半夜时才来到函谷关。秦昭王放出孟尝君后又后悔了,得知他逃走,立即派兵沿途追杀。孟尝君一行被阻挡在函谷关,按照规定,函谷关要鸡叫时才能开关放行。眼看追兵就要杀到,孟尝君心急如焚。宾客中正好有个人没什么本事,只会学鸡叫的,他就学公鸡叫,附近的公鸡也一起叫起来,守关士兵就起来开关,孟尝君立即逃之夭夭。

当初,这两人投奔孟尝君时,孟尝君也以礼相待,其他宾客都觉得这种下人,只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技能,现在却和自己为伍,都看不起他们。此事以后,门客们都佩服孟尝君不问出身,不论大小,一视同仁,广招人才的做法。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系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

子路死不免冠

子路是孔子最出名的弟子之一,他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当时卫国发生内乱,太子蒯聩有个外甥叫孔悝,在地方有一点势力,蒯聩就想拉拢他为己所用,没想到对方忠于国君不愿意帮太子搞内斗。蒯聩见语言不能说服他,就派门客挟持了孔悝,威逼他跟着自己。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子羔都是孔悝的臣子,子羔眼看事情不对头,脚底抹油,马上逃离了卫国,跑到陈国去了。半路上刚好碰到了从陈国回卫国的子路,子羔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子路,还告诫子路:现在卫国乱得很,情况很危险,别再回去了。子路却觉得自己当人家的家臣,主公有事怎么能一走了之,所以还是返回了卫国。

子路一回到卫国就跑去质问蒯聩为什么要挟持孔悝。说起理来蒯聩当然不是子路的对手,但蒯聩也不怕,因为孔悝在他手中呢。子路就说:“你这个胆小鬼,就算你敢杀了孔悝,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我会找人来继承孔悝,一样不会和你勾结在一起。”蒯聩见子路软硬不吃,害怕了,就派遣石乞和盂去刺杀子路。子路原本武艺不错,以一敌二,也不见落下风。三人正打斗时。子路系帽的缨带不小心被砍断了,帽子掉在地上给人踏来踏去的。子路竟然把激烈的打斗放在一边,弯腰去拾帽子,结果被刺中了。临死时,子路把自己的帽子重新系好,从容不迫地说:“君子死,冠不免。”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乱放,否则容易弄脏衣服。

刘秀进洛阳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意思是说君子不可以不修饰自己,否则就是没有仪表,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无法被人以礼相待,无以立身于世。衣着打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有时候更能反映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气运。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与绿林赤眉军起义,当时的绿林军领袖刘玄自立为更始皇帝,而后来的光武帝刘秀是他手下的“司隶校尉”。起义军打败王莽后,更始帝刘玄带领大军入洛阳城,入城时为了显示军威,还搞了个入城仪式。被王莽坑害了多年的百姓与官员,都对大汉复国抱以极高的希望,都想看看大汉王朝王者的盖世风范,可一看到刘玄的部队,却都傻眼了。“皇帝”刘玄与诸位“大臣”的队伍,都包着头巾,没有统一的军服,穿得拖拖拉拉的,招摇过市。关中百姓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说以后坐天下的就是这样一个新王朝!

而随后出现的刘秀的队伍就不一样了,刘秀整理好手下的军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旌旗招展,军姿雄壮,士兵们一个个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按照大汉王朝的规范礼仪进城!满城上下眼睛一亮,所有人都从他身上看到了昔日大汉王朝的风采,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王者风范。从此天下士民开始关注起刘秀来,而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就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后来,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的战争,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东汉王朝。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译文

穿衣服最重要的是要整洁而不是漂亮。穿着打扮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小长短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李广治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射术天下无双,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多次以少胜多,战功卓著,匈奴人闻风丧胆,人称“飞将军”。李广治军如同一个人穿衣打扮,不重虚名外表,处处因时制宜,因地而定。

