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懊丧的是,大部分的收藏家都表态,金书几乎没有收藏价值,一是黄金书的文化价值不高,内容只有公共性,没有独特个性;二是以现在完备的印刷技术,黄金书的可复制性太强;三是现在市面上卖的黄金书,以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些黄金书连校对的工作都没做好,豪华的“金”字里面出现了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地方也不少,内容粗制滥造。
更让人泄气的是,就单以黄金升值上来评价所谓的金书的收藏价值,也几乎没有升值空间。不少旧闻都指出:其实很多金书含金量非常低,因为黄金材料的特殊性,要印刷字迹,非得掺入合金,而有的甚至只是镀金,根本就不是广告鼓吹的纯金打造。有些书的成本仅仅只有几百元而已。
宝哥玩二七王,赚了不少的分,本来心情大好,一侧头瞅着我在网上查询报出的4770元的价格,气得快把键盘拍烂了。而我掰着指头算,咱家亏了多少钱。当年要买了13300元的金条,到今天起码到了30000多元,而如今还不到5000元,最少亏损了25000元啊。
本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想到黄金书里陷阱深。
这次对收藏品的投资(假如这本书能算收藏品的话),咱两口子是铩羽而归,不过也算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专业才能投资,莽撞和贸然,必将会以为捡了个馅饼而栽进了陷阱。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再也不相信超过2分钟以上的广告,从此对电视台、电台翻来覆去的演说广告和报纸以通讯或是新闻模式写出的广告再也不信了。类似这样的广告基本都是诈骗。
对于收藏,窃以为专业和小心才是避免误入陷阱的不二法门。
收藏品一旦升值,利润的空间往往以十倍、百倍的来计算。经常听说谁谁谁无意在早市上淘到一个什么瓷器的,放到家里,过了三两年,被某些专业人士一眼看出是某个朝代的瓷器,然后就被人以高出原价上百倍的价格收购走。
有根有据的还有:贵州茅台。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买贵州茅台股票,不如屯贵州茅台酒。2011年的4月10日,1992年的汉帝茅台拍出了890万的天价。
朋友之间传的、媒体报道的、空穴来风的、有根有据的,似真的、似假的,但无一例外的,高回报的收益严重刺激我们期待快速发财快速发家致富的心。
其实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也不全是收藏获得了高收益高回报的新闻,仔细搜搜,反映收藏猫腻黑幕陷阱的新闻和报道,也是很多很多的。但在世人发财的急切心理,关注着一夜暴富的新闻要远远高于揭露收藏黑幕的。所以常常会以为,我们只是欠缺机会,只要有勇敢和无畏,就能在收藏的道路上斩获丰厚。
就是有这样的心理,越来越多希望把手中的现金增值保值的人,买下所谓的古董古玩字画后,却发现大多都是赝品,别谈升值,连本都回不来。
人性的弱点,就是喜欢赌。投资理财,更是如此,不要分析、不要研究、不要专业,只要运气。投资心态就像押点子,反正不是赚就是赔。
收藏市场的水太深,专业人士尚且有失手的时候,收藏界玩鹰的被鹰啄了眼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对这行根本没有半点了解的普通人。
对一行不懂的人,还要想在这行赚钱,其结果岂不是像金庸先生笔下林平之的父母——武功低微家里却藏着绝世武林秘籍还有万贯家财——有钱又没能力守,人家不宰你,还宰谁啊。
见过一个收藏玉的人,业余时间就是把玩玉,足足有20年的研究,而他只收藏玉,其他什么字画瓷器一概不碰。开始走上这条路,是因为某次拿出爷爷的藏玉,用棉布擦拭,猛然觉得似乎接触了玉的魂魄,心宁静许多,说不出的舒坦和安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收藏古玉之路。开始走了不少弯路,收藏了很多赝品。因为喜欢,也就拿出了高考的劲头,查阅古籍,寻访高人,自己总结,要以学时来计算,最少用到了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时了,就这样,慢慢地摸出了点门道,鉴赏古玉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今手上的宝贝拿出来也是货真价实的了。不过也是真喜欢,所以不会卖了。
他再三告诫:要是不喜欢,就千万别收藏玉了。这玉的研究,可不是三两天就能搞懂的,没有点兴趣,难以把玉研究得那么透那么深,那么玩鹰的被鹰啄了眼的事就会时常发生,到时候没有收益事小,赔了全部身家血本无归可就麻烦了。藏玉二十载,他也不敢说自己不会买错,也只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收藏涉及多门学问,需要懂得多行门道,更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字画、瓷器、玉石……种类繁多、年代也多,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准,往往对材质、年代等方面要有很深的了解,甚至对正史和野史都要有相当的研究。往往是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所以很多专业人士,不仅要不停歇地研究收藏的项目,还要打叠出十二分的小心去鉴赏、甄别。
普通人对于收藏,最好小心谨慎,尤其离无价之宝的字画玉石之类远点。正是因为其无价,所以才没有标准,往往需要的是精准的眼光,千万不要以为天上掉馅儿饼就只砸在你头上。天上会掉的馅儿饼大多背后会跟着陷阱。
作为不懂专业的普通投资客,请不起专业人士,如果实在想收藏,那么就到正规渠道买些邮票、高档白酒之类的把它们囤起来,好歹它们有正规的出处,而且价格也是全国统一价,至少买下的时候不会上当,二十年后,时间会给它们一个理想的价格。
收藏这事,要爱且深爱。
20多年前,我和弟弟各有各的零花钱,我的零花钱全部放在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但是我经常看这满盒子的钢镚一层一层地薄下去。家里要遭了贼,定是一盒子钢镚都没了,怎可能一次少一点儿。
揪弟弟过来一问,他先是狡黠地笑,承认得非常爽快:“是我拿了,全买了小人书了,你不是也看了吗?”弟弟经常在旧书摊上淘一些小人书,我也常随手翻翻。
把我的零花钱用完,买他的东西,我自然不依,喝令还我,他拿出他空空如也的零钱盒,无赖地说:“还钱可没有,要不这小人书也算有你的股份?”
