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论语
·“中国崛起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明显不同,也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太平盛世’不一样。”
·体制创新,无疑是“中国崛起”最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依然强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文化的复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文化的复兴。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与历史上列强的崛起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未形成所谓的“威胁”,而且给全世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007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
而在此以前的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只有1433亿美元!
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被世界誉为“中国崛起”!
事实上,从1980年到今,中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6%以上。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一个拥有十亿以上人口的大国,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全世界都在试图破解“中国崛起”之谜!
2006年末,中央电视台播出了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中外对“中国崛起”的极大关注。该片从公元1500年到今,全世界先后崛起的九个大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的兴衰,诠释“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史。”显然,它不是就史论史,而是以各大国的崛起作为“中国崛起”的参照。大国崛起,既有普遍规律可寻,又有各自特有的特殊性。那么,“中国崛起”的契机和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无疑,“中国崛起”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明显不同,也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太平盛世”不一样。那么,“中国崛起”是不是像一些西方“中国问题”专家所说的那样“是学习西方文明的结果”呢?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洋为中用”呢?
的确,新中国几代领导人一直在反复强调:要向外国学习,借鉴和吸引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于自己发展。从“以俄为师”“一边倒”,到全面改革开放,事实上从未关上走向世界的大门。即使在被认为是关起门来闹革命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也在强调:“亚非拉好战友,革命路上手拉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而“中国崛起”的源脉则是改革开放初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到成套的生产线,小到生活日常用品,对“洋货”的需求和迷恋,的确一时成风,甚至一度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错觉。但及时强调“中国特色”,使发展始终未脱离基本国情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创新的轨道。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这样的主流观点是不是“中国崛起”的原动力呢?
的确,面对今日“中国的崛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中国历史的辉煌”的有人甚至比之为“汉唐盛世的再现”!其实,不然,“中国崛起”的确与历史的辉煌有某些相似之处。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即使到了出现“黄昏景象”的晚清,也依然在很多领域居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以惯常所说的GDP为例,在1820-1830年间,中国的GDP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大国之和只占17%,新兴的美国仅仅只有2%。即使到了内忧外患加深的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稳居世界第一。与欧美列强相比,综合国力仍居优势,但为何总落后挨打呢?
工业革命的错失,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失去了一次质的更新和飞跃。尽管依然占有人口、领土、自然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等崛起的优势,但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落伍是致命的制约因素。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终于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条件。
体制创新,无疑是“中国崛起”最大的推动力!
与世界各大国比较,小小的荷兰凭借一系次列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新,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股份制公司和股票交易所而缔造了垄断世界贸易的商业帝国;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制度垄断世界市场,建立了强大无比的“日不落帝国”;美国今日通过“全球竞争”、“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维持一强独霸的地位,那么,究竟是什么创新使“中国崛起”呢?
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正确抉择,也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保证!
“中国的崛起”,归根到底,其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曾经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古代辉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在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两大文明体系中,与西方文明异质的东方文明,即是以中国文明为主体。东亚文明即指儒学文化圈。
但自鸦片战争以降,随着传统政体的衰落和解体,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它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是否依然能够保持优势?
至今仍在争论,仍没有最终结果。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依然强劲,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国学热”,从“自力更生”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虽然不时有“全盘西化”与“盲目排外”的迷茫,但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变,一直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尽管一百多年以来,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多有分歧,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激烈到水火不相容、刀枪相见的程度,但不失中国特色的强国梦都是相同的。无论洋务派的“西学为用”,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论闹革命时“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是搞建设时的“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的中国特色始终未变。
民族复兴,振兴中华,是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目标。
“中学为体”,不只指政体,更有以文化为根本的深刻寓意。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就在于中国独有的“中学”,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在于中国人独有自己的品格。就像穿上了西服,打上领带,开上了轿车,中国人依然是中国人一样,“中学为体”所坚持和保留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这种特色和精神,就是“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兼容并包,而非你死我活的血腥争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省,而非以邻为壑,“他人就是地狱”的极端自私;就是“天下为公”的无私,而非人人只为自我的损人利己;就是“仁者爱人”的宽厚,而非弱肉强食的欺凌;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而非战天斗地的破坏……“中学”的根深扎在五千年历史的沃土之中。所以,无遇吹什么风,下什么雨,也难以摇动它的根基。
无论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还是发展道路,“中学”都是不可替代的根基。
但民族复兴,并不是要重现汉唐盛世,而是要发扬光大民族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当代,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也空前加剧。“冷战”虽已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高科技成果在用于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用于互相残杀和争斗。人类尚未完全走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噩梦,又笼罩在即将爆发的新的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中;人类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村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惨烈的现实,使人们对一贯自视为最先进的“西方文明”产生了质疑。
人类向何处去?
