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只知道下死力气去做这做那,但不去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瞎摸乱碰,永远也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士别三日
三国时,吕蒙和蒋钦都是孙权手下的大将。孙权对他们说:“你俩现在一起做了大官,要独当一面,应当多多学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凭经验做事,多看看书对自己有好处的。”吕蒙说:“我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啊。”孙权笑了:“我又不是让你做个博古通今的大学士,只是想让你多涉猎一些历史故事,你说军务繁忙,再忙也忙不过我呀,我小时候读《左传》、《国语》,统帅江东以后读《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还有各家的兵书,觉得大有益处。你们两人,人又年轻,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等拿来多看看。孔子说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
吕蒙就开始努力读书,终日不倦。有一次,鲁肃找吕蒙谈话,商谈当前形势,吕蒙说:“关羽这个人年长而好学,对《左传》深有研究,而且非常有霸气!只是他太自负了,总是气势凌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然后,他又提出了三条对付关羽的计策。鲁肃大吃一惊,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总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现在一看,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译文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这三方面都要老老实实用到。
钱钟书读书
钱钟书出身于书香门第,周岁抓周抓到书,故取名“钟书”,他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识,深思慎取。
钱钟书从小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一边看一边还摇头晃脑地吟诵。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不但看,还常常做笔记,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他阅读面之广,看书之多,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
钱钟书博览群书,不仅在清华闻名,而且蜚声海外。1935年夏天,钱钟书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这里拥有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尤其是该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牛津博德利图书馆,它不仅有规模庞大的中心图书馆,而且在其周围建有几十个专题图书馆。钱钟书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尽情阅读文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书籍,还阅读了大量的西方现代小说,为回国创作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他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亦喜读诗歌。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读书同时他兼做笔记,前前后后做的笔记有六麻袋之多。正是因为他这样长年不懈地坚持读书,才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泰斗。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译文
读书时不能一本书才刚刚开始读,心里又想着去读另外一本,一本书都还没读完,就不要去读其他书。
小猫钓鱼
有一天,一只老猫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在路上,老猫对小猫说:“猫猫啊!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可不能三心二意,钓鱼就要专心钓,不要一会儿想去玩泥巴,一会儿想着练抓老鼠,懂吗?”小猫说:“妈妈放心,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以前那调皮捣蛋的小猫了。今天,我一定要钓到比妈妈还要大的鱼!”它们来到小河边,放下钓竿,专心等着鱼儿上钩。那天的天气真是好,天蓝蓝的,水清清的,风暖暖的,小猫钓了一下,就有点想打瞌睡了。但它自己警醒自己,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钓上一条大鱼!可等了好久,钓竿一动不动的,小猫说:“妈妈,鱼是不是还没有起床啊?怎么不来吃东西呢?”妈妈说:“猫猫,要有耐心,专心等下去,会有鱼上钩的!”
正说着,一只蜻蜓飞了过来,在水面上轻盈地点水跳舞,跳完了又飞到小猫身边,围着小猫转圈,一边转一边还“嗡嗡”地说什么呢!小猫想:“这只该死的蜻蜓,肯定在嘲笑我没钓到鱼,等我抓住它教训一顿!反正鱼儿都还没起床呢!”于是,小猫放下钓竿去抓蜻蜓,蜻蜓飞得低低的,有好几次小猫好像要抓到了,但又差那么一点点。突然。水面“哗”的一声,小猫一回头,原来妈妈钓上来了一条鱼!小猫气呼呼地跑回来提起自己的钓竿一看,上面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小猫说:“妈妈,你用什么诱饵啊?怎么鱼只吃你的不吃我的?”妈妈说:“孩子,咱们都是一样的啊。你要是和我一样专心,早就钓上鱼来了。”小猫气呼呼地蹲在河边,可等了好久也没有鱼上钩。
这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小猫看见了,心想,前天表妹要我帮她抓只大蝴蝶,这只蝴蝶这样漂亮,我抓回去给她,她一定很高兴。于是,小猫又放下钓竿去抓蝴蝶。蝴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来飞去,小猫东扑西扑,扑了好久也没抓住,最后小猫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到小河边,一看妈妈的鱼桶,又多了一条大鱼,而自己的钓竿上还是空空的。
小猫很委屈地说:“今天不是钓鱼天!早知道我就在家和表妹玩了。”妈妈说:“孩子,无论做什么事件都要一心一意,你跑来钓鱼,却一会儿想抓蜻蜓,一会儿去抓蝴蝶,这样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好鱼!”小猫听了妈妈的话,很是惭愧,于是专心坐下来钓鱼。蜻蜓飞来了,小猫当没看到,蝴蝶飞来了,小猫理都不理,最后,小猫也钓上了一条大鱼。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译文
制定读书计划时,可以适当留点余地,宽限一些,等到真的做起来时,就要抓紧用功。只要该做的功课都做足了,看不懂、读不通的地方自然就会明白。
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史称“诗仙”,他留下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不可逾越的高峰。可是,李白小时候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认为天天读来读去,也没很大长进,还有好多地方都不大读得明白,就常常逃课去玩。
有一天,李白照例从课堂上逃了出来,一个人跑到外面玩耍,外面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比待在教室里跟那老夫子念“子曰诗云”有意思多了。李白蹦蹦跳跳地,东遛遛、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让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啊!”
