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04

第4章 主题四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充分理解建构主义、多元化、对话理论、动态生成等核心理论和理念的深刻内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发展来进行设计。

2.现代教育思想

教学设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教育科学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发展以及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3.学科特点

不同的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

一个教学设计,将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了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教学设计的目的应根据课程和学科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内容而定,严格来讲,没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是不存在的,这不符合“设计”的本源意义。

2.一致性

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教学系统中。保持教学设计的一致性,就是始终要体现本课程、学科的特点和目标,此外还要与其他学科或者本学科其他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性,形成有机整体,整合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创新性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准备的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精神要体现在以创新的、不迷信的、不盲从的态度来分析学生,思索即将授课时,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已经或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体验,拟将如何应对、启发和引导他们。教师以探究创新的精神来认真分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教案就不会是僵化的,而是鲜活的,就不会是机械呆板的,而是生动富有弹性的。

4.机动性

无论怎样严密的教学设计,都始终是静态的,教学设计的生命在于实践,没有实施可能的教学设计是无意义的,无论它有多么“完美”。教师设计的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事先未预料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方案时,要最充分地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对出现未曾预料情况的处理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最充分的准备,一个小小的意外便可导致教学的“全盘皆输”。

5.有效性

是否有效是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的最基本的标准。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吸引力。有效果,促进学习者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有效率,花费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有吸引力,能够唤醒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在学习上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6.可操作性

当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结果或者方案时,它是以一个静态的产品呈现,只有实施,才能唤醒它的作用,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实施的可能,也就毫无意义了。只有经过实施的教学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只有经过实施的教学设计才是完整的、完成了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