程不识和李广都做过边境太守,带兵迎击过匈奴。李广行军打仗时部队没有一定的队列和阵势,哪里水丰草茂就在哪里安营扎寨,安顿下来后,士兵们自由活动,晚上也不打更,也不会安排士兵值夜班保卫,各种文书簿册是越简单越好,但李广会在远处偷偷地布置好哨兵,所以从来没被人偷袭过。

程不识行军打仗时对队伍的编制、队列、阵势,安营扎寨的地方都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打到天亮,安排士兵放夜哨,往来文书军功考绩簿册记载得很详细。士兵常常提心吊胆睡到天明,但也没有遇到过危险。程不识说:“李广带兵简单便捷,不重外在形式。他手下的士兵安闲快乐,甘心为他卖命。我的军队军务严谨,士兵要担心这提防那,但敌人也不敢侵犯我。”当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境名将,但匈奴人更加害怕李广,士兵多半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而认为在程不识手下当兵辛苦。李广驻守在右北平时,匈奴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特意躲开此地好几年不入侵。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译文

吃东西时不要挑剔偏食,而且吃到八分饱就好了,不要暴饮暴食。

泡利效应

做人不可太挑剔,不论什么事情,适可而止就行了。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是20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他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这个人却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刚刚做完演讲,泡利站起来对旁边的人说:“听了爱因斯坦的这次演讲,我觉得他不完全是愚蠢的。”

还有一次,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气得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身边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泡利对他的学生更加不客气,有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询问老师有什么修改意见没有。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别人的论文错误连篇,你的就连错误都够不上。”

泡利的敏锐和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以至于在物理学界流传着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哪里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有一个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请他来欣赏自己设计的地球,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你本来可以设计得更好的……”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译文

年纪还小就不要去喝酒,喝多了酒容易误事,要是喝醉了,更加会出丑。

张飞酒醉丧命

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为当世虎将,曾在当阳桥上,大喝三声,吓退百万曹军,只是张飞脾气暴躁,而且喜欢喝酒,最终酒后误事,命丧人手。

关公大意失荆州被害后,张飞兄弟情深,日夜号泣,手下将领就以酒劝解。张飞常常喝得大醉,醉后就找人来发脾气,帐上帐下,只要有士兵做错了事就鞭打他们,甚至有的人被鞭打致死。刘备知道后就劝他,你既然要鞭打士兵,就不要那些挨了打的士兵随你左右,不然早晚会有祸事的,最好不要喝酒鞭打士兵,但张飞不听。

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三日内罢办好白旗白甲,然后三军挂孝讨伐吴国。第二日,帐下两员小将范疆、张达跑来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办不好,能不能宽限几天?”张飞大怒,喝骂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吴国砍了逆贼脑袋,你们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然后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一人打了五十鞭。打完之后,张飞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准备好!如果没有准备好,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范、张二人被打得满口吐血,回到营中商议说:“张飞性暴如火,如果明天这事再办不好,你我真的都会被杀啊!”张达说:“与其他杀我们,不如我们杀他!”范疆说:“张飞世之虎将,没有办法走近他啊!”张达说:“没事,这人好喝酒,晚上多劝他几杯,喝醉了我们就好动手了。”结果当天夜里张飞又喝得大醉,范、张二人就在初更时分把张飞给杀了,连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译文

走路时要从容自若,站立时要端庄严正,打揖鞠躬时身体要深深地弯下去,跪拜时态度要恭敬。

三顾茅庐

为人处世一定要注重礼貌,不管你是布衣还是达官显贵,哪怕是如刘备那样的天下英雄,三分天下建国时,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也是毕恭毕敬,前前后后请了三次才成功。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居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却缺兵少将。他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但第一次诸葛亮出远门去了,刘备惆怅不已。张飞说:“既然不见人,我们回去罢了。”刘备还想再等等,关羽也说:“不如暂且回去,让人探听了诸葛亮在家再来。”刘备只好失望而回。

