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向猫发出了求救信,如果是你,你信吗?李世民信,我也信!向李世民发出求救信的居然是阿史那咄苾的侄子、亲密战友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阿史那什钵苾为什么要向李世民发求救信呢?因为他在他叔叔的手下快活不下去了。原本在东突厥汗国,阿史那咄苾是大可汗,是整个汗国都认可的大可汗。而阿史那什钵苾在幽州以北设立王庭称小可汗,管理汗国东方的领土。东突厥的政治体系有一点松散联邦的味道,大可汗是名义上的最高首领,而小可汗则是接受大可汗领导的区域首领。只不过大可汗与小可汗的关系并非中原政权那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而已。本来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设立王庭的日子过的很舒服,没想到随着颉利可汗威信日益扫地,他的日子也不好过了。突利可汗治下原本也有奚等数十个部落受他管理,然而随着东突厥汗国日薄西山,这些部落纷纷投入了蒸蒸日上的唐朝怀抱。如此以来,颉利可汗自然对突利可汗非常恼火,因为部落流失就意味着赋税流失,收入减少,等于断了财路,颉利可汗当然要大动肝火。
这些部落刚流失,薛延陀部落和回纥部落就开始向颉利可汗发难,颉利可汗派出侄子阿史那欲谷率领十万大军结果被回纥部落打的满地找牙。不甘心失败的颉利可汗再次派出突利可汗进行讨伐,没想到突利可汗这个侄子跟阿史那欲谷一样,又被回纥部落打的狼狈不堪,最后只剩突利可汗一人骑马逃出了战场,其余手下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这让气火攻心的颉利可汗火上加火。火爆脾气的颉利可汗盛怒之下将不争气的侄子突利可汗关押了十几天,还动不动拿皮鞭抽打解气。十几天下来颉利可汗的气解了,突利可汗的心却动了,他再也不想跟随这样的大可汗,他再也不想认这样的叔叔。随后的几个月,颉利可汗依照惯例向突利可汗征兵,而突利可汗却不动声色跟他装起了糊涂,既不回绝,也不应征,就让颉利可汗自讨没趣,下不来台。而私下里,突利可汗加强了与结盟兄弟李世民的联系,在给李世民的信中他居然说:想去长安朝见。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结为兄弟是在公元624年八月,当时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联合进军到了五陇阪(今陕西彬县)。
早就知晓东突厥并非铁板一块的李世民与突利可汗取得了联系,利用其叔侄二人的相互猜忌趁机与突利可汗结成了兄弟。随后颉利可汗得知二人背着自己结为兄弟便对侄子突利可汗不再信任,联合作战无从谈起,十几万联合大军被李世民的结拜给瓦解了。现在结拜兄弟的信送到了长安,李世民喜不自胜。在他看来,这是大唐国力强盛的标志,东突厥的小可汗要向大唐皇帝求援了,这在以前不敢想象。好事总是一件连着一件,就在李世民还在为上一封信喜悦的同时,突利可汗的又一封信到了。这封信的口气比上一封信更加谦卑,更加迫切,因为他已经遭到了颉利可汗的攻击,处境非常糟糕。看完信,李世民有些为难,与突利可汗他有兄弟之约,兄弟有难不可不救;而与颉利可汗,他又有渭水盟誓在先,究竟怎么办呢?李世民一时拿不定主意,兵部尚书杜如晦站了出来,说道:“东突厥不讲信义,早晚会反叛的。现在不趁着他们混乱收拾他们,将来后悔的是我们。“显然杜如晦不赞成遵守所谓的“渭水盟誓“,既然东突厥内乱,那么何不趁乱出兵?杜如晦的话是对的,李世民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在他看来东突厥的乱还没有到极点,不着急,我们还可以再等一等。
李世民没有给突利可汗答复,也没有与颉利可汗翻脸。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而敌人和朋友其实是可以不断转换的。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日,一个部落从敌人变成了朋友,这个部落是原本归顺东突厥的契丹部落。这一天契丹部落正式归顺唐朝,敌人也就变成了朋友。契丹部落的背叛让颉利可汗非常恼火,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归顺的部落一个个离他而去,因此派出使节与李世民来谈一笔交易:唐朝把契丹部落交给东突厥处置,东突厥将唐朝痛恨的梁师都交给唐朝处置。点对点的物物交换,用梁师都换契丹部落,听上去还不错,然而这笔交易还是让李世民否决了。契丹与突厥是两个种族,突厥凭什么要回契丹。至于梁师都,他只不过是大唐锅里的一条鱼,抓住他,只是时间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颉利可汗的换货合同确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李世民略施小计就征服了梁师都,压根用不着跟颉利可汗交换。说起来,唐朝惦记梁师都不是一天两天了,唐朝的士兵想死梁师都了。要说这个局面还是梁师都自己造成的,他自从造反那天起就寄居在东突厥的屋檐下。历次东突厥入侵中原,都少不了梁师都这个向导。
