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头难
中学生作文最感困难的是开头几句。教师把题目写出之后,课室里的百态是极有趣的:有的把笔含在嘴里,仰头看着天花板;有的用笔在桌上敲得笃笃的响;有的却拿砚台来出气。或者抓头挖耳、摸嘴探鼻,或者咬着笔杆,或者皱着眉头,都现出一种心思不定的样子。
作文的第一句,难住了多少聪明的学生。难得没法,就搬出老调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或是“人生于世……”、“蔚蓝的天空……”、“光阴如流水般的过去……”,不然就是粗制滥造,作得与题相差极远。作文写不出第一句,有时固然由于缺乏材料,无话可说,但也有时因为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满腔的心思,却不知如何表现,正像走到五光十色的百货商店,花样太多,倒有些眼花起来,不知道选择哪一种货色的好。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也有同样的意思,他说:
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就是我们常是在写文章之前,仿佛意思很多,但是到了写的时候,又觉没有意思可写了。
文章开头的几句,的确是很难,连古今著名的文人也尝过屡修屡改屡不满的经验。据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初起稿时将滁州四面的山一一加以描写,但不自安。修改十数次,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才连写下去,文气充足,连用了二十一个助词“也”字。
彼拉多写《共和篇》第一句,写了几种不同的格式,然后才获得满意。
苏东坡作《潮州韩文公庙碑》,苦于不得首句,屡改其稿凡百十次,几至掷笔。后来忽得“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后便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作文第一句难写的另一原因是我们的思想因为先前的方向,还没有能集中在这个题目上,力量分散,所以没有满意的佳句。及至思想集中(Mentalset),全力以应付此题,那么不但第一句可以满意的写出,连下文也滔滔不绝的随着笔尖流露出来了,这种情形,普通称为“思路”。只要路通了,思想便源源而来。
二第一句的重要
文章的第一句虽然难作,但是却非常重要。“作文的开头,犹如画家作画时的第一笔。此第一笔即将画之全部决定矣”。王安石的文章妙处,全在首数句;吕祖谦作《东莱博议》,发端一二句最用工夫。一般读者往往因着第一句的好丑,来决定该文有无阅读的价值。清朝科举时,监考官只阅首七句,就决定作者是否录取。应用心理学者克伦(George W。Craue)论著述的心理说:“当著述者开始文字作品的时候,他常在开始几段中调节适当。”
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的重要,所以决不把最先数行的文字和思想轻忽、粗制滥造,以便藉此捉住读者的兴趣。
明白第一印象的求业者,第一次去和聘请的人谈话,应当穿着最整洁的衣服,摆出文雅的姿态,把要说的话事先预备妥当,怎样进去怎样出来,这些事都会给聘请人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初到一个学校,要把功课预备得特别纯熟,第一课所讲的话,特别新颖动人,谈吐的声调,特别清楚悦耳,这样你便得到学生们大部的信仰了。以后虽然差些,他们也说你是一位可敬佩的先生。
在恋爱的人中有许多是一见倾心,或是第一次印象不忘,后来才追逐相爱的。
商人把最好的货色都是陈列在外面。里面的房子不妨是中国的古式矮房,外面却建筑得巍巍峨峨,是十足的欧美式样。
银行的楼房,一向是比任何机关的建筑考究,并非银行是有钱的职业,原因是银行的经理都知道雄壮富丽的银行,可以使人一看就发生相信之心,甘愿把款子存到这里。
许多作家都是因为第一部作品得名。后来的作品虽然差些,读者也都欢迎。美国文人赛珍珠的《大地》出版,颇获盛誉。其后出版的《爱国者》等书,却因《大地》的名声而仍有极好的销路。许多人都明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利益。
文章首句既然如此重要,那样,怎样的开端最受人欢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引人兴趣的题目”相同。最要紧是:
(一)引人入胜,使读者感到后文的神秘,自然要读下去了。
(二)引起读者的怀疑,所以读后文以求解答。
(三)引起读者的美感。
三怎样开始
如果说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面貌,那么文章的第一句好像人的衣服和装饰。有美丽的衣饰和入时的装饰,可以增加人的美貌,招惹人的青睐。我们怎样开始写第一句呢?这个问题自然没有绝对的答案,不过从许多文章中可以得到一些参考,如下:
(一)以别人的话和往事开始
(1)章锡琛《职业与趣味》:“俗语说:吃一行,怨一行。”
(2)鲁迅《最先与最后》:“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
(3)饶上达《打破思想界的四种迷信》:“我曾听见一个人说:中国目前的学术界不但谈不上‘科学’二字,就是‘思想’两字,也很难承受不愧。”
(4)周作人《吃茶》:“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
引用别人的话,或藉往事开头,应当注意所引用的话必须恰合题目,藉此以打通思路,是一个又便利又有效的开山之斧。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章。
(二)以问题开始
(1)刘熏宇《求学和致用》:“人为什么要求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向来有两派……”
(2)胡适《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3)王光祈《工作与人生》:
“什么是工作?”