三天后,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就教人备马。张飞不屑地说:“谅他一个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教个人唤来便是了。”刘备斥责说:“你没听孟子说过‘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吗?孔明是当世的大贤人,岂可召他!”就上马和关、张二人再去。当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张飞说:“天寒地冻的,不宜跑得远远地见那无益之人!不如回新野避风雪吧!”刘备说:“我正想让孔明知道我对他的恭敬殷勤。你要是怕冷,可先回去。”张飞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吗!只恐哥哥又空劳神思。”三人来到卧龙岗,不巧诸葛亮刚刚出门访友去了。张飞本来就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访孔明两次不遇,就想再去。关羽劝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多么讲礼啊。我想诸葛亮可能有虚名而无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刘备笑着说:“不是这样的。以前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前前后后去了五回才见着一面,何况我们呢?”张飞说:“哥哥差矣!我谅他小小一个村夫,有什么大贤。这次不需哥哥去,我去!他如不来,我一条麻绳捆了他来!”刘备骂道:“你没有听说过周文王谒姜子牙的事吗?文王都如此有礼貌,你也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了,我和云长去就好。”张飞只好说:“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敢落后!”

于是刘备选好日子,斋戒了三日,薰沐更衣后再往卧龙岗拜谒孔明。关羽、张飞听说后都不高兴。这一次三人总算碰到诸葛亮在家,但正好在睡午觉。刘备让关、张二人在门外等着。自己拱手站立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关、张在外等了好久不见动静,进去看到刘备恭恭敬敬站在一边,诸葛亮却在睡觉。张飞大怒:“这人太傲慢了!我们等在这里他居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刘备喝住张飞,正说话时,诸葛亮醒来了,刘备就诚恳地请他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刘备待他如此恭敬有礼,也深为感动,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译文

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要东倒西歪靠在东西上,坐下后,不要形状像箕那样两脚张开,要两膝微屈地坐着,切不要东摇西荡着大腿。

阮籍丧母

礼仪不但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是一个人内心品行的外化形态,做人不但要表面上知礼,更重要的是心中有礼。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母亲病故了,阮籍却还是和以前一样狂放不羁、蔑视礼法。母丧期间,阮籍出席晋文王的酒席,一样饮酒吃肉。司隶何曾也在座,就对晋文王说:“您正主张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可阮籍在重丧时公然在您席间饮酒吃肉,应当把他放逐,以正教化。”晋文王说:“阮嗣宗已经很哀伤困顿了,您不能为他分忧,就不要说这样的话了。再说身体不适了,饮点酒吃点肉也是合乎健康的。”而阮籍坐在一边好像没听到一样,神色自若地吃喝不停。

裴楷来到阮府吊唁,他规规矩矩地作揖,上香,磕头,按照一整套的传统规范来行礼,礼毕起身离开。出来后别人问他:“阮籍不遵礼法,你为什么还要如此以礼待他?”裴楷说:“阮籍是世外之人,所以可以不遵礼法;但我是世俗之辈,所以要遵从礼法。”

等到阮籍安葬母亲时,阮籍蒸了一个肥猪,大喝了二斗酒才发丧。最后下棺母子诀别时,他才大哭一声,当场吐血三升,原来他不是不痛苦,只是他的痛苦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已。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译文

揭帘子的动作要缓慢,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转弯时要考虑留有余地,免得碰到有棱角的地方。

察言观色叔孙通

陈胜等人起义后,秦二世就把博士、儒生找来,问他们的意见。那些人就说:“做臣子的哪能聚众造反,这是诛九族的死罪,陛下快派兵消灭他们。”秦二世一听很不高兴,脸色都变了。叔孙通就走上前说:“你们说得不对。现在陛下圣明,自古少有。朝廷法律完整,百姓遵纪守法,哪有人造反!几个蟊贼小偷罢了,自有地方官抓捕他们处治,陛下可高枕无忧。”秦二世听了很高兴,把说造反的人都关进牢房里,因为他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并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身锦衣,授予博士职位。叔孙通回到家中,有儒生就问他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叔孙通说:“哎呀!你们不知道,我差点就命丧虎口了!”于是叔孙通就跑到薛县,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他又跟随项羽。等刘邦进攻彭城时,叔孙通就投降了刘邦。叔孙通开始总做儒生装扮去见刘邦,刘邦非常讨厌;后来他就穿上短衣,穿成楚人的样子,刘邦见了就很高兴。