走着走着,李白来到山下的小河边,看见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一个茅屋前,就着一块大石头,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这下看不懂了,很纳闷地走上前问道:“老婆婆,您磨一根这么粗的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昨天准备缝件衣服,发现家里没有绣花针了,于是今天我找了根铁杵来,打算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大吃一惊,说:“老婆婆,你是不是年老糊涂了?铁杵这么粗大,绣花针那么小,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孩子,你看我这样一磨,铁杵是不是细小了一点点。”李白看了半天,看出铁杵确实被磨掉了一点点。老婆婆说:“孩子,你想想,只要我天天坚持不懈地磨,今天磨一点,明天磨一点,铁杵总能越磨越细的,难道还怕磨不成针吗,你说对不对?这就叫‘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啊!”
李白听了后,想到自己读书的情况,心中十分惭愧,赶忙转身跑回了课堂。从此,他牢记“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文
读书的时候,如果对某个地方心里有疑问,就随时把它记下来,有机会再询问别人,以求得准确的意义。
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日理万机,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一分一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了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因为主席读书喜欢做笔记、在书上标点批语,所以他年轻的时候,有的人都不愿意借书给他看。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批注,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光他看过的《红楼梦》版本,就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三种。
而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也都反复研读过,还在许多章节和段落作了批注和勾画。主席学识渊博,都是靠数十年如一日这样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译文
读书的房间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整洁,文具要放端正,这才像个书房。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青年名叫陈蕃,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有所作为。但是陈蕃在生活上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平日十分懒散,从没有打扫屋子的习惯,因此,他的屋子总是十分杂乱。
有一次,父亲的朋友薛勤来家里做客,看到陈蕃的屋子十分凌乱,就批评他说:“明明知道有客人来访,为什么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待客?”陈蕃不以为然地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出将入相,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何用屈尊打扫一间小小的房间呢?”薛勤听后,立即反驳他道:“你一屋都不能扫,还说什么扫天下?”陈蕃听后,感到十分惭愧。从此他非常注意各种小事,学习也更加用功了,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其实老子也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在《劝学篇》里也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情都是因小成大,没有人能一步登天。所以,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积累起来,也能成德。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典范,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最后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文
要是磨墨磨偏了,就说明这个人的学习心态不端正;要是写出来的字不成规矩,那是因为内心有杂念。
孙膑斗庞涓
无论是为人还是求学,态度品行一定要端正,否则,轻则名声扫地,重则因此丧命,比方说庞涓。
庞涓少年时和孙膑一起学习兵法,庞涓聪慧过人,但气量狭小、心态不端,表面上和孙膑要好,相约将来富贵了一定要互相帮助,实际上非常嫉妒师兄孙膑的才干。当时各国都在招揽人才,庞涓是魏人,就下山投奔了魏惠王。惠王对他的才能十分欣赏,封他做了将军。庞涓一时在为魏国春风得意,但一想到世上还有个叫孙膑的人,就心中隐隐不快。
有一天,庞涓写了封信给孙膑,请师兄下山同享富贵。孙膑于是到了魏国,但庞涓始终不安排孙膑见魏王,并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砍去孙膑的双脚,让他不能走路,在脸上刺配刻字,让他不能见人,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孙膑突遭大难,为忍辱偷生,他不得不装疯卖傻,甚至住到猪圈里,往自己嘴中塞猪粪吃,连庞涓都以为他疯了而放松了监视。一次齐国的使者来到大梁,孙膑偷偷地藏在他的车中来到齐国,得到齐将田忌的赏识,并被引荐给齐威王。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庞涓领兵长驱直入,赵国无人可挡,就派人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为军师,暗中谋划指挥部队。田忌想兵贵神速,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都城。孙膑不同意,说:“现在魏国攻赵,全国的精锐部队都倾巢而出,打了这么久,相信在国外也精疲力竭了,而留在国内的是老弱残兵。我们若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一路上哪里兵力空虚,我们就打哪里,魏国后院起火了,难道还顾得上攻打赵国?自然就会回兵相救。这样我们不但避免了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一举救了赵国的围城之急,还可以使魏军疲于奔命,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挫败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进军攻打魏国。魏军一看老窝都要被人端了,急忙灰溜溜地撤军回师相救。没想到齐国攻打魏国国都大梁是虚张声势,主力全都埋伏在魏军回国必经的桂陵,以逸待劳,攻其不备。魏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庞涓好不容易才逃脱。
