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生活经验、看问题的角度、学习经验都有所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传统中那种注重求统一的、模仿前人的思维无时不妨碍人的学习。我们的思维是多姿多彩的,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到个人发展的个性差异,要尊重自己的个性,按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求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主动接受社会挑战的人才。
自主学习
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就是劳作。劳作就是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它规定了“人性”的内涵。就学生而言,真正的人性就是他们在学校的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中使精神潜能得以唤醒、内心得以敞亮、独特性得以彰显。可以说,自主创造性活动是我们个性化成长的基本形式。学习,就是自由自在的自主活动过程。自主学习是自主地、能动地进行的,不是外部力量促成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当时的学校里学习时有高度的自制力。他说:我幻想时,有时忘记了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但我不是被某些同学称之为“书呆子”一类的人物。事实上,我参加了校内的各种活动,对一切有益的游戏,我也决不轻易放过。即使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我也能像在幽静的森林里那样专心致志地读书。在我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题时,尽管有人用书本敲我的脑袋,我也似乎觉得与己无关。
后来,卢瑟福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实验发现了放射性辐射的组成(α、β、和γ射线)、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原子核和原子有核结构,并首先打破了原子核,实现了元素的自发和人工转变。他预言的原子核、氢和氦的同位素、中子和正电子,也被一一证实。
学生在学校要完成的任务,已不仅是掌握各种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着力提高智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谁仅仅把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满足于“学到什么”,而不注重“学会怎样学”,就不能提高学习质量,更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如果你有幸升入大学,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所中学对升入大学的40名学生的大学学习情况做过调查,其中85%的学生成绩优良,15%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造成学习成绩悬殊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能力的差别。后一种学生学习能力差,对学习高深的理论很不适应。目前大学生中,有些被称作“高分低能”,他们入学考试的分数很高,但学习能力低,学习大学课程很吃力,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学业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将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实践领域,需要依靠学生时代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并通过其他形式继续学习。一般说来,不管在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注重发展智力和学会学习,在工作中就有较强的适应性,而这种较强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来自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却有很高的数学天份,19岁就写出了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论文,25岁就成了年轻的数学家。他把论文寄到武汉大学数学系,希望能谋求一个教席。但是,该校以他学历太低拒绝了他的要求。然而,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却是一位真正的伯乐,他慧眼识才,毅然聘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执教,从而造就了一位誉满全球的数学大师。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是否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不论受正规教育时间长短,他们的知识和创造,都以自学为基础,以会学习为条件。不会学习的人,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都是有限的,而会学习的人,才智发展的道路却无比宽阔。爱迪生、富兰克林、法拉第、安徒生、高尔基等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仅读过几年小学,连中学的大门都未跨入,靠自学,他们攀上了科学或文化艺术的高峰。相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学会学习,不能独立地获得知识、更新知识,也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很难有所发现和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理由认为,学会学习既是关系到个人生活、工作、事业和理想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昌盛的大事情。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明天的文盲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在一般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本身就包含着自主性的因素,没有学生一定程度的学习自主性,就形成不了教学过程。学生进入学校,便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主观条件,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自主学习必然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要完成复杂的学习学生任务,并为将来完全独立地从事专业或研究工作做好准备,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关研究指出,学业水平与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1955年,19岁的丁肇中以优异的成绩从台湾建国中学毕业。数学、化学两门功课都拿了满分,物理是97分。校方保送他上台南的成功大学。毕业前夕,同学相互赠言,共同勉励。有的人在给丁肇中的同学录中这样写道:“希望你努力研究,发现宇宙间从未发现的东西。”“你的理科成绩在班里可以说是无敌手,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现几个丁氏定理。”在成功大学的第一年,丁肇中沿用自己在中学时期的一套学习方法,感到课程很轻松,尤其是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凡学有所成者,一般都使用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只有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国内调查研究指出,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国外的研究也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之所以优于其他学生,主要是由于他们更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学会学习就是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调控自我学习心态和监控自我学习过程以及思想学习目标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方法,摈弃失败的、无效的学习策略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
有很多同学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感兴趣,进而厌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学生没有领会知识,没有学懂,没有学会,成绩差。实质上是这些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造成的。由于缺乏学习方法,越到高年级,知识越多,这些学生就越学越难。因此,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垮下去,最后导致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厌恶学习,逃避学习。
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门或者一套课程可以供你在可见的未来使用,或者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
在学习和运用学习方法时,要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已经形成死记硬背习惯的学生来说,要学会思考和理解,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可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行。法国大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通过方法学习和反复运用,使自己形成一套正确有效的现行方法,它是你不断成功的基石,将使你受益终身。而错误的学习方法,一旦形成,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才能纠正。
学习特点个性化
个性,顾名思义就是属于个人的东西。而我们自身存在的个性是坚不可摧的。我就我,你就是你。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人不同的个性。个性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你可以暂时为别人改变你的脾气,但是却改变不了你与生俱有的个性,个性还是存在你的基因里,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要被周围的人和事物所左右,在学习上也是一样。
日本著名化学家福井谦一读书时有个习惯,即要把书中的数学公式都亲自推导演算一遍。有时书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公式,只是简略地提到采用的基本数学方法,但他也要从头到尾地推算一遍。这固然是他对于通过精密计算得出结论的喜好,从中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另一方面,这对于深刻理解数理性极强的理论书籍有极大的好处,使他领会了量子力学的真谛。