叔孙通手下有一百多个儒生弟子,但叔孙通只向刘邦推荐一些混混小偷之类的人,他的弟子们很有意见。叔孙通就说:“汉王天天在战场上拼杀,你们能上战场吗?不过诸位放心,会有用你们的那一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叔孙通作为博士,负责制定皇家礼仪。当时群臣都是乱世草莽英雄,动不动就在朝廷上大吃大喝,饮酒作乐,争权夺位,喝多了就大呼小叫,有的还拔出剑来乱削乱砍。刘邦对此也头疼,厌烦却没有办法。叔孙通就揣摩刘邦心思,劝谏刘邦制定了皇家礼仪。

一个月后,礼仪大典开始了,天刚亮就由谒者引导着文武百官依次进入大殿,谒者喊“小步快走”。于是大家各就各位,官职低的几百人站在大殿下台阶上,武将朝东站在西边,文官朝西站在东边。九个礼仪官,从上到下一一呼喊,皇帝才乘坐“龙辇”出来,诸侯王以及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朝见,没有一个官员不被这威严的仪式惊呆的。然后在朝廷上大宴群臣,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按照尊卑次序向皇帝敬酒,监察官在边上随时抓出不合礼仪规定的人。大典之后,刘邦得意极了,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皇帝这么威风啊!”于是封叔孙通做太常,赏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就顺便说:“那些跟着我演练制定皇家礼仪的儒生也有功劳,希望陛下能封赏。”刘邦就把他们都封了郎官。叔孙通出来后,把黄金分给这些儒生,他们都高兴地说:“老师真是大圣人啊!”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译文

拿没有装东西的容器时,要和拿装满东西的容器一样小心,来到没人的房间,要和来到有人的房间一样。

信陵君礼贤下士

魏国公子信陵君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一次他听说有个七十多岁的隐士叫侯嬴,在国都大梁东门看门,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公子就让人带厚礼去求见。侯嬴说:“我是个看门的穷人,几十年来都这样修身养性,坚持操守,现在岂能无故接受公子厚礼。”公子就摆酒席大宴宾客,说要接待贵宾,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公子驾车带着手下,空出左边的座位以表示尊敬,去迎接侯嬴赴宴。侯嬴一看不去不行啊,就理一理自己破破烂烂的衣服,大摇大摆一屁股坐在公子左边,一点都不谦让,想看看公子态度如何。公子手持马缰绳在旁边恭敬等待。侯嬴就得寸进尺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上杀猪,借你的马车载我去看他一下。”公子二话没说就驾车前往。侯嬴来到市场,下车后和他的朋友朱亥聊起天来,一边聊一边斜着眼睛看公子,一聊就是大半天,以此来观察公子的反应,可公子的面色却更加和气有礼。这时,公子家里将军、大臣高朋满座,就等着公子这个主人回去开宴。公子的手下都暗地里责怪侯嬴,只有公子面色始终不变,侯嬴就告别朱亥,和公子回来了。

公子安排侯嬴坐上位,并向大家介绍,满堂宾客都大吃一惊。酒席吃到一半,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嬴席前给他敬酒祝寿。侯嬴说:“今天我确实为难公子了。我是个看门人,公子却亲自驾车迎接我,屈尊陪我去拜访朋友,我还故意把公子晾在街市上好久,结果公子更加恭敬。现在大家都说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品德高尚、礼贤下士的人。”此后,侯嬴成了公子的贵客。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包围了邯郸。公子想去救赵,却没有办法,侯嬴给他出主意,让他偷出兵符,再让朱亥跟随公子左右。他们一起来到魏军大营,因为兵符是偷出来的,魏军领军的老将晋鄙不信任公子,危机时刻,朱亥袖藏重达四十斤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公子然后下令:“一家子父子都在这里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这里的,哥哥回家;独生子的,也回家去侍奉双亲。其他人跟我一起血战秦军。”公子带着精减后的八万大军,猛攻邯郸城下的秦军,终于打退了秦军,救了赵国。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译文

