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就出现了“实物论”学派。
这一派,产生于南北朝动荡时期。一些人看多了货币贬值或者货币量不足的乱象,所以提出了取消货币的主张。
他们认为,货币增值还是贬值,跟货币数量多少无关。那跟什么有关呢?跟市场上商品多少有关。商品多,钱就贬值,商品少,钱就增值。
这其实也含有一部分真理。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商品很少,那时的钱,确实很“值钱”,100元能顶现在的5000元用。
南朝宋武帝时,国用不足(国家经费缺乏),有人就建议,说这是因为钱币减少所致,应该搜罗民间铜器,多造五铢钱。
有一位叫范泰的金融理论家不同意,他说,商品多少,是在贸易中产生的,跟钱币数量没关系。无论商品昨日怎么贵,今日怎么贱,它都是那一个东西,就看生产得多少而已。
到了宋孝武帝,又出了一个周朗,更是主张干脆“罢钱”得了,用谷帛代替。他说,农桑才是国之本,要重这个本,就应该罢钱。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废除货币论”,是激进主义学派。在现代也有过传人,曾经酿成的祸害那就大了,这里不提。
唐朝实行“两税法”,政府收税要收现钱,结果钱币集中于国库,造成流通中的货币不足,于是又有人重提“实物论”,如陆贽、韩愈等人。不过他们倒不是激进主义者,而是看到农民被盘剥得厉害,所以主张干脆就用实物纳税。
除了上述几派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数量论”学派。
数量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币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当货币贬值时,就要少投放货币;当货币升值时,就应该多投放货币。他们认为,货币的投放量多少,是可以调节物价的。
西汉前期有一部经济学名著叫《盐铁论》,记录的是一场经济学大争论。其中贾谊就是“数量论”的代表人物。
东汉章帝时,因为谷价上涨,政府开销吃紧。有一位张林看得明白,说,现在不但是谷贵,百物皆贵,那是因为钱贱。只要“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见《晋书·食货志》)
说得真是干脆利落!
刘秩,就是这一派在唐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但认为控制货币投放量可以稳定物价,还认为货币价值跟人口的多少也有关。
他说,钱为什么不明不白地就增值了?东西为什么忽然就卖不起价钱了?是因为人口日益滋生,而铸钱炉不增加,货币量相对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当然就会“钱重物轻”。
这个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有关的理论,真是独具慧眼。
一批又一批的少年人变为成人,进入就业领域和消费市场,造成货币量不足,百业萧条。这个因素,现在几乎没有人考虑进去。
所以说,刘秩的聪明,那真不是一般的!
这个刘秩,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很罕见的敢为商人说话的理论家。他已经看出,商人的财富就是货币,而且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财富,也应当给予保护。
这一点,他和前人——诸如管子、贾谊、桑弘羊的观点很不同。
自从秦汉以来地主经济成熟后,历史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为农民(包括地主)说话的,他们也不大懂得商业是怎么回事。
他们习惯于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向来是重农轻商的。
只有刘秩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胆地提出,政府也要考虑“利末”,决不能随随便便就“伤贾”。他很明白:社会是一个有机构成,有农也有商,谁也离不开谁,不能说商人天生有罪,赚的钱就是一定是黑的。
“重农”固然不错,否则要逼出陈胜、吴广来;但是也不能“伤贾”,商人受了无理损害,也要逼出造王莽反的人。所以最好的政策,是“本末俱利”。
这真是个堪为宰相师的人!
他说的这些问题,在现代也同样存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限制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有人天生就恐惧这两个流通,很怕商人活跃,很怕经济过热。而事实上,经济过热不等于经济失序。
经济过热,不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吗?这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在经济发展中,得益的仅仅是商人吗?
在经济总体秩序并没紊乱的时候,却老是怕经济过热,这大概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恐商思潮在起作用。
刘秩早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要是我们不在这儿谈钱,大概还不知道唐代有如此思想犀利的人吧?
所以,不用远去学希腊、罗马,向咱们有头脑的古人学习就行了。
宋徽宗的书法在钱币上龙飞凤舞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古往今来的商人有各式各样的,不能一概而论。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否就一定有“仇富”心态呢?
不一定。
首先,在中国,财富一向也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否则不会有“富埒天子”、“富比王侯”这样赞美性的成语存在。
天子、王侯,这是最成功的人了,富到他们那种程度,难道不是成功?
从商业界的孔子——“陶朱公”范蠡开始,一直到沈万三、胡雪岩,名誉都还不错吧?更不要说张謇、卢作孚、范旭东、侯德榜了。
所以,中国老百姓一向还是比较尊重富有者的——只要他的财富来得光明正大。
我在这里要问大家:同是商界人物,为什么过去的大款是民族楷模,而现在有的人却是小丑?
这就是鱼龙之别!
我这里单来说说明初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真名叫沈富,是湖州南浔(今浙江吴兴县)人。据说,“沈万三”不过是个外号,因为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把拥有万贯家财的大财主都叫“万户”,而沈富排行老三,所以草民都叫他“沈万三”。
人民群众确实厉害,连富豪的名字都是他们发明的!
沈万三原也是个穷人。穷人并不仇富,而是想富,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就是要发家致富。
关于沈万三,江南民间有一个传说,说他的致富是因为心善,救了几只青蛙,青蛙王子就给了他一个聚宝盆,放一个铜钱进去,就能变出一盆铜钱来。
沈先生就是这么发财的。
这个“聚宝盆”传说的意义,很耐人寻味。我想,其意义有二:一是群众认为,富人所以能致富,是因为善良、助人为乐;二是群众认为,财富是靠勤俭持家聚集起来的,而不是靠一夜暴富得来的。
这个民间传说,才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形态。
宋徽宗的书法在钱币上龙飞凤舞沈万三连青蛙这样的“贱命”都要怜惜,有的商人连人死了都一毛不拔,古今商人之间的素质差别就是这么大。
据说沈万三为人慷慨仗义,不仅在乡里架桥铺路做善事,还积极资助张士诚、朱元璋起义军,又在明初捐出巨资修南京城墙。
群众对他印象不错,仇富的却是皇帝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特别嫉妒沈万三拥有“聚宝盆”,又听说沈万三是财星下凡,“左脚生金、右脚生银”,那就更不能容忍了。将沈万三定为欺君之罪,发配云南,还要杀掉他的五个儿子,以灭其种。
江南老百姓为沈万三打抱不平,便借“聚宝盆”的传说,为沈万三正名。在很长时间里,“聚宝盆”都是江南人家的“镇宅之宝”,成了普遍民俗。
我这里讲的,大概才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群众不仇富,群众自己也很想富。
老百姓所仇的,只是一个公式罢了,即老子的权势=儿子的财富。
古往今来,群众都是一样的群众,他们所寄希望于皇帝或者游戏规则的,只是一个愿望:
——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只几个人就霸占住了有限的聚宝盆,那他们还有什么资格埋怨老百姓仇富?
好了,旁枝斜蔓的咱们不多说了,还是回过头去看看,我们印象中古代的“聚宝盆”时代——宋朝,在历史上为我们聚了哪些宝。
好心的皇帝制定了一些坏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