李世民恨透了这个向导,也想死了这个向导,几次写信规劝,梁师都就是不搭理,没有办法,李世民只能来硬的了。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和司马刘兰成受命清理梁师都,为了梁师都,两个人还是花了一番心思。首先,刘旻不断从本部派出轻骑兵,深入梁师都所谓的梁国国境,这些骑兵的任务只有一个:践踏庄稼,让梁师都吃不上粮;其次,刘旻又派出一批闲人,他们的身份是间谍。这些闲人间谍专门钻营梁师都的核心层,任务就是挑拨梁师都与手下的关系,总之让梁师都的梁国形势越乱越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经过间谍们的忽悠,梁师都的手下人心思变,准备投奔唐朝的人越来越多。手下大将李正宝甚至计划发动政变,准备擒获梁师都一起打包投奔唐朝。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李正宝的打包投奔计划还是暴露了。打包不成的李正宝只能放弃打包计划,一个人投奔了唐朝,留下梁师都跟剩余的手下相互猜疑,人人自危。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刘旻和刘兰成拿出了捶破鼓的精神请示李世民出兵,请示迅速得到了批准。李世民下令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钧出兵攻击梁师都所在的朔方城(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刘旻进驻朔方东城进行策应,加强攻势。
重压之下的梁师都一边守城,一边向东突厥求援。然而东突厥的援军却在朔方东城下碰了钉子。驻守朔方东城的夏州司马刘兰成命令全军取下旗帜,停止击鼓,就地休息,拒不出战,任凭东突厥援军叫阵,刘兰成就是坚守不出,气死你没商量。叫了一天的阵,没有得到刘兰成的任何回应。当夜,东突厥援军趁着夜色撤退,计划休整之后再战。然而这可由不得他们,不讲究的刘兰成率领休整了整整一天的部队尾随出击,当夜大破东突厥援军。一拨不成,再来一拨,不死心的东突厥再次派出援军。原本他们抱定决心要与唐军在朔方城决一死战,只可惜决战的地点他们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柴绍!柴绍没有在朔方城等候,而是将决战的地点选在了离朔方城数十里的地方,在这里柴绍给了东突厥援军一个惊喜,决战提前上演。等待多时的唐军对进入伏击圈的东突厥军毫不客气,几番冲击之下,东突厥援军溃不成军。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他们中了柴绍的“围点打援“之计。两次重创下来,东突厥人再也不敢援助,只能远远看着朔方城被柴绍围成了铁桶。
不幸的是,由于此前刘旻派出的唐军骑兵践踏了太多的庄稼,朔方城被围几天之后,城中即告断粮!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肚子饿急了,那就什么也顾不上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再也顾不上礼节,将堂哥梁师都诛杀,献出城池向唐军投降,自此隋末起义头领各就各位,尘埃落定,梁师都与诸多同行,殊途同归。战国后期的秦国,靠着“远交近攻“的策略击败六国统一天下。而在唐朝贞观年间,皇帝李世民同样将“远交近攻“用到了突厥人身上。事实证明,很成功,很有效。贞观的前三年,对于李世民而言是很难熬的三年。在这三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东突厥的问题,东突厥一日不除,他一日难安,该怎样拔掉这个眼中钉呢?拖,耗,离间,蚕食,能用的方法李世民都用了,然而在他心底总还觉得差一点什么,差什么呢?差一颗钉子,一颗钉入东突厥内部的钉子。
到哪里去寻找这颗钉子呢?突利可汗似乎并不适合,因为突利可汗只对他属下的突厥人有些号召力,对回纥部落、薛延陀部落根本没有号召力。对付颉利可汗,光打还不行,还要最大程度的把他孤立。最好是把原先依附他的回纥部落、薛延陀部落统统赶到颉利可汗的对立面,这样东突厥就不再是可怕的群狼,而只是形单影孤的独狼。让谁成为薛延陀等部落的领袖呢?让谁成为大唐钉入东突厥汗国的钉子呢?李世民一直在考虑,他在寻找那个可以配合他远交近攻的人。在李世民寻找钉子的同时,钉子也在寻找他。薛延陀部落和回纥部落同样在寻找新的领袖,虽然他们已经脱离了颉利可汗,并与之决裂,但这些部落如果不产生新的领袖依然会是一盘散沙。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腾出手的东突厥汗国一一击破。此时从东突厥汗国脱离出来的部落纷纷归顺薛延陀部落,众多小部落联合起来推举薛延陀部落俟斤(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心中没底的乙失夷男连连摆手,不敢答应。
