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悄悄地向人们提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困惑而又振奋的难题。这往往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第三次浪潮的蓝色水花,溅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页上。历史的潮涌突如其来地把它推向前面。这是历史的一次新挑战。
1980年8月,一个第二次革命的“幽灵”在中国南方边境小镇的上空出现。
1984年10月1日,北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游行队伍中,一辆由一只振翅腾飞的大鹏鸟模型搭成的彩车,格外引人注目。人群鼓掌欢迎:“深圳的彩车!”,“特区的彩车!”随着彩车上的电脑图像不断闪示着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数字,深圳特区向全国人民汇报着成立四年多来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
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奇迹般地屹立在沉寂荒凉了千万年的土地上;
人平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
856幢新楼像森林般在地平线上勃然崛起;
609家工业企业灯火通明;
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55条柏油马路呈辐射状向四面八方伸延;
跟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签订了协定,投资达183亿港元……
时间不过是四年多,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
梁湘用开拓和创造的彩带把一块块黄的、蓝的、绿的、红的、黑的土地串织成327.5平方公里的深圳经济特区。
奇迹出现了!人们赞赏,但更多的是惊讶,也有人疑惑、猜忌、作梗。这是合资还是出卖?是开放还是复辟?是引进还是卖国?是富裕还是肿瘤?是天之骄子还是怪胎?
梁湘抹着额角上渗出的细细的汗珠儿,冷静地凝望着晴朗的夏日天空,仰脸沉思:为什么腾飞的大鹏展开的是一副沉重的翅膀?
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清新。
1983年春天,南国边城已是风和日丽,一片翠绿。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深圳视察。他在新园宾馆六幢二楼会议厅里听取深圳市委的汇报之前,风趣地询问在座的每个常委的年龄、学历、专长和喜欢读哪些书籍。他听完市委汇报工作之后,一边来回走动着,一边挥动着右手高兴地说:
“搞得不错,干部是努力的,敢于创新,是很有成绩的,已经开创了新局面,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的意图。”他还饶有兴趣地望着梁湘身上穿着的一套蓝布干部装,笑道:“你不穿西装?”
“总书记也没穿呢!”梁湘不无幽默地回答道。
胡耀邦笑了:“我穿西装不好看。但出国我还是穿了。你们要穿西装嘛!”
梁湘释然地点了点头,他明白,此时在中国,甚少有人敢穿西装,穿西装者被认为是“洋化”了。今天总书记是在鼓励大家思想要解放,要勇敢地冲破旧体制的樊篱,开创新体制的天地。在深圳每前进一步,都遇到来自内部外部重重阻力的时候,总书记的话犹如久旱逢甘霖。梁湘由衷地感谢党中央的鼎力支持。
后来胡耀邦还对外宾说:“我们在深圳创造一个经济特区的典型,搞得蒸蒸日上。”又给深圳送来了题词“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证实了梁湘的理解没错。梁湘“一班人”高举思想解放的真理火炬,义无反顾地率领广大特区人民,踏着泥泞坎坷之路挺进。深圳不仅出现了世界流行的迪士高、保龄球、高尔夫、国际标准交谊舞等玩意儿,而且连企业股票上市、外资银行在深设置机构、出让土地使用权等“禁区”,也敢闯敢干了。
早在1981年8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在听取市委领导汇报时说:“特区要跳出现行管理体制的框框,要办新的事业,要有一代新人、一代新风,新的基础、新的一套。”1984年夏,赵紫阳第二次视察深圳。他在蛇口微波通讯楼俯瞰工业区全景,迎着海风,开怀而笑:“我是时刻关注着特区建设的。”后来在深圳市委汇报会上又说:“三年没来,特区变化很大,在国内外颇有名气了。一个城市建设得这么快,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你们这几年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做得很好,最重要的是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你们为内地提供了经验。” “你们地方虽小,但作用很大。你们是尖兵,是开拓者!”
