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胡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竟陵派创始人,时人称其诗文为“竟陵体”。其诗文主张“幽情单绪,孤行静寄”,提倡一种幽深孤峰的风格,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大部分作品流于孤僻的苦涩。有《隐秀轩集》。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①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州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②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③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
①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称百花潭,流经四川成都西郊。
②磬折:磬为一种形如矩的乐器。磬折即折腰如磬,极表恭敬。
③夔: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有此称。
“赏析”
钟惺是明代竟陵派的代表人物,其论文强调“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这篇《浣花溪记》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浣花溪又名百花潭,是成都西郊名胜,这里的溪流、绿树,加上两岸的风光隽秀幽荚,令人回肠荡气。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是千古诗圣杜甫结庐而居的住所,也是诸多绝妙诗句的诞生地,所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中蕴含着丰裕的人文精神,这是阅读这篇散文时首先应当意识到的。本文正是作者游览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浣花溪杜工部祠的情况,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流过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特色,在简要地描写了杜工部祠后,作者又大发感慨,对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境而居住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文章体现出了钟惺创作的个性特点,“是日清晨,偶然独往”,一路行来,幽深无人。可谓“孤行静穷”,而后面对“磬折喧溢”的厌烦,却又表现的是“幽情单绪”。文章描写细腻,曲折有致,以游踪为线索,结构井然。同时,文末议论,虽受宋代欧苏的影响,但却也使文章增色不少,比之单纯记游散文内涵意蕴要深刻丰富。
《浣花溪记》全文不过五百余字,但展示的内容却很丰富,如浣花溪的总体特征及近十个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对杜甫人生经历的追忆和其精神境界的体悟,这一切都能看出钟惺驾驭语言文字的艺术功力和独具一格的审美视角,作者对自然美景如诗如画的描绘,对人文意蕴含蓄深刻的体悟,以及艺术展示上的独特魅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