那时的我已经过了看小人书的年纪了,不想把小人书当钱,可他没钱可还,真就是秀才遇上强盗了,不平等的条约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看着那些小人书聊胜于无吧。这事一搁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两天看到网络新闻报道:小人书50年翻万倍。重庆市去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连环画交流拍卖会”上,一些精品“小人书”的成交情况让主办方瞠目结舌,一本原价只有022元、品相达98品的《潘必正与陈妙常》连环画,5000元底价起拍,经过数轮激烈竞拍之后,最终以51万元成交。这本1956年的“小人书”,经过半个多世纪后,身价竟暴涨20多万倍!
猛然想到,我也在弟弟的小人书中参了股的,说不定这长线投资也有个万倍的回报,100元到如今也有100万元。赶紧给弟弟拨了电话,告诉他小人书也是宝贝,顺便问问当年那些小人书今在何方。
弟弟听了淡定得很:“那些小人书早就卖掉了,积攒一年后,我就觉得小人书没有意思了,换钱买其他书籍了。”
仔细一回想,好像真是这么一回事,一开始家里的书橱满满当当尽是小人书,后来逐渐小人书不见了,换了一本本的大部头,还有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
虽然我也知道知识就是财富,书籍是通向财富的大门,但是我更喜欢书籍本身就是金钱,小人书没了,100万的梦想就破了,20年的长线投资鸡飞蛋打。
不过心是不会那么容易死的,小人书升值,那其他年代久远点的书也能升值吧。弟弟手上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中华书局出版的书,还有“文革”时期的毛泽东选集,一定也值不少钱。“哎呀,你那些藏书也应该升值不少了。”
弟弟安慰我:“不知道哦,反正仅仅是爱好,随性随缘就好了,也不会卖的,相信再过个20年肯定价值不菲。”
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只要手上有几个钢镚,弟弟就会到旧书摊上去淘书,我曾经看他买过《鲁迅全集》、《辞海》、《毛选》等,家里整整两面墙的书柜都是他的藏书,从家乡考出来,参加工作,四处求职谋生,所有的书籍是须臾不离,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为此也失去了不少机会,当年分配工作时只记得顾书,对分配的大事小事浑然不在意,以至于工作相当不顺手。几经周折,才在最近几年找到了他喜欢的教师这个职业,中间超过6年,工作极其不稳定——不能不说藏书的确影响了他许多。小时候姐弟俩偶有争吵,我的杀手锏就是:“你要再不,我就把你的书烧掉。”也不记得他当年是否真的屈服于姐姐的淫威,但书是一本也没有烧掉的。
他是个书痴,不记得给房间打扫卫生,但一定会给书擦拭灰尘,所有的家居都可以简单甚至简陋,但是书柜必须要有而且是最好的。我常常觉得他喜欢的仅仅是书这个东西,而不是书的内容,就像守财奴,喜欢摸到金币的快感,而不是花掉金钱的称心。
不管我对他收藏书有多么不满,他依然我行我素,照旧是任何时候那些书都是他的命根子,只是这些年网络越来越无所不能后,把收藏书的爱好改成了收藏电子书,这才不再增加家里书柜的容量了。
我是唯利是图的世俗主义,他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通常状况下,世俗主义比理想主义的生活要如鱼得水许多。就像拿着长篙入曲巷,我会把长篙削短以便能走得更顺一些,而他一定是直直拿着长篙走下去,自然是慢而且艰难。但这也未必是坏事——因为是收藏往往就是那柄长篙,只有足够长,才有价值。
如果是我,那些书一定散失在求职、散失在四处讨生活的过程中,只有弟弟这样的痴,宁可颠沛流离,才有了20多年的收藏,直到今天,才有了价值显现。
所以,收藏一定要有爱,而且是深爱,否则别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