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衣上酒痕诗中字
6045000000006

第6章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2)

正是这居于中国人心里的意志,使曾经不堪一击于船坚炮利的中国却凭着最后的意志坚撑而不致覆亡,终究以血火历炼重获新生……因火成字的有不少,比如我们说的伙伴,在古代其实是火伴,《木兰诗》有“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因为古代兵制,十人共一火灶做饭,所以同火吃饭就称为火伴。

火与火叠加成了不少字,用网友顶帖的话来说就是:“此帖必火,再火一点就是炎,还火一点就是焱,终极火就是燚燚(yì):火貌。。”

又有炬,甲骨文是 ,一个人面向左边,手举一盏灯,静静地跪坐。夜太黑,只能秉烛夜坐,才能让自己多得些温暖少几分寂寞。

唐朝那个毒死自己父亲唐中宗的安乐公主,曾盖了座新宅,举办了一场夜宴。那灯火通明的夜色让宾客印象颇深,于是侍臣阎朝隐就写下了《夜宴安乐公主新宅》——“凤凰鸣舞乐昌年,蜡炬开花夜管弦;半醉徐击珊瑚树,已闻钟漏晓声传。”

唐朝的夜真是一场潋滟的戏上场,其间蜡炬就是这场戏的灯光设备,为这夜色炫出精彩的颜色。

而这个安乐公主当初刚刚麻雀变凤凰,从流放之处跟着重新变回太子的父亲回到长安时,就很喜欢乘夜举炬夜游。张说为她写了一首《安乐郡主花烛行》:“星昴殷冬献吉日,夭桃秾李遥相匹;鸾车凤传王子来,龙楼月殿天孙出;平台火树连上阳,紫炬红轮十二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公主出行的夜只把人间照作了天堂。

唐时殷尧藩清晨去《早朝》的时候,亦是看见“曙钟催入紫宸朝,列炬流虹映绛绡;天近鳌头花簇仗,风低豹尾乐鸣韶;衣冠一变无夷俗,律令重颁有正条;昨日钟山甘露降,玻璃满赐出宫瓢。”

——天色未明的清晨,就着红炬高照,唐朝的官员们就这样踏在繁花般的颜色中步步走向自己的锦绣前程,这样行至天子脚下的颜色竟是如此的美不似人间,那些官员亦当骄傲地臣服在这般的美色之下。

当这火炬出了皇家,落到平民之地,就褪去了奢华的裙衫,化成点点滴滴相思泪,所以李商隐才会对着蜡炬叹成那曲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如“炬”的甲骨文,一个人太寂寞,只好秉烛夜游。

煌的甲骨文,像一盏摇曳着火光的灯,整个昏昧的屋子里就有了人对灯思人的温暖,而天地之间的那盏灯却是高悬在天的颗颗明星,而如《诗经》的《东门之扬》:“昏以为期,明星煌煌。”——约好相会在傍晚,可是却一直守着那盏煌煌明星亮东方,却还不见她人来到此方。

“主”这个字的小篆,意似煌,像一盏灯,不过少了煌字灯上那火光熠熠的强调,只是低低地亮着。思念亲人的时候,即使他在远方,即使他不在红尘,都是不需要一盏灯明亮地照见,就能看见他的容颜。而在这个世间,一盏灯下总有一个人为你思念,这就是你的家。

由灯变成主,《说文》的解释是因为“主,灯中火主也”。意思“主”是灯芯,后来主就被引申为一家之主人一国之君主,而作灯芯的那个字只好多加一个火旁而成“炷”。

主又被引申为公主,唐朝李峤去太平公主的庄园参加为公主作文赋诗的应制活动时,为公主写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里面那主家就是这公主之家——“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从诗中看那唐朝人的生活真是人间品位的极致,中国人可以把生活雕琢成此般繁花,怕是只羡人间不羡仙。

为何皇帝的女儿要被叫做公主?因为在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是不能主持婚礼的,只能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而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而“主”就是“主婚”之意,就这样天子的女儿被称为了“公主”。

烦的意思是头上冒火。页是人头的意思,甲骨文很可爱,是个小小的身子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 ,旁边加个火,就说明这个人正在火冒三丈,其实它的本义是头痛发烧。不过在《淮南子》里却又如是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这里的烦是指繁杂之气,而与之相对的自是精华部分的精气。所以人类与虫豸的不同就在于,人类秉受精气而生,动物秉受烦气而成。

