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有条件性的资源,也有素材性的资源;既有物质的资源,也有非物质的资源。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的课堂资源才有利用和开发的价值。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筛选机制,即开发的原则问题。从当代教育的“课程目标”出发,“开发”应满足当代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三个“筛子”的要求,因此相关的课堂资源的开发原则是:
一、课堂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有两个,一是教师,一是学生。在时下的“对话”研究中,教学被视为“平等主体的灵肉交流活动”,是双方敞亮、沟通和相互进入的过程。因此,开发课堂资源的主体也应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当然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上,二者的地位与作用也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开发全过程的主要主体,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能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其技能素质的要求;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能动地参与课堂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教学活动中,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才是开发课堂资源的主体。
2.目的性原则
一堂课中拥有许多课程资源,但只拥有一个教学目的,因此在开发课堂资源时,必须坚持明确的以“教学目标”为指向的目的性原则。没有目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课堂资源的开发活动也不例外。由于目的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为资源而“资源”的教学。例如某些“公开课”,在短短的45分钟内,各种教具堆积如山,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不可谓不“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课堂资源,但在这“愉悦”的形式的骚扰下,缺乏了“学习”的实质,忘记了教学的目的和重点,使一堂课异化为“物质资源展示课”。
3.优先性原则
对于同一教学活动,有着众多的备选课堂资源,按照“有限理性”观念,我们应从“比较优势”出发,筛选出优先适用的课堂资源,即在备选资源中分清主次、恰当取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在规律,相应的,也有不同的资源择用格式;有些重“文本”阅览,如语文阅读、英语对话;有些重“经验”发掘,如理科运算、几何想象;有些则重设备的使用,如实验操作。不同的“侧重”就要求合理地排列出课堂资源的备用顺序,以更有力地支持教学目标。
4.时效性原则
不同的资源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力,其与人类的相应活动有着不同的比例关系,或正比,或反比,或者无关紧要。不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不同的资源时效,但在当代教育教学活动中,一般都要求课堂资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思想政治课的“时事”、理化科中的“科技前沿及动态”等;另外,《纲要》提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及其经验。因此,在开发课堂资源时,应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资源引导到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借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气息;要研究时新的教辅资料,借以增强对现时“考评”(课标)的把握等等。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决“过时的”课堂资料,因其可能包含着永不褪色的先辈经验与优秀的人文因素,故其仍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今年各界对上海语文课本删掉“狼牙山五壮士”而代之以“刘翔”的争议,现无论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皆各有道理。其实,关键问题是这一资源是否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有最大化意义,并且要看这一资源还有无划时代的教育意义。
5.整合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种资源的组织者、开发者,承担着课堂资源的精选、组织、调配、整合的任务。充分利用各资源自身的优势,合理分配时间资源,使“人、财、物、时间、信息”结成为有机的整体,更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
就资源个体而言,它对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益的,但是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禀赋,由此可能产生出资源间的排斥、排异现象,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和反作用。例如音像材料就远比文字材料更具感官上的刺激,但音像材料过多可能会引起学生唤醒水平降低,且浪费时间;又如故事性材料优于理论性材料、学生的亲历体验优于相应的教学案例,但前者又不利于对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知识的有效获得等等。因此,在开发这些相互排斥的课堂资源时,要检视其负面的消极因素,将不同资源控制在一个可以容忍的“落差”范围内,即让不同的资源能有机地、互补地整合在一起。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课堂资源的开发活动。
二、课堂资源开发的步骤
1.锁定
在特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锁定课堂资源的范围,即确定资源的来源、种类等等。例如一堂“古文赏析”课,要求先确定有关视听的资源来源,除了教科书外,是请学生诵读还是借助于收录机或多媒体等等。
2.收集(搜索)
在确定资源来源后,就应在这些特定范围内展开搜索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收集到相关资源,并进行初步的分类、分析与比较;如当确定使用“多媒体”这一资源后,就应由教师或组织学生上网进行相关的收集活动,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像资料,也无论是展示性的还是论述性的,力求全面多样。
3.加工
被收集到的资源尚不能直接投放到课堂中去,而必须对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初加工,使之相应的“禀赋”更为显见。例如从网上下载一部影视资料,必先作出初步判断,择优截取其中最能支撑课堂教学的一段。
4.整理
在初步加工的基础上,“开发”活动就进入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对备选资源的整理工作,也即梳理资源、系统化资源再加工的活动,如确定各课堂资源的呈现时间(先后顺序)、持续时长、编组等。例如,背景图像是动画的还是静止的?要不要配以背景音乐?这些背景音像持续30秒还是1分钟……当然,课堂资源的开发不一定完全遵从上述步骤。有些“开发”重在收集,有些则重在整理,有些只需要锁定便完成开发了,如课堂考试,只需确定试题的来源即可;凡事勿需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