做事情不要急急忙忙的,容易忙中出错,不要畏惧困难或危险的事情,也不可做事轻率。

鸿门宴轻率纵刘邦

秦朝末年,起义军蜂拥四起,其中项羽和刘邦最有实力。项羽一路带兵和秦军主力血战,刘邦却乘虚而入攻下咸阳,项羽非常生气,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预备席间杀了他以绝后患。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手下张良是生死之交,他连夜驱马跑到沛公军中,想救张良一命,不想却被刘邦收买了,二人还订下了儿女婚姻。回去后项伯就为刘邦说情,项羽轻率地答应了不杀刘邦。等到大家一起喝酒时,项羽的谋臣范增好几次给项羽递眼色,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示意他动手杀刘邦,但项羽没有回应。范增就自己出去找来项庄说:“大王为人心肠太软、做事轻率,你进去舞剑祝寿,趁机杀了刘邦。”项庄马上进来献酒祝寿,并请求舞剑助兴。项庄拔剑起舞,没想到项伯也拔剑起舞,多次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始终找不到机会杀刘邦。

张良见事情不妙,也走出去找到刘邦的护卫樊哙说:“情况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以舞剑为名想杀掉主公!”樊哙立刻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往里闯,守卫想挡住他,樊哙用盾牌轻轻一撞,卫士们就倒在地。樊哙闯进去,睁圆眼睛怒视项羽,头发一根根都竖起来了,项羽伸手握住宝剑,惊问是谁!张良说:“是我们的护卫樊哙。”项羽见他长得魁梧,就赐他一杯酒和一只猪腿!樊哙站着喝了酒,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按在上面拔出剑就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又算什么!秦王杀人无数,众叛亲离。起义的将士们曾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如今沛公先入咸阳却不敢拿一点财物,把军队撤回到霸上,等待大王你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封赏,大王反而听信小人之言要杀他,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我私下认为大王你不会这样做!”项羽无话可说。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就顺便叫樊哙一起出来。

沛公出来后就想开溜,又想没有借口就跑了不好交代。樊哙说:“如今人家是刀子、砧板,我们就是上面的鱼和肉,还告什么辞!快跑!”于是沛公扔下车马、侍从,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手持剑盾,在后面徒步跟随,抄小路跑了。项羽一时轻率,放虎归山,最终败于刘邦之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

看到有打架吵闹的场面,不要接近去看热闹;邪恶没道理的事,最好连问也不要问。

管宁割席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人一起读书、一起生活,在当时都有不错的声望。

有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那天他们的运气非常好,居然一锄头从地上挖出块金子,管宁当做没看见,好像那块金子和瓦石没什么区别一样,还是不停地挥动锄头挖土。而华歆却十分高兴地把金子捡起来,不过转过头却看到管宁淡定的脸色后就把金子又扔掉了。

又曾经有一次,两个人坐在一张席上一起读书,有个高官显贵坐在华丽的马车里从他们门前经过,左邻右舍都出去看热闹,华歆也丢下书本跑出去观望,管宁却还是照样坐在席上读书。等华歆看完热闹回来,管宁就起身拿起一把刀,把席子一割为二,和华歆分席而坐,并正告华歆:“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译文

去别人家拜访,准备进门时要有礼貌地先问:“有没有人在家?”快要登堂入室时,要大声打招呼,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过来了。

颜回尝粥

有一次,孔夫子和门下众弟子们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一连困了七天,食物都吃光了。危难时刻,子贡挺身而出,冲出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接济大家。因为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准备煮一锅稀粥让大家填填肚子。