十三年后,魏国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军还是发兵攻打大梁。庞涓早有准备,一面率师回魏,同时命令国内的伏兵尽出,夹击齐军。可等庞涓杀到时,齐军早已经向东撤退了,庞涓穷追不舍,一定要拿下孙膑出口恶气。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上次被我军打败后一直想报仇,我们不如主动示弱。军队第一天宿营时砌十万人做饭用的灶台,第二天则砌五万人做饭用的灶台,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人。”庞涓率大军追赶,每天追到齐军的营地后,他都要在废墟中点一点齐国的做饭灶台。三日下来,庞涓特别高兴:“齐军胆小怯懦,我们早有耳闻,现在看来是真的啊!才三天,齐军开小差跑掉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半!想必是知道我庞涓杀到,都抱头鼠窜逃命去了吧!”于是庞涓率领精锐的轻装骑兵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算以庞涓轻骑冒进的速度,晚上应该可以赶到马陵。孙膑派人选定路边的一棵大树,把树皮剥掉,露出里面白色的木头,再在木头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再把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埋伏在道路的两边,对他们说:“晚上魏军必然经过这里,到时候只要看见树下有火光亮起,就对着火光处万箭齐发。”庞涓一路马不停蹄,当晚果然赶到了马陵,来到剥去树皮的大树下,隐隐约约看见树上写着几个字,庞涓就命令士兵点亮火把,去看清树干上写的都是什么字。火把才一点起来,齐军埋伏的士兵就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黑暗中魏军一片大乱,死伤无数。庞涓在乱军中也无计可施,为避免被俘受辱,就拔剑自刎了。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译文
整理各类书籍时,要按条目安排好固定的位置,读完一本书就要把书放回原处。
司马光教子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爱书如命,一看见好的书就会买回来,把书当宝贝一样保存。为了方便查找,他还把所有的书都分了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完书后,他还会把书放回原位。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这些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司马光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了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就走过去批评道:“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应当好好爱护才对。可是你不但不知爱惜,反而用指甲破坏它,这可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呀!”司马光认真地传授了儿子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的;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训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从小就懂得爱书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译文
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看书时有急事,也要先把书捆扎整齐,若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鲁迅爱书
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内容里,书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鲁迅先生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之书。后来,识的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书面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被还回来。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是讲述圣贤事迹、内容纯洁的书,就要丢弃不看,以免带坏了自己的思想,败坏了自己的心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发奋努力,也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在宋代几度为相,为人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宋太祖任命他为丞相。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丞相。宋代初年,在丞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唯有赵普却刚毅果断。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接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人。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务,但学问不多,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等到赵普做了丞相后,宋太祖就常劝他多读书。赵普就勤奋读书,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上一整夜。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决断又快又准。有人传说赵普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这种人当丞相不恰当吧。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