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李承乾的好日子结束了,这一年他十八岁,魏王李泰十七岁。从这一年开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角力开始了,这次角力延续了李家兄弟内斗的光荣传统,这一斗又是八年。十八岁的李承乾从这一年起开始走下坡路,而魏王李泰从这一年起开始向上发力。李承乾为什么会走下坡路呢?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二,李承乾遭遇了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表现出色,长大了却未必出色,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层出不穷的小童星。在小时这些小童星们一个个风生水起八面威风,而进入成年之后,真正成才的又有几个?所以东北有句俗语,先胖不是胖,后胖压塌炕。李承乾其实就属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行列。这个政治小童星在作为储君的前十年里,他很出色,而要命就要命在这个“出色“上。少年李承乾之所以出色,主要是衡量标准在作怪,衡量少年李承乾的标准其实是孩子的标准,而恰恰李承乾在师傅们的教育下早早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反过来再拿“小大人“跟同龄的孩子比,出色是必然的。这样一直“出色“的李承乾就带着错觉度过了前十年的储君生涯,他一直自认为很出色,旁边的人也说他很出色。
其实他一点都不出色,只是接受成人化的教育早了一点而已,这就是李承乾走下坡路的第二个原因。在前面的我提到过,李承乾的师傅有李纲,有萧瑀,有房玄龄,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年龄大,年龄有多大呢?贞观四年李纲年龄八十四,萧瑀五十七岁,房玄龄五十二岁,三人中,李纲的年龄足以当李承乾的太爷爷,萧瑀和房玄龄可以当李承乾的爷爷,而李承乾便是跟着这些爷爷和太爷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以想象,当李世民将李承乾委托给李纲、萧瑀等人,他们该是多么忐忑,而他们又是多么殚精竭虑将生平所学传授给李承乾。这个安排本身没有错,李纲没有错,萧瑀没有错,房玄龄没有错,李世民没有错,李承乾也没有错,但是还是有一个错了,那就是时机。李世民让李承乾学习的时机不对。倒霉的李承乾遭遇了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其实有利有弊,对于有资质的孩子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对于资质平平的孩子却并不是好事。因为他的资质不足以承担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而这种过早的成人化教育必定会在他的人生之中出现排斥反应,那些过早接受专业化教育的童星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很不幸,童星李承乾也归于此列。
三岁唱出六岁的水平是童星,六岁唱出十岁的水平是童星,而十八岁唱出十八岁的水平只是一般人,二十岁以后还是十八岁的水平,那就是铜星了,破铜烂铁的铜。从童星到铜星,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然而无形之中,这就是李承乾的人生轨迹。与李承乾的下坡路不同,魏王李泰迎来了自己的上坡路。其实说起来,魏王李泰的嫡子身份还有过一段波折,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不能叫李世民父亲,而只能称之为“二大爷“。为什么亲生儿子要叫亲生父亲“二大爷“呢,始作俑者可能是李渊。李泰出生于武德二年,比李承乾晚出生一年。武德三年,还在襁褓之中的李泰被封为宜都王,一年后,进封为卫王。然而这个卫王不是白封的,他这个卫王是继承已故三叔卫怀王李元霸的衣钵,也就是说李泰被过继给了李元霸,从此他宗法上的父亲是李元霸,而李世民只是他的生父,现在得叫二大爷。李世民的二大爷生涯持续了至少五年,至少持续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贞观二年,李泰被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同时李世民以宗室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嗣李元霸,这样才把李泰替换了回来。从这一年起,李泰从李元霸的名下回到了李世民的名下,这下二大爷又变成了亲爹,货真价实的亲爹。亲爹变二大爷,二大爷再变亲爹。从李泰名分的波折来看,他名分的波折可能恰恰是他的资本,李世民对李泰的厚爱不排除有补偿那长达五年父爱缺失的因素。贞观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当其他亲王纷纷上路赶赴自己的责任防区时,魏王李泰依然安坐在自己的魏王府内。从这一刻起,李泰感受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别的年长皇子纷纷离去,而唯独自己照常留守长安,而且还获准开设文学馆,随意招聘人才,父皇李世民这步棋又有什么深意呢?这步棋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其实所谓深意,所谓潜台词,说出来都很简单,连老农都能说出来: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谨慎一生,算计一生的李世民不是老农,但他比老农更精明。为了皇权的接力棒继续平稳传递,他并不想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李承乾身上。