借鉴孔子的智慧。“中学”的理性正是“西学”的补充和完善。走中国自己的路,发展才切合实际,发展才独具特色,发展才稳固不可动摇。
强调学习西方而不崇洋媚外,丧失自我;提倡弘扬传统而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适度的借鉴,有选择的继承,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之道”。
“中国崛起”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向《论语》学管理,向《孟子》学做人,用《孙子兵法》开拓市场,用“三国”培养老板和员工。“国学”的迅速升温与“经济奇迹”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这绝非偶然和巧合。
文化的复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文化的复兴。
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层面到文化全面复兴的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由彼此依存、互相促进到大文化概念的形成,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主导地位的作用。
如果只有经济的腾飞,而没有文化的复兴,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要衰落和失败。
而“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一种仍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是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姑且称之为“中国威胁论”;
另一种观点是站在理性的公正的立场上看待“中国的崛起”。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使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给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那么,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事实呢?“中国的崛起”究竟是机遇,还是“威胁”呢?
事实胜于雄辩。
举世公认,“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
与历史上列强的崛起有着本质的不同。“盗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列强的“炮舰政策”、“大棒政策”,无一不是在用武力推行所谓的“西方文明”,以扩张、侵略建立殖民地为目的的。整个“崛起”的过程,无不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把自己的强大建立在弱小国家和民族的衰落甚至灭亡上,把自己的繁荣富强建立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贫穷落后上,这样的“崛起”,是损人利己的“崛起”,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崛起”,对别的国家和民族岂止仅仅是所谓的“威胁”?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经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血腥殖民,建立了遍布全世界的庞大的殖民体系。英国的殖民地面积比其本土面积大150倍,号称“日不落帝国”,意即英国的国旗在全世界任何时候都能面向太阳。
不仅如此,英国还把各个殖民地纳入其殖民体系之中,不仅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而且还实行种族灭绝和文化同化政策,把所谓的“西方文明”强加于这些国家和民族,使之实际上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丧失了主权和文化。疯狂地吸取殖民地的精血,不断为自身的“崛起”补充原料,这就是列强“崛起”的秘密。
他们把别的国家和民族拉入其殖民体系之中,变成附庸和工具。正如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所描述的“日不落帝国”英国那样:“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的沿岸是我们的木板生产场;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输给我们白银;黄金刚从南美和澳大利亚运往伦敦;印度和中国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园;而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地;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则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种角落了。”这些都是英国“崛起”的原料、而这些原料被加工后,又把它们的产地变成了市场,还有殖民地的廉价的劳动力,一直都是压迫和剥削的对象。如此“崛起”,给全世界各个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所带来的恰恰是真正的威胁,而非他们自己所标榜的自由和幸福。民族生存的威胁,经济崩溃的威胁,文化被毁灭的威胁,贯穿于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美列强“崛起”的全过程。给全世界各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带来了难以言状的苦难,而以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为目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把人类卷入了苦难的深渊。“西方文明”的“威胁”,也被血的事实所证明。至今,全世界人民心灵上的伤痕仍在隐隐作痛!
以至于在“中国崛起”的今日,一些曾经饱受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列强“崛起”之苦的民族,也对中国这样与列强迥然不同的大国的崛起产生了误解,误以为中国的崛起也必然会走欧美列强共同走过的殖民道路,“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又一个殖民大国的称霸。
但“中国崛起”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对内实行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和平崛起,吸收全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但从不扩张侵略,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始终不渝坚守的庄严承诺。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未向海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未侵占任何国家一寸土地,如何会成为所谓的“威胁”呢?
这和那些新老殖民主义者,军事基地和驻军遍布世界,到处炫耀武力,今天侵占这个国家,明天又要讨伐那个国家的威胁,不正形成了天壤之别的反差吗?“中国崛起”,不仅未形成所谓的“威胁”,而且给全世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首先,由于“中国的崛起”是与列强崛起有着本质不同的和平崛起,所以,“中国的崛起”给全世界带来了和平。与每一个欧美列强崛起必然带来战争和灾难相反,“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尤其是那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崛起”中受益最多。
“中国崛起”带给这些国家的是政治的互相尊重,经济的优势互补,文化的交流和提高,而不是种族灭绝和文化被同化,他们当然不会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所谓的“威胁”了。
从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来看,“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强,是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壮大,对遏制新老殖民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新老殖民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才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不然,他们怎会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呢?
动力加油站
·中国崛起的动力何在?
民族精神的创新!
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二是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二者缺一不可。若只强调弘扬“国学”,那就会远离人类公认的普世价值观,重蹈封闭、贫穷、专制的覆辙;若一味“崇洋”,必然因不适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而难以为继。
因此,这一取舍做起来很难。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都在做这样的取舍,但至今也不能说已经很完满,很成功。
·创新更是路漫漫,不真正举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是难完成的。
·民族精神的创新比经济发展更难,也更重要、更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