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05

第5章 主题五 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

一、什么是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生成性是针对传统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的弊端而提出的。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生命观”关照下的教学的内在本质是生成性,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尊重师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

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当前,在判断好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任务和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二、课堂生成的来源

动态生成是在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师生同感共悟的课堂上生成的。动态生成来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识差异。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各自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各有特点,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于是动态生成便应运而生了。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彼此关注、潜能被充分挖掘的课堂上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动态生成随即出现,体现了课堂教学灵活性、境域性、开放性的特点。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地完成学习系统知识。没有充分的一贯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地生成。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也能有精彩、高效的预设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不进行精心周密的预设,当教学中出现动态生成而教师又无法顺利应对的情形时,教师要么凭自己原有知识基础“拼命挣扎”,胡乱地解答;要么把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搪塞到“下课再说”“以后再说”等等,这都不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继续质疑问难的兴趣,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

如果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进行,那么教师心目中只会有“教案”,而不会考虑课堂中学生合理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与活力。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教学基础上,还要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等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生成和预设不可偏废

片面强调重视预设,一成不变地完全按照预设操作教学活动,杜绝不同的声音、棒喝有生成想法的学生、对生成现象坚决说不,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长此以往,将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学习兴趣也会逐渐降低乃至完全消失,场面如死水一潭,气氛沉闷。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是“非人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些教师一味追求动态生成,将其视为一种教学的“时尚”,有的教师认为只要给了学生张嘴说话的机会就是动态生成,教学设计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以为如此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如果纵容这种脱离文本、与教学目标毫不相干的无原则、无意义的生成,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就得不到保障,教学计划也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质量就更无从说起了。

因此,预设是生成指导下的预设,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生成,二者是有机结合起来的,不可偏废,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的课,才是好课。

四、动态生成的原则

1.以教学目标为指引

我们必须摒弃随意性的生成现象。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是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都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一“目标制约性”,那么动态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既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当前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好的动态生成无不是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进行的。

2.巧妙选择生成点

教学活动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朝着实现教学目标方向进行的双边活动,通过讨论、对话以及个人特质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必然会产生动态生长点,是否每一个点都需要生成呢?显然不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生长点出现时,迅速判断其价值,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思量其意义,只有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具有促进作用的点,才有必要进行生成,很多时候,教师抓好了一个生成点,并处理好了,就会提升整堂课的品质。

3.必须考虑“时间制约性”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给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时间又是固定的,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固定必需的教学目标是一对矛盾,因此在动态生成之时,必须考虑留足基本的教学时间,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哲学研究表明,人类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就没有人类以及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我们的主要教学时间都是处于“动态”生成的状态,知识的系统性、累积性将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将有损学生的最终发展,因为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有助于人类及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堂的生成性还必须考虑时间允许与否,要适度,不能为生成而生成。

五、如何有效动态生成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也绝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1.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精心预设可以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敏锐地捕捉生长点,冷静地分析其对教学的价值,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更多的新思想和创意。在备课时预设和思考学生的认识和想法可能是从何而来的,将其进行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些预先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积极应对和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

2.深刻领会课程标准

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和学生。教师吃透教材,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合理取舍,向目标集中,提高教学效益。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有利于教学设计并保留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预想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并制定应对策略。

3.有效利用教学时间

为了在课堂上把学习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精讲多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设计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设计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锋,促进动态生成的实现。

4.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要想真正的生成,除精心做好设计之外,还应该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运转和兴奋状态,各种精妙的动态生长点也将纷纷凸现出来,为师生的动态生成提供基础。而且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动态生成性由于其“不可预料性”,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教师如果不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极有可能会被课堂中新鲜生成的东西难住,我们教师可以选择诚实地承认“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弄明白”,但是老师总不可能每次都这样向学生解释。对待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问题,老师如果老是承认自己不明白或敷衍塞责,将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成的问题在老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长此以往,他就不会再有此类生成性的想法和问题了,而我们知道,没有问题恰恰是学生或教育最大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以实际行动在终身学习方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案例一 一样情景两种方式

《鸬鹚》教学片断

(出示课题,阅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两个字都有鸟字旁,它是一种鸟吗?

生:鸬鹚生活在哪里?长得什么样?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

师:你们很会提问题,要获得问题的答案该怎么办呢?

生:读课文。

生(突然地):老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都知道,前几天我还看过一篇介绍这种动物的文章呢。

A教师的处理方式:

师:是吗?你平时最爱看课外书,知道的一定不少。同学们,我们现在就当小记者,向这位同学进行现场采访,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显得特别活跃。)

问:鸬鹚生活在哪里?

答:当然是水上了!

问:你喜欢鸬鹚吗?

答:有些喜欢,又有些不喜欢。

问:为什么?

答:喜欢它为渔人捕鱼,动作敏捷。不喜欢它的懒惰,它总是要等到饥饿时才下水捕鱼,并且是渔人从它的喉囊里将鱼挤出来。

问:你觉得渔人这样做好吗?

答:鸬鹚又叫鱼鹰,它不过是渔人捕鱼的工具而已。

问:你为什么选择阅读这样的课外读物呢?

答:我喜欢动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知识。

B教师的处理方式:

师:噢?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都知道,非常好。现在你别急着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老师给你一个读书建议:仔细读懂郑振铎先生的《鸬鹚》一文,看看这篇文章与你之前读的文章有什么相同点,还有什么不同点,好吗?

分析:案例中的A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生成意识,当学生说出有关于鸬鹚的知识后,立即调整计划对学生进行采访,而不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把学生已知的课外知识当作教学资源来利用。然而,这采访环节的生成,却是远离了文本,远离了主体的,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并不佳,因为表面上的“对话”,其实质仍然是“谈话”,而非新课标倡导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鸬鹚》一课,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又有优美的意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动物知识,仅仅是作者为构建诗意意境而选择的意象,虽然这个意象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对鸬鹚已有一些了解,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点,但是A种处理方式错把课外知识等同于文本,削弱了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如果按照B中处理方式,就能够既肯定学生的已知,又鼓励学生回到文本,通过阅读比较,找出文本与学生课外知识的异同,巧妙地将课内外知识融合,而且也较好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是有意义的生成,是可取的生成。

本专题参考文献:

[1]张立元、朱瑛。莫入课堂生成中的“陷阱”[J]。小学语文教学,2005(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