做可汗虽然荣耀,但同时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世界是联系的,这边乙失夷男心中没有底不敢称可汗,而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却将目标锁定在他的身上。在李世民看来,这个崛起的年轻人正是自己远交近攻计划的关键一环,只要给乙失夷男一点信心,他一定能还大唐一个惊喜。李世民随即派出游击将军乔师望,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专走小路避开东突厥人的耳目,来到乙失夷男的驻地。乔师望此行带来李世民的封爵诏书,李世民封乙失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赏赐大旗巨鼓。这样乙失夷男就成为大唐皇帝册封的货真价实的可汗,背靠唐朝这棵大树,即使此前心中没底,如今也是底气十足。乙失夷男大喜过望,随即派出使者前往长安进贡。之后正式在蒙古杭爱山之下建立王庭,薛延陀汗国正式挂牌成立。薛延陀汗国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瀚海沙漠,北至俱伦水。汗国挂牌成立之后,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诸部落纷纷归属,这样李世民就在东突厥汗国以北生生扶植起一个新生的薛延陀汗国。
这就是李世民梦寐以求的钉子,只要这颗钉子在,东突厥汗国一定会感到芒刺在背,孤枕难眠。在李世民的经营下,东突厥汗国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北面是瀚海沙漠,瀚海沙漠以北就是新崛起的薛延陀汗国,西面是素来不睦的西突厥汗国,东面是已经归顺唐朝的契丹部落,而南面则是日益强大的大唐。而更要命的是,内部已经有突利可汗等原本的亲信加战友离心离德,如果说以前的颉利可汗是不可一世的狼王,那么现在的他只是一只众叛亲离的老狼,只要李世民用力的将拳头挤上一挤,颉利可汗的生存空间或许就化为乌有!贞观三年八月八日,乙失夷男的弟弟作为薛延陀汗国的使节到达长安,他是代表哥哥乙失夷男到长安进贡的。他的到来让李世民大为高兴,在高兴之余李世民赏赐一把宝刀和一条宝鞭,并让他转告乙失夷男说:“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言下之意,在薛延陀汗国乙失夷男掌控一切,上只对李世民负责,下对全汗国负责。
至此,薛延陀汗国的钉子身份已经完全确立,这颗钉子将极大的分化东突厥汗国原有势力,并对苟延残喘的东突厥汗国进行最大程度的挤压。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直到此时,孤独的颉利可汗才意识到盘旋在自己头顶的危机,此时的他愿意放下身段同唐朝讲和,甚至派出使节请求迎娶唐朝公主,愿意对唐朝执女婿之礼。然而,一切都晚了,李世民苦心经营三年就是为了挤压东突厥的生存空间,临近收官,怎么会轻言放弃呢?很快,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李世民,强烈建议李世民出兵讨伐东突厥,张公瑾列出六条理由: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可汗、阿史那拓设、阿史那欲谷设皆被定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粮食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南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六条理由,条条在理,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唐朝,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李世民当即批准,以颉利既跟唐朝和解又助梁师都攻击唐朝为由对东突厥正式宣战,同时委任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准备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