总理这番热情洋溢深情款款的话语,使一直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浴血拼搏的将士们精神大振,勇气倍增了。
1984年1月24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负责人刘田夫、梁灵光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深圳经济特区视察。下午3时许,在市迎宾馆六幢二楼会议室,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听取梁湘代表市委和市政府作的汇报。邓小平手里拿着一张市委提供的名单,由梁湘作介绍,一一认识市委常委成员和副市长之后,慈祥地慢慢地说:“试办经济特区是中央的决定,我的倡议,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看。”这几年来,邓小平听到了多少非难经济特区的话,听多了,是耶非耶?他的确想来亲眼看看,摸清底细的。
梁湘声音有些激动地说:“深圳特区是小平同志倡议下中央做出决定创办的。大家日盼夜盼,盼望您能亲自来看一看特区建设得怎么样,今天总算盼到了。您的到来,使我们很受鼓舞,感到是巨大的支持。”
杨尚昆说:“小平同志这次来广东主要是休息,值此机会到深圳特区来看一看。特区的事情,由国务院紫阳同志、谷牧同志亲自管。你们扼要地说说主要的情况,然后我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梁湘站在深圳经济特区规划示意图面前,将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所辖范围、自然环境和人口等作了简明的介绍,然后汇报了四年来特区的基本建设工程和引进外资等情况。梁湘谈到创办特区几年来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5100万元人民币,1981年为2.03亿元,1982年为3.60亿元,1983年为7.20亿元。说到这里时,小平立即插话:“那就是一年翻一番啰?”梁湘答道:“是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率长了10倍多。财政收入去年达到3亿多,也比四年前增长率长了10倍。
”邓小平听后点了点头。梁湘又汇报了特区建设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深圳特区现在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承受着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巨大压力,极需一位够资格的“裁判”,给一个清晰而权威的说法,梁湘“一班人”多么希望邓小平能作个指示,明确一下特区怎样办下去。人们在期盼,在等待,在着急,空气好像突然凝固起来。只是邓小平听罢深圳的情况和问题的汇报后,没作什么评价。后来,才抬头望着梁湘说:“你谈的这些,我都装进脑子里了。”说时用手指指脑袋。他的幽默话语,顿时使会场的气氛活跃、亲切起来。杨尚昆也插话:“小平同志很关心特区,有关问题回到北京后吹个风吧。”
下午4时40分,邓小平等来到国际商业大厦,被群众意外地发现了。大家喜出望外,自发地站在马路两旁,秩序井然地一齐鼓掌欢迎,人们心头的欣慰就像一股春天暖流扑面吹来。八十高龄的邓小平,穿着青灰色的上衣,草绿色的军裤,黑布便鞋,在深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梁湘、周鼎等陪同下步履稳健轻快,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断向围观的群众挥手致意,然后,举步登上国际商业大厦。
矗立在罗湖地区中心的国商大厦,是两幢雄伟的高层建筑物,它直插蓝天,雄视深圳,周围一大片造型别致新颖的高楼大厦,众星拱月般与它组成一幅协调而壮观的大鹏腾飞图。
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等人登上二十层高的大厦天台,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尽收眼底。这里已经建成和正在施工有60多幢十八层以上的主楼群,整个罗湖就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邓小平询问了罗湖城区的规模、设计、施工和质量等情况。梁湘告诉他,罗湖区计划兴建一百多幢高楼,是目前全国高楼最集中的地方。梁湘指着西北面200米远正在兴建的一栋建筑物说:“这是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要建成五十三层,楼高160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若干年后的罗湖城区将是深圳特区的商业金融中心。”
极目远眺,327.5平方公里的深圳经济特区,宛如出浴的美人,亭亭玉立于浩瀚的南海之滨。往西北面望去,高大的标准厂房,沿着笔架山脉逶迤远去,好一个崛起的工业城!朝东北面看,西班牙式别具一格的高级住宅群,一丛丛一片片,星罗棋布。从东向西,自南朝北纵横交错、车流滚滚的马路,好像人体上四通八达的大动脉……满眼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就是五年前还在沉睡的深圳镇。邓小平在深深的沉思中,在细心察看中,他仍是“只看不说”,没半句评价的话。深圳特区的干部们,只好从老人家那深邃、慈祥和惊喜的目光中,感受到中央领导人在称许、在关怀、在支持和在勉励!
在天台上,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等人停留达二十多分钟。这时接近黄昏,渐渐变得灰暗的天空,留下一片橙黄色的晚霞,北风吹得越来越清劲。一些人身上穿的呢子大衣,也被晚风掀起了衣襟,没穿大衣的人都感到寒气袭人。邓小平没穿大衣,也没戴帽子。陪同人员两次要给他披上大衣,他都挥手推辞了。当他和王震、杨尚昆等人走出大厦时,街上聚集等候的群众比刚才更多了,人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邓小平很高兴,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