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6024300000047

第47章 拜师 (1)

在李世民慈爱的江水中,李泰茁壮成长。到贞观十一年,李泰迎来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字叫王珪。王珪,其实是老熟人了,太子建成曾经的左膀右臂,玄武门之后与魏征一起被李世民重新启用,在贞观一朝风生水起。其实王珪的祖上也很有来头。他的祖父是王僧辩,南梁重将,一度呼风唤雨,只可惜不够谨慎,被竞争对手陈霸先打了袭击,兵败身死。王珪的曾祖叫王神念,在南朝也很有声名,有一种说法说王神念的先祖是书圣王羲之,如果从这论的话,王珪得算是王羲之的后裔了,不过只是说说而已,未必当真。说起来王珪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受尽磨难。父亲死得早,幼儿时期的王珪就成了孤儿。可能是早年丧父的原因,王珪性生性儒雅,能安于贫贱,比较正派。由此深得叔父王颇的赞赏,王颇对他的评价是“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是这个王颇叔叔险些给王珪带来一场大祸。王颇后来在隋朝汉王杨谅的帐下效力,杨广即位后王颇跟着杨谅一起反叛杨广,结果兵败被诛。叔叔王颇被诛,侄子王珪也脱不了关系,按律应当连坐论处。

幸好王珪反应快,逃跑的速度也快,没等杨广派兵来抓,就一溜烟的跑进终南山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十几年。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丞相府司录(相当于组织部长)李纲向李渊引荐了王珪,这才结束了王珪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后来王珪进入了太子建成帐下,一直效力到武德七年,结果这一年发生的杨文翰谋反事件让王珪替太子建成顶了雷。杨文翰谋反可能是受太子建成指使,也有可能是被秦王李世民诬告,总之真相难辨,李渊不舍得处理太子建成,只能拿太子建成的手下出气,一挥手就把王珪发配到了巂州(今四川西昌),算是为二十世纪的卫星发射事业做点早期的开发工作。李世民即位后,王珪的机会来了,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李世民一挥手,王珪又从巂州回到了长安,跟着新李老板继续打工。在李世民的手下,王珪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礼部尚书等要职,李世民之所以看重他一是因为他善于进谏,二是因为他知礼,李世民指定王珪担任李泰的老师,看重的恰恰就是王珪的知礼。在王珪之前,唐朝公主的眼中是没有公婆的,公主在婆家没有尽儿媳之礼的,一句话你娶的是公主,是大爷,而不是儿媳。

这个恶习延续了二十年,到王珪这儿,终于给扳过来了。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王珪的儿子王敬直。按照以前惯例,南平公主不需要对王珪夫妇行儿媳见公婆之礼,然而这一次王珪对惯例说了不。王珪说道:“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意思是说,当今皇上英明神武,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度,我接受公主的拜谒,不是为了显摆我自己,其实是为了成就国家的美谈。王珪话说到这个份上,南平公主无言以对,李世民也不便多说。南平公主只得按照儿媳拜见公婆的礼仪对王珪夫妇行了大礼,大礼包括给公婆敬奉装满水果的果篮和供公婆洗手用的水盆,形式不重要,内容很关键:进了王家门,就是王家人,得有规矩。从此之后,唐朝公主过门之后向公婆行儿媳之礼成为惯例,这个惯例由王珪而起。其实定儿媳之礼只是王珪小试牛刀,王珪真正为李世民所欣赏是因为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五礼》。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从五礼的内容不难看出,只有有了五礼,国家才算得上真正的国家。而王珪正是为唐朝正定《五礼》的核心人物。为了《五礼》,王珪从贞观八年一直干到了贞观十一年,历时近四年终于将《五礼》正定完毕,书成之日,李世民赐帛三百段,封其一子为县男。如此以来,李世民的用意已经若隐若现,让正定《五礼》的王珪出任魏王李泰的老师,背后的潜台词已经快成了明台词。为了加强这次任命的严肃性,李世民特意指示李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这话是不是看着有些眼熟,没错,当年刘备临终时对阿斗就曾经这样说过,抬出这样的句式,只能说明李世民对这次指派老师很上心,很重视。自此,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必定先跪下叩头,而王珪同接受南平公主的礼仪一样,泰然处之。当然老师不是白当的,既然已经当了李泰的老师,就得给李泰上课,王珪给李泰上的最重要一堂课核心只有两个字“忠孝“。李泰问王珪何为忠孝,王珪答:“皇上,就是你的'君',为他效命应时刻记着尽忠;皇上,也是你的父亲,你对他应该尽孝道。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养命,可以让你获得名利。活着的时候享福,死去了还可以有儿孙继承香火。

“李泰说道:“忠孝之道,我已经听了,现在我想听听我该怎么去学习呢?“从王珪的话语来看,多数都是老生常谈,然而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古往今来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个?最朴实的话往往最有深意,最直白的话往往更有价值,只可惜,多数情况下,这些话都被视为“老生常谈“而弃之如敝。王珪的“老生常谈“他本人读懂了,李世民也读懂了。李世民在得知王珪的教学内容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儿可无过也。意思是说,只要听懂了王老师的课,李泰一生都不会有太大的过失。只可惜,李世民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李泰尽管上了王老师的课,遗憾的是却没有真正读懂。尽管李泰没有真正弄懂王珪的课,而王珪却不动声色,于公于私都在不遗余力的帮助李泰,很快王珪用一个特殊的方式“曲线救国“,这个方式叫:争礼。礼,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貌,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礼节、礼仪,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王珪为李泰争的这段礼叫做“降乘“。“降乘“通俗的讲就是下车行礼。李世民原本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路遇亲王需要下车叩拜行礼,然而这个规定到贞观十二年遇到了抵抗,礼部尚书王珪上奏:三品以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不符合礼仪,即为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