与火相关的又有赫,甲骨文 ,两侧的火照得人浑身红彤彤的。战功赫赫,恰如其分:在红日光芒四射的背景中,英雄昂首阔步行来。一个字,胜过一场好莱坞大片。

诗云:“赫赫炎炎,云我无所。”炎炎红日下,遮荫无所。这一声轻叹里有着人类自问我从何处来归向何间的迷茫,儒家有:“夜以安身,睡则合眼”,真是严丝合缝的回答,光天化日下无处安身,暗夜之大却无处不是我的安身处,闭上眼睛就能让人心也得安居。

有问: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问君何处安身?有答:在刹那不住中,若能住于无住,虽处处非家亦可处处为家;天地之大何处非乡关?随缘不变,遍地皆是安身处。

所以,在天地间找不到居所,那就闭上眼睛让天地住到心中来。

然字的金文,这个字的线条很漂亮,就像那古远时,寂寞的人类,在漫漫的黑夜里,就着那昏蒙的篝火,拾起一块碳在岩石上画成了一幅碳笔画,说他是在用火烧了狗肉吃,其实他想对那洪荒的宇宙说的是:“我正在经过,我已经来过。”

鸟在天空飞过却不能留下痕迹,但人类却热衷于在这时间的骨骼上刻一个到此一游。

后来这个本义变成了燃,然就变成了一个万金油一般的字,有了颇多的用途。

“灭”字的字形一看就知是拿了什么东西盖于火上,火就灭了,有说人死如灯灭,所以灭字里透着几分绝望。

佛是寂灭,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寂灭就是进入不生不灭中去,佛经云:“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而凡人的寂灭,却是透着静静的悲伤,死亡终究是一个人自己静静离去的事,用这个词倒一词成画。

李商隐诗语:“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

即使想轻身灭影,无形无迹飞到佳人身畔,可又有什么希望!也只能像粉蛾那样,撞死在屏风之上。

这句诗透着想爱而不能,只能如飞蛾撞死的惨烈悲伤。

薰的字有着淡淡的清香,去了草字头后的熏,则有浓浓的烟味,熏的金文是 ,意为火烟向上冒,而薰的意思,如它字头上加的草字一样,是为了熏草为香。

春秋时,有越人先后三代杀了自己的国君,王子搜为之恐惧,逃于洞穴中。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追踪到此洞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就熏之以艾草。被熏出的王子搜拉过为他准备的乘舆绳索,仰天而呼:“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

这就是“薰穴求君”的典故,这熏出的王子可爱,而轰轰烈烈去熏他出洞的国民更是可爱。后来这个典故就被引申为迫人做官。

朱熹的熹字,甲骨文,上为鼓,下为火,古代的人制好鼓之后,要用微火烤干其蒙皮,所以,这个熹字有烤干之意。后来由烘烤引申为火旺又由火旺引申为光亮,所以有熹微一词,意思是微明,光未盛的样子。

当陶渊明辞官回家前路未明时,在路上曾“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这《归去来兮辞》的开始,为这晨光熹微的未来,陶渊明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不过等到天亮陶渊明到了家门口时,才发现这真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新天地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而以熹作名的这个朱熹,亦是中国文明里一道熹微的晨光,这位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朱熹,在世的时候,未曾受重视,所以他郁郁而死,而他死后,其理学被推崇倍至甚至还成为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的官方哲学,所谓“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实源于此。

那李约瑟更是从朱熹的影响上找出马克思主义为何如此影响中国现代的联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以会共同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新儒学家(二程、朱熹)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上是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新儒学家这一思想体系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它本身是唯物主义的,但不是机械唯物主义。实际上,它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

朱熹曾写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喜欢这样的源头活水,亦如自己晨曦微明的名字一般,他希望自己可以带来一渠清水亦希望可以引领天下大白。

可是在后人的演绎下,利用他的思想引出其他结果——水至清则无鱼,天大亮则刃无所藏遁——他的“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本只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却不想引来严苛禁锢的封建礼教,他的朱学更是巩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却也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让中国错失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机,而被后来居上的强敌噼里啪啦踩入了半殖民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