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柳开(946~999),原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字仲途。宋代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太祖开宝六年(973)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他不满五代、宋初的浮弱文风,并以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有《河东集》。
“原文”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人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①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②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观俯览,遂忘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③,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注释”
①天平山:在今河南省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②魏人:魏地的人。作者家乡大名在汉唐时属魏郡、魏州。
③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④晡:即申时,相当下午三点到五点。
“赏析”
作者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详细记述了作者天平山五日游,以出游的日程和路线为序,用简洁明畅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天平山的各处景点以及各自的名称。先是记述几天的“实游”,按照自己的游踪,把天平山的泉、石、岩、洞、潭、涧、溪、谷、台、滩、亭、桥、寺、庙一一点到,而且无一不具其名。而后以明教禅院为视点,写出了环望四周所见的各处山峰和峰中挺立的石壁,并详述了同僧人关于峰名的对话,饶有趣味。文章首尾两段,分别说明游山和作记的缘起。开头写作者不相信惟深对天平山胜景的夸赞而约他同游;末尾写自己居此数年却不闻此山绝境而愧对惟深,前呼后应,对全文整体效果起到极好的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