正好子路有事,就离开了。后来子贡来看粥煮好了没有,一走过来,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很不高兴,就回去对孔子说:“有气节讲礼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会失礼吗?”孔子回答道:“不管什么时候,失礼的人,就不能说他是有气节讲礼的了。”子贡又故意问:“像颜回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孔子就说他的弟子里面颜回最有气节、最有礼,他不会变节的。于是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说了出来。

孔子听后很平淡地说:“颜回的人品我信得过,不过既然你看到了,那我叫他来说一说是怎么一回事吧!”于是孔子把颜回叫过去,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先辈,这次子贡能在危难中救济我们,想必是先辈们在上天保佑我们吧。你把粥做好了之后让大家先别吃,我准备祭祀一下。”颜回听了后马上恭敬地说:“老师,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了。”孔子就问为什么。颜回说:“我刚才在煮粥的时候,想看看粥煮好没有,就揭开盖子看了看。没想到粥的热气冲到屋顶,屋顶上掉下了一小块脏物到粥里。我把它舀起来,想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就自己吃了它。用吃过的粥来祭祀是不礼貌的啊!”孔子听后说:“这样啊!你做得对,要是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

别人要是问你是谁,要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不要随口回答什么“吾”或“我”,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到底是谁。

冬梅侍主

明朝有个叫许世达的人,家里有个丫鬟叫冬梅。

冬梅十三岁的时候,许世达死了。留下一个叫许植的独生子,年龄还不到一周岁。许世达的妻子因为丈夫英年早逝,也得了重病,将死的时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流下了眼泪:“我们夫妻二人就留下了这个孩子,现在我们先后撒手而去,我的儿子怎么办啊!”冬梅听了主母这一番话后,哭着说:“主母放心,冬梅情愿留在此地抚养小主人,终生不嫁。”

主母死后,冬梅尽心抚养许植,许植要吃什么东西都是在自己的口里嚼碎才喂给他。但许家家族有人贪图许家的财产,就企图把冬梅嫁人,想打发了冬梅后再收拾许植。冬梅就要求带了许植同嫁,两人一同上了轿。路上经过一户姓汪的人家,汪家和许世达是世交。冬梅就骗着抬轿的人说:“我从前在这个人家里寄存了好多银子,现在请你们等一下,我去要回来,要来了少不得要打发你们一点酒钱。”抬轿的人就放她出去了,冬梅一到汪家就大声呼救,告诉了他们事情的经过,汪家就把她和许植收留在家里,冬梅一直侍候着小主人许植长大。后来她活了八十二岁,终生未嫁。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译文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别人没有同意就用了,就是偷窃行为。

杨震清白为人

杨震是东汉时期弘农郡华阴县人,他为人公正廉洁,不谋私利,是难得的清官。他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半路经过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提拔上来的官员。王密听说自己当年的上司杨震路过本地,为报答杨震的提携之情,于是白天去谒见了杨震,当晚又去了一次,准备了黄金十斤想赠送给杨震。

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后,很惭愧地离开了。

杨震也经常教育子孙,做人要清清白白,问心无愧,他的子孙和平民百姓一样,常吃蔬菜,出门步行,生活简朴。有些老朋友或同僚想让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将这个留给他们,不是更丰厚吗?”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

借人家的东西、钱财等要及时归还;别家来你这儿借东西,如果有就要借给人家,不要小气。

宋濂借书

宋濂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只好向有书的人家借。每次去借书时,他都会讲好还书的日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看他年小志高又讲信用,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好书,越读越爱不释手,想到还了这本书后再借也麻烦,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借书时说好的还书的日子快到了,他就日夜不停地抄书。当时正碰上三九隆冬,滴水成冰。他母亲就劝他:“孩子,天气这么寒冷,你晚上就别抄了吧。反正晚几天还过去也没什么大事,人家又不是等着这书看。”宋濂正色说:“那可不行。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说好的日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他日夜不停地抄书,终于赶在约定的日子前抄完了。

宋濂去还书时,别人早就听说他在家辛辛苦苦抄了一本,感叹地称赞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