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仁锡(1581~1636),字明卿,明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因不肯与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诬陷,经友人相救,削职归乡。崇祯时召回,置国子司业、南京国子祭酒。从青年时代起,博洽好学,所著颇多。有《书考》、《重订古周礼》、《古文奇赏》等。
“原文”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①、龙珠山,翠色扑人。三四曲,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窀穸。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举头阙处,则有远岫补之。水六七折,溪田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宛若舣舟其下。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
稍前则冯家浦,若雉堞环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与,远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面,山后修竹崇岗,汇为一湖,如半月,日照风帆如云,而东西两霸王山可招臂呼。盖溪江、水口二镇,山皆错绣。临江一壁独出,江流八百,束如驾马而斗。一松两巢,如承露盘。小浦藏舟,绿树为家,遥闻声而思。想天工造此溪山,神慵意懒,涂抹成峰峦,唾余是波浪。傍溪诸山,高者与屋平,低者人行反出其上。凌霄之树,可伯叔行,初出之笋,可兄弟行。如老人不耐行走,持杖缓行,常匐伏,常趺坐,宜闲云数片,往来其间。亦宜远跳,山与云齐,江挟风涌,令人目不敢视。
余方细听溪声落平田,而舟人已指点东山在数行松树间。散发披襟,寻谢公,见晋朝两石将军,高约一丈五,一神气安闲,一威武作色,须眉如戟,各执长剑,各披虎甲,腰玉环,一剑作龙形,一剑作钟形,臂结束,帽下皆悬一带束紧,玉环之上,更有一束。寺僧云:“常走入村间,今半身在泥草中。”余尽搜而得之。初入岭,奇松十树,有二大石,正襟危坐,松枝倒舞,悬百尺而下垂田亩,闻环佩音。一松折躬而上,最奇峭。先是,风倒一枝,枝犹在下。去年雪压一枝,枝在上,作蟠舞势,更可惋痛。此为小石门云。累累而坐者,西眺峰峦,八松蟠卧,则大石门。国庆戒碑立其上,稍上为洗屐②池。池弯月形,四环一涧,池中勺水,经旱不竭。余自天台来,无日不著屐,兹游独晴,又晚霁。自此为蔷薇洞、更衣亭、荷花池亭。池塘尚有茭草,而路旁无洞。闻当年四面惟蔷薇花,结为洞,挟妓游此,故云。洞前后五松,一松倒垂势直,从西眺望,状若交颈洞口。摸索五干,其上独瘦舞腰肢,疑美人影落。再上为龙牙石者二,左牙尤逼肖。上顶一小塔,亦晋朝物。小桥听涧声暗度,一松和之。殿前老梅一枝,山径渐深,湖如片镜。
抵僧房,行二里,无一人。遥望僧房,楼上闲看山头,以手招之而出,为太虚上人。登其楼,见楼右之巅,有屋三楹,太傅祠也。文靖中,康乐公左,袭封康乐公右,皆长髯,风吹须动。闻有百鸟图,以谷掷之,仅存其粃。又有嗣封公浴图,赤身裸立,修髯过腹,惜乎不见。旧有古钟,钟毁,铸为邑塔顶。惟殿后高岗,晋永平元年僧法兰书“棋墅”一字,可珍。若“东眺”、“西眺”二碑隶字,不知何人所书,笔亦奇古。余拜太傅公墓,上西眺崇岗,见戚家山、王家渭山,坐于江面。山一从嵊,一从上虞;一从董浦、汤浦,一从蒿坝。为琵琶州,水港环流,结成琵琶之形,而水方没涧,隐于泥,其声静悄可听。太傅自山顶骑马巡山,路皆平旷,曰调马路。余自寻大石门而下,浮上东眺,见鸦尖山下有灵芝湖。游人皆自西眺止,余在山巅,正观落照。舟移数十步,观泗州州亭,坐指石崇岩中,而一石雄踞临江,即眺石也。行廿里,瞻顾不绝,抵上浦。人家杂红雾中,落照余霞数道。十里,游仙,又十里,即蒿坝云。桥壁五里,壁有夜光,见壁下持灯者。月照帆影,波容零碎。至东关过舟,留一隙观树。
“注释”
①上虞、龙珠山:皆山名。
②屐:一种登山的木鞋。
“赏析”
这是一篇以描写景物见长的山水游记。
作者在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下,畅游曹娥江的上游剡溪,尽情欣赏这里的山水风光,或泛舟观景,或登山揽胜,于水中见山,在山上见水,无一处不见其瑰丽,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出“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的总体感受,然后顺着自己的游踪,逐一展现出剡溪山水的长幅画卷。他用审美的眼光,恬淡的心情和冷隽的笔调,对每一处胜景进行工笔细描,赋予它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之美,令人读后心驰神往。作者在描山绘水的同时,常常穿插进东晋时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中文人武将留下的遗踪古迹,突出了剡溪山水的历史文化特色。
作者在描山绘水时,十分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文笔简练,形象生动,有时仅用寥寥数语,甚至只用几个字,便勾画出景物的特色,创造出耐人把玩的意境。这种极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把剡溪的山山水水描写得充满灵性,足以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