因为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很冒险,也很不公平,毕竟嫡子不只一个,而是三个,更何况李承乾与李泰,年龄仅差一岁,能力也在伯仲之间。而在潜意识之中,李世民更欣赏李泰,因为在喜爱文学这一点上,李泰更像自己。对于李承乾,李世民一直维护着他太子的地位,而对于李泰,李世民却又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喜爱其实源自爱才之心,源自知音难觅。此时李世民的心中出现了一架天平,天平的一端是李承乾,天平的另一端便是李泰。作为父亲的李世民究竟喜欢哪一个,看重哪一个?他很矛盾,也很困惑。在矛盾和困惑之中,李世民继续着对李泰的偏爱。在允许李泰开馆招揽学士之后不久,李世民赏赐了李泰一辆车。别误会,这辆车不是机动车,也不是畜力车,而是人力车,人拉的车。这辆车是做什么用的呢?接送李泰上下朝用的。原来李泰生的腰腹洪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膀大腰圆,体态较胖,相比别人等于多背了两袋面。
多背了两袋面的李泰同其他大臣一样,上朝的时候都需要小步快走,这叫“趋拜“,这是臣子见皇帝的礼节,没有人可以例外。因此多背了两袋面的李泰也需要跟大臣们一起小步快走,每次上朝之后都有点气喘,毕竟他多背了两袋面。气喘的李泰仅仅在心中抱怨过自己的体重,却从来不敢奢望在上朝时享受例外。李泰知道,能够享受例外的要么是受伤,要么是年老难以行走,至于自己,想都别想。机会有时候也垂青没有准备的头脑,尽管李泰没有准备,他还是被李世民的恩宠击中。他居然被李世民赏赐了一辆人拉的小车,专供上下朝使用。自此,当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重臣还在上朝的道路上小步快走时,魏王李泰已经安坐在天子钦赐的“小舆“上轻松地跟各位重臣打着招呼,如果有心情的话,还可以一边坐车,一边跟小步快走的长孙无忌们聊聊长安的天气。恩宠到如此地步,李泰再没有格外想法的话,要么是天生弱智,要么就是没有随身携带大脑。贞观十年年底,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世民居然在朝堂之上对房玄龄等大臣大发雷霆。
李世民尽管有脾气,可没有根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场景还不多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得从一个小报告说起。开始李世民宠爱李泰并不明显,而随着开设文学馆,赏赐小舆之后,这种宠爱已经众人皆知,于是李泰就成了迅速蹿红的绩优股,恨不得人人都想抱住他的大腿。抱大腿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直接摇旗呐喊的,也有“曲线救国“的,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就叫打小报告,打有利于魏王李泰的小报告。贞观十年十二月,有人向李世民打了一个小报告:三品以上的高官看不起魏王李泰。这个小报告算是打到李世民心里去了,朕都青眼有加的皇子居然有人看不上?还有王法吗?随即李世民召集三品以上官员开会,就发生了脸色铁青,大发雷霆的那一幕。李世民铁青着脸训斥:“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意思是说,隋文帝时一品以上的官员都挨过亲王(隋文帝皇子)们的殴打,我的儿子也是皇子,也是有权殴打的,只是我约束他们不让他们打而已。
我听说你们还轻视他(特指李泰),我如果放纵他的话,他羞辱你们可是很容易的。老爹给儿子张目到这个程度,李世民这个老爹够可以的。此时朝堂之上鸦雀无声,静到可以听到冷汗的汗珠滴到了地上的声音。要说关键的时候,还得是老杠头魏征,眼看众人无声无息,魏征一挺身站了出来,说出的话句句在理,让李世民无法抵挡。魏征第一句话“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敢轻魏王者“,这是一推二六五,就算有人轻视李泰,这时打死也不承认;第二句话“在礼,臣、子一也。《春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这是抬出《春秋》的记载说事,告诉李世民大臣和皇子是平级的;第三句话“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这是将李世民的军,如果你承认现在纪纲大坏,那么你随便打;第四句话“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再将一军,看皇上你举的什么例子,隋文帝一家最终家破国亡,他值得我们效仿吗?四句话下来,魏征把李世民的训斥化解为无形,为李泰张目的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老魏,你说的对!“小报告事件总算平静的过去了,然而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却如同泛滥的江水,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