福井谦一的这种读书方法,并不仅是在中学,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大学、工作当中。福井谦一的第一篇论文题为“有关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反应性分子轨道理论”,并通过科学的计算公式来证实他的理论,而这正是他的特长。福井谦一用自己的方法推导演算着,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学推算,而是大量极其复杂的科学计算。
后来,福井谦一提出的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并为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任何个体精神的成长,都是他们根据内心积淀的认知,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的新的认知结果。因此,个性化的学习要唤醒自己成长的内在动机、潜能和资质,从而走进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个体。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者能能动地安排学习,有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刚进入大学时,很快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和方法难以适应大学里刻板的教学方式。他继续坚持自己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他学习心爱的物理学,但也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进行独立思考。他对读书保持着广泛的兴趣。选修的课程什么都有,哲学、瑞士政治制度、歌德作品选读都在选择之列。主修课是物理学和数学。根据他自定的成才目标,他后来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论物理学上来,并对理论物理学的某些根本问题、前沿问题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他热衷于物理实验,迷恋于同实验结果直接接触,其余的时间则躲在宿舍里,津津有味地自学物理学大师如麦克斯韦、赫兹、波尔茨曼和基尔霍夫等人的著作。特别是弗普尔的《空间结构》和《麦克斯韦电学理论》这两部著作,深深地吸引着他。
有所选择就必须有所放弃,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任何学科,即使是物理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能吞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爱因斯坦在广袤无际的科学世界里遨游,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自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争取时间,爱因斯坦经常课也不去上,尤其是那些他已经知晓了内容的课程。对于学习成绩,他不是很在乎,认为有一般的中等成绩,也就心满意足了。他知道这样一来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抱着某着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自己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刷掉”了很多不感兴趣的课程。他把物理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领域,学会了区别哪些知识可以把自己引进所从事科学领域的深处,哪些东西仅会增加头脑的负担,甚至把自己引导到偏离主要目标的方向上去。对那些能引导自己前进的东西,他热衷于深入理解,对其他的东西则毫不顾惜地抛弃……许多年之后,他回顾他的学生生涯时说道,要做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用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性正是他最为欠缺的。
后来,爱因斯坦建立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科学丰碑,不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敬仰。这与爱因斯坦早期创造性地学习,广泛地涉猎知识是分不开的。
学习过程是学生经验的累积过程,它包括经验的获得、保持及其改变等方面。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在因素的激发过程,从而使主体能在原有结构上接受新经验,改变各种行为,进而丰富原有的结构,产生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因此,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创造性学习的水平。换句话说,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得愈出色,他们对学习的安排愈新颖而独待,获取的知识则就愈多愈新,从而使其智力活动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如何安排学习,是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一种显著表现。创造型学生能能动地安排学习,例如,创造型学生在时间安排上,不一定按规定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他们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文化,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能动地安排学习与高效的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造型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由于种类多,又因情境而区别,所以因人而宜。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学生有否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否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创造程度。创造型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往遵循学习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他们表现出强烈而好奇的求知态度,不断地向教师、同学与自己提问;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公认的结构;主意多,思维流畅性强;敢于探索、试验、发现和否定,喜欢虚构、幻想和独立行事;善于概括,将知识系统化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高效学习方法的基础。
我经常谈到,如果一个人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比别人高一点点;到中学阶段其创造性又比别人高一点点;再到大学阶段仍保持其比别人高一点点的创造性,这“一点点”可能使其走上社会变成一个创造发明的能手。因此,养成良好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
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类型和工作类型一样,每个人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类型。找准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采用适用自己的学习类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我们每个人的知觉力都有主次之分,如果我们主要的知觉力不适应教学方法,通常就会有学习上的困难,据美国的邓恩教授调查,仅有30%的学生记得其在标准的课堂时间所听到的东西的75%;仅有40%的人记得3/4他们读到或看到的东西。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15%的人通过触觉学习得最好;另有15%的人是动觉学习者。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事实上都是以不同的学习类型在进行着学习,要么是视觉,要么是听觉,要么是动觉,要么是触觉,也有一部分是兼而有之。由于他们一方面是在不自觉地选择某种学习类型,另方面教师限定的统一授课模式也容不得他们有所侧重,这样,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学习类型,然后有侧重地努力。
学习,归根到底是组织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有的人善用左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就是从比较概括的观点入手,用逻辑的方式吸收信息,一些知识信息如果以逻辑或线性顺序的方式出现,那么这类人就较容易接收。有的人善用右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乐意吸收大的整体的描述,从具体的材料入手,然后构建事物的整体轮廓,他们对形象、想象、音乐、艺术和直觉较敏锐。比较两种方法,他们没有天生的优劣长短之分,只要学习者本人得心应手,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倘若能把大脑两半的力量都结合起来,则学习效率更高。
每个人在吸收和存储信息的学习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独处学习效率最高,有的人则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有的人保持适度的饥饿状态能才思敏捷,有的人学习时则要不断地吃东西,那怕嚼上一块口香糖;有的人适应早上学习,上午10时精神最好,有的人则在午夜2时两眼放光,效率最高。找出找准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段,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
学习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行为,而学习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组织过程。一定的学习环境使个体学习达到一个临界状态,从学习到智力与能力高低的质变,往往是由学习习惯这种序参量来决定的。在客观的学习环境作用下,学习习惯常常将一些单个的行为协同起来,自动地作出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可见,学习习惯是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是智力与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习习惯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这是重复性学习习惯;另一种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求异创新,这是创造性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重复性学习习惯还是创造性学习习惯,往往同其智力与能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反映智力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效的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必须从认识不良学习习惯并将其打破开始,并且要持续地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风格,即稳定的学习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