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常识
60067200000004

第4章 寺院建筑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借着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1]、法堂[2]、禅堂[3]、僧寮[4]、库房[5]、大寮[6]、山门[7]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蓝”之称。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堂、宝塔[8]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9]、丈室[10]、禅堂、念佛堂、藏经楼[11]、云水堂[12]、钟鼓楼等。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13]、香积厨[14]、库房、客堂[15]、寝堂[16]、茶堂、延寿堂[17]、寮房[18]等。就整体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筑,当以能外现庄严的寺宇,内秘僧伽生活行仪的建筑为宜。

古代丛林的建筑,一般在山门口就供着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代表皆大欢喜;进入山门,即可见四天王殿,其内供有威武凛然的四大金刚或伽蓝、韦陀菩萨,他们像警察一样护卫着道场的安全。其次是客堂、云水堂、斋堂、库房等,于生活方面与信徒、访客接触的建筑;然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寺的主要建筑,屋檐的设计一般有北方的翘角式与南方的平台式之别;紧接着是大众修持用的念佛堂、禅堂等,然后是研究方面的藏经楼、关房;最后是塔院及法师寮,称为后堂或西堂[19],为退休养老的地方。

随着时代进步,为配合弘化的实际需要,现代寺院则增设有教室、会议室、谈话室、贵宾室、书报室、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托儿所、安养院、医疗所、停车场等。现代佛寺以设备来代佛宣化,以设备来加强教化的功能[20]。可见无论古今,佛教对修道、研究、退休养老均极重视;也就是说,从佛教的建筑中可得知佛教重视生活与世间的关系。

寺院不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弘扬教义的道场;寺院庄严的殿宇,重檐飞翘,壮丽宏伟,尤其过去丛林所谓“二廊十殿”,廊院式的建筑,前塔后殿,有堂有塔,有楼有院,亭台楼榭,园木扶疏,檐庑相接,殿堂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表现出深邃幽远的建筑之美。置身其间,聆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自能生起宁静祥和的愉悦感,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因此,庄严的殿宇本身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

佛教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便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即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海外。

建筑佛教寺院的意义何在?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寺院对信徒而言,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修养性灵的安乐场、去除烦恼的清凉地、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寺院提供信众: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听经闻法,增长福德智能;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道友聚会,彼此以道会友。因此,学佛要常亲近道场,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萨报到学习,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课。所以建寺安僧,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是不容等闲视之。

【注解】

[1]供奉佛、菩萨圣像的殿堂,又称佛堂,今一般通称为大雄宝殿,是一寺主要的中心殿宇,犹今之“大会堂”。

[2]指“说法处”,相当于“讲堂”,乃住持和尚说法、开会、接待宾客的地方。禅宗因修持理念有别于他宗,特称为法堂。过去丛林重视法堂,百丈立清规中有言:“不立大殿,唯树法堂。”至德山禅师时,凡所住持寺院,则撤佛殿留法堂,不令人著相故。

[3]指“静室”,乃供给禅和子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不开放。禅堂建筑通常长20米或33米,宽13米至27米,依参禅人数多寡而有大小,也有供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僻远山洞也是打坐好场所。

古代禅堂设备采封闭式,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者能集中心念,不随窗外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其四周虽非高墙,但也一样封闭,表示不把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回忆带入禅堂,而要好好在心地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来,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发出声音,尤其是止静板一敲,世界一下子归于死寂,在寂静的气氛下,最容易令人感受到禅的气息。佛光山设有禅堂,一切行仪制度均依古制,禅堂下分有僧众及信众禅堂,定期举办各类禅修。

[4]又作僧房、僧坊,即生活中心,乃僧众日常起居止住的房舍。

[5]又作库院,是寺院庶务典藏的地方,犹今之“总务处”。

[6]指厨房,佛门称为大寮,是供养大众三餐的地方。

[7]是寺院的入口处,又称三门,代表智慧、慈悲、方便的三解脱门。过去寺院通常建筑在深山之中,故称“山门”。山门即代表常住,例如:山门争光、山门有幸。

[8]即供佛舍利的佛塔,犹今之“纪念堂”。

[9]犹今之“秘书处”,替大和尚管理衣钵,处理机要事务。

[10]犹今之“行政中心”,乃方丈和尚所住的屋宇,又称函室、正堂、首堂。丈室的典故出于《维摩经》所载,维摩丈室能够容纳三万二千诸菩萨众。因此,丈室表示能容之意,并非一定为“一丈之室”。

[11]犹今之“图书馆”,乃典藏藏经的地方。

[12]又称上客堂,指云水僧挂单的居处,表示暂住、寄居之义。

[13]禅宗寺院的食堂,意即用斋时应心存五种观想来摄受散乱的心念,五观分别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14]又作“大寮”,即厨房。“香积”源于《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15]即今之“迎宾室”,乃寺院接待檀越(施主)的地方。客堂是古代丛林四大堂口之一,是信众对寺院的最初印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6]禅林中,住持的寝室。乃住持在公事上接待宾客、僧众的处所。

[17]即“静养处”,乃生病的僧众用以疗病、休养之堂;含有延长色身寿命而增长法身慧命之意。又称“如意病寮”,此词见于《高旻寺禅堂规约》,意即:凡人病情沉痾,身心皆不如意,故为看护方便,遂设此寮。因此一能隔绝喧闹,回避世情,其心可不受干扰;二得处于静室,有效延聘良医,其身可怡然。若不宜进食者,其坐卧起止,有专门看护的汤药侍者尽心照应。

[18]即今之“宿舍”,乃提供住宿的区域。

[19]为辅佐住持、指导大众的长老,亦指其退休静养之所。一般都是在做了十年副寺,二十年监院,或为三十年堂主后,常住为了回馈,可以令其至西堂序职静养。如果又有一个老堂主,则可到后堂静养、闭关修行,平时不管寺务,但常住有重要事务,他们有权参与决议,相当于现在的资政、顾问。

[20]寺院是接引信众学佛的地方,要让寺院确实发挥度众的功能,第一,要寺院学校化,让寺院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成为四众融和共有的道场,成为注重研究交流的会议中心,成为具有联谊功能的活动场所,而不再停留在过去吃斋拜佛的信仰上;第二,要让寺院成为佛教所有,不要让个人的小庙分散佛教的力量;第三,佛教要有事业,尤其出家人要有“宁可无寺,不可以无事业;宁可无学问,不可以无道德;宁可无能力,不可以无发心”的悲心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