“为什么要工作?”
“工作的定义就是以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于人的事业。”
(4)《修养与事业》:“绝对靠得住的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得到一个绝对的答复……”
文章用问题开始,多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如果运用得法,藉着问题,引起读者的疑问和求知的欲望,他们一定会欣欣然的捧读你的大作。
(三)以描写句开始
(1)茅盾《雷雨前》:“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
(2)丰子恺《做父亲》:“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3)茅盾《浴池速写》:“沿浴池的水面,浮出五个人头。”
(4)沈从文《辰州途中》:“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绿色相隔间的丘阜。”
以描写句开始的文章,多半是描写文、记叙文和抒情文。第一句的描写必须更加逼真,景中含情更好。
(四)以生活中琐事开始
(1)叶圣陶《假如我有一个弟弟》:“假如我有一个弟弟,他在中学校毕业了,我想对他说以下这些话。”
(2)谢六逸《家》:“远道的友人来信说,不久要把家搬到上海。”
(3)郭沫若《痈》:“十年前在胸部右侧生了一个小疖子,没有十分介意。”
(4)须林娜《文明的曙光》:“那时我还是一个没有到九岁的孩子,一天早晨在我家所住的山峰上散步。”
文章从生活中的琐碎事谈起的,为数很多。许多小品文、说明文都是用的这种写法。作者借一件小事打开思路,后文便把要说的真话道出,或者讲一篇比较深的道理。例如叶圣陶在《假如我有一个弟弟》的后文说明了中学生的三条出路;谢六逸在“远道的友人来信说,不久把家搬到上海”的后文是劝告青年在事业没有成功之前,自己不宜有一个小小的家;郭沫若在“十年前在胸部右侧生了一个小疖子……”的后文,藉白血球因与病菌抵抗而死化成脓,说明中国人的白血球是依然有抵抗外敌的本领的!其余例子类似这种文体的,写得合法,便极有力量,藉着前面轻松的描写——比衬出后面的至理名言,文势特别雄壮动人。
(五)以破题句开始
(1)胡愈之《青年的憧憬》:“青年所需要的是憧憬。”
(2)廖世承《青年生活》:“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个阶段是青春时期。”
(3)黄忏华《工学主义》:“工学主义,就是把做工和求学打成一片,同时举行,同等看待。”
(4)魏志澄《战争与和平》:“战争是可怕的,和平是可爱的。”
(5)夏丏尊《希望与顾虑》:“对于成人青年有两种反对的心情,一种是对青年抱希望,一种是替青年顾虑。”
这种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把题目说破,将本文主要的意思,明白告诉读者,然后再详细分述,或者逐条证明,有“开门见山”的功效。照论理学的名词说是演释法,是写短少精悍的文章的妙法。读者看了第一句就不忍释手,定要知道其理由为何。
在中国古文里,韩愈写《送孟东野序》,第一句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把全篇大意道出,然后逐步证明,也是此法的变形,可以说是演释法的妙笔。欧阳修作《秋声赋》,开头是“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非常清爽,也是以生活中琐事开始,随后说了一篇人生的秘奥,可为归纳法的代表。这两种方法,一是先严肃后轻松,一是先轻松后严肃,都是文人的手笔,有很大的效力。
(六)以奇异的笔调开始
(1)林语堂《做文与做人》:“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
(2)高士其《寄给肺痨贫苦大众的一封信》:“肺痨是人人都有的。”
(3)梁启超《人生目的何在》:“呜呼!可怜!世人尔许忙!忙个什么?所谓何来?”
(4)李石岑《工作》:“一个八十岁带疯势的老妇,忽然从楼上跌下。”
这许多开始语句,都是惊人听闻的,使读者不知其中有何奥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便乐于读下去了。这种语法,必须有相当的技巧方可,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反而减少了效力。
四怎样收束你的文章
作文的收束和开头是一样的重要,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末句,可以给读者一个不灭的“最后印象(Last impression)”,趣味不尽。像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最后一句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读之快人心意。欧阳修《秋声赋》在论人生哲理之后,突然收束说:“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读之令人如何轻快!这都是结束的妙笔。
据说王实甫写《西厢》至最后数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自己非常得意,竟快乐得晕过去,一命呜呼了。金圣叹批《西厢》,对后人补写之四章很不满意,预备不批,但读到最末一句:“愿天下有情人,尽成眷属。”十分叹服,因此保留该书补写之四章。
普通作文的结尾,多是复述前意,做一结论,常用“总而言之”、“总观上言”、“总之”等语。至于描写文、记叙文和抒情文就没有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