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06

第6章 主题一 课堂中的资源

课堂资源就是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所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其中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教程、学生、教师等;因此,可将课堂资源简单定义为能存在于课堂这一特色时空中的课程资源的总和。按此解释,凡能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既定存在的事物(物质的、意识的因素)都可称为课堂资源,即无论是事实的存在,还是形式的存在;也无论是合理的因素还是不合理的因素。然而,不同的时代对课程及其资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代对课堂资源也有不同的诠释,从传统教育中的“人、财、物”三大资源要素论发展到如今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五大资源要素论,就是从资源的来源或其存在性征作出的分类定义。在此,我们也借助于陈述性定义,对课堂资源做以下分类和理解。

一、分类

1.以资源的功能特点为依据

从资源的功能特点角度出发,课堂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堂资源是指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或来源,如教材(教科书)、教案(或讲义)、教师的相关知识与心理认知准备、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准备等。条件性课堂资源则是指不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但能影响其实施范围与水平的因素,如,教师风格、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时间、教学用具、班级风气等。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一划分也不可绝对化,二者具有“交互性”“替代性”,例如,作为“知识背景”之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这一课堂资源,既是相关教学活动的素材,也是影响教学活动进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从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出发,不少学者呼吁“将知识回复到它被抽象出来之前的状况”这一“回归生活”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相关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素材和支持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并论的。

2.从资源存在的形式出发

从资源的存在形式出发,课堂资源可分为物质的资源和经验的资源两类。前者一般指能够被感知的教材、设备、学习用具、规章制度、学习时间、教室环境等,后者一般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兴趣偏好、教师的认知与教学风格、教学双方已有的经验储备及师生间协同合作的状态等。

3.按资源被认知的程度

按资源的被认知程度,可将课堂资源划分为共有资源与特有资源两类。前者如语言文字、逻辑常识、社会公德等,后者如个体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及个人喜好等。

4.按资源的时空维度

按照资源的时空维度,可将课堂资源划分为此时资源、彼时资源、即时资源和主观世界资源、客观世界资源、社会世界资源等两维度共六类,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课堂内与课堂外资源两大类。

除此外,还可按课堂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的与潜在的,按资源作用结果分为有用的与无用的等。但是,无论哪种分类,都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认识课堂资源这一概念,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课堂资源。

二、理解

依照上边分类,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深对课堂资源的理解,特别是“资源供给者的真实意图”“资源自身的特性”和“资源与教学目标间的相融度”等问题:

1.资源供给者的真实竭力

不同的资源来源于不同的渠道,课堂资源几乎都直接、间接地源自于他人,因此,不同的课堂资源都隐含着不同“供给者”的主观意识。要正确地运用课堂资源,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供给者”的真实意图,以尽量减少“供给”与“使用”双方间的认识误差。例如在“新课改”活动中,每一学科都拥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一版本的“教材”隐含着不同的“编写意图”,都隐含着对同一学科“课程标准”的不尽相同的阐释。以科学课教材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就有“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等不同取向;在“教材的组织”上,有“以探索能力发展为主线的”、也有“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识发展为线索的”,有“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也有“以科学方式为线索的”等。理解“资源供给者的真实竭力”,就是要明白“供给者”对资源的择用、配置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照,有机、灵活地运用资源,而非生搬硬套、盲目使用。

2.资源自身的特性

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禀赋”,不同的“禀赋”要求不同的运用,否则可能闹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式的笑话。据说,有位教师在教学《悯农》诗时,竟真的在课堂上戴上草帽、扛上禾锄,以为这样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哄笑成一团,丝毫找不出半点“怜悯”来。一般而言,现代课堂资源的特性源自于它所产生的不同刺激反应,据此我们可将课堂资源的性质粗分为感观刺激性和心理刺激性,前者包括对视觉、听觉、嗅觉等的刺激,后者则包括对记忆、思维、想象等更高级心理的刺激,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划分出“特殊”与“一般”两个层次的特性,如超视觉性和可视性,超听觉性和可听性,煽情性和感染性等。正因为课堂资源拥有不同的特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求合理地“配置”资源,以减小资源间的“落差”。例如,超视觉性资源就不宜太多地与思维性资源放在一起,因为前者很可能干扰后者。

3.资源与教学目标间的相融度

课堂资源既能丰富、促进课堂教学,也可能干扰教学,关键要看课堂资源能否与相关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即选用的课堂资源是否恰如其分。如上所述,不同的课堂资源有着不同的特性,相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这些“特性”是自在的,是不依赖于活动本身而转移的,例如“流行歌曲”这一超听觉性的资源,无论放到语文课还是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它的特性依然存在。在择用课堂资源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去取舍与配置;所谓“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的哪类智力活动为主题,就与学生的哪类智力活动更相关一些;不同的教学活动,关联着学生的不同智力活动,因而要求尽可能地选用相关课堂资源并尽量避免使用干扰性课堂资源,如在一些要求严密逻辑思维的教学上,不宜过分提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刺激学生相关的“经历”而分散注意力;再如在要求进行严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中,一般不采用诙谐的视听资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