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说钱
6184700000061

第61章 官银钱号 (1)

清朝中期以后,有的银铺自行发行银票,作为一种准货币进入流通。这个生意做得也很旺盛,一直到清政府发行了银元,银票才衰落下去。

钱庄:最初钱庄是乾隆时代在上海的绍兴人开的煤炭店,也兼营小额存放款、兑换银钱、鉴定成色等业务,群众都感到方便。后来就开得越来越多,逐渐成了专门的金融行业。

小的钱庄只有一张桌子,这就是明代就有的“钱桌”了,俗称“找换店”。

资本雄厚的钱庄,则专做存放款业务。他们囤积制钱,操纵钱价,签发庄票,异地汇划,与工商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已经具有近代银行的功能了,俗称“汇划庄”。

钱庄是清代才兴盛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上海有170多家,汉口有500多家,北京有300多家。

鸦片战争以后,进出口贸易扩大,钱庄就在融通资金和办理结算上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

首先钱庄能够利用庄票和汇票,为进出口商提供信贷。

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可兑现的票据。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是见票就付,远期是到期才兑付现金。

庄票的信用很不错,所以当时国内的外贸公司——洋行,都愿意接受庄票为结算工具。

在口岸和内地之间的支付,钱庄可以提供汇票,这就省得搬运现金了。那个时候,洋货之所以能顺利销往内地,汇票支付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钱庄还创造了汇划制度,也就是钱庄业内部的票据结算。这已经具有现代票据交换制度的雏形了。

票号:这是金融业的后起之秀,是专办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其地位到后来超过了钱庄。

票号有独资有合资,合资的票号非常类似现在的股份公司。

出资人一般不参加经营,而是聘请内行当经理,只在年终查一次账。每过三四年算一次大账,决算出盈亏,给股东分红。

经理和优秀职员也可以入“身股”,即人力股,参加分红。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极愿卖命,把企业的盛衰看成是“切己之厉害”。

因为票号业务主要是经营异地汇款,所以往往是在一个总号之下,分号遍布全国各地。

票号是鸦片战争之后发展起来的,多为山西商人创办。

读近代的经济史,我觉得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不仅激发了国人的图强意识,同时也打破了以前经济社会的僵局,近代商业的繁荣与格局,受这场战争的影响很大。

二是山西商人敢为天下先,大规模地推动了近代金融业,这个功劳我们应该记住。

票号业务中,有一种叫做“逆汇”,就是商户请求票号先垫付汇款,然后在一定期限内补上,并支付给票号利息。这其实就是商业贷款。

另一种情况是,商户交了汇款后,票号与之协商,将汇款日拖延几天,票号向客户支付利息。这等于是极短期存款。

清政府的财政来源,除了常例的税赋之外,还有捐官收上来的钱——你拿多少银子,我给你什么官。捐官的汇款,也是由票号负责办理。

票号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存贷款。它之所以有能力贷款,是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来源,那就是官府的公款。

官府公款一般是在官库里存起来的,但如果票号跟某单位领导比较要好,就可以把大量公款拉来存上,不计息,这样就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

票号揽来存款之后,立马就贷给钱庄,可以说对钱庄的支持很不小。

票号也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要满足达官贵人的贷款需求,对一般工商户口则根本不理。他们的利息,最高的是三分,贷款期限一般是三个月。利率也会有所浮动,那要看对象和银根松紧而定,一般对官僚放款的利息就比较低。

票号一向走的是“重信用,轻抵押”的路子,这个办法有很大风险。结果到了清末,大量贷款无法收回,都眼睁睁地赔了本。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一带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转的频率和规模也猛然增长,票号的兴起,就是借了这个东风。

另外票号与清政府的联系也很密切,包揽了各省向中央的财政上缴业务(解饷)。这一块的业务量,非常可观。

太平天国闹起来后,南北交通受阻,跨区域生意做不起来,汇兑也就少了,票号业务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所收缩。

等到甲午战争之后,票号又有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只可惜太短暂了。

因为清政府丧权辱国,有大量的赔款要汇出,也有一些对外借款要汇进来,这都由票号来承担。

各级政府的各种公款,包括税款、军饷等,这一时期也都存放在票号,致使票号实际上代理了国库和省库的职能。

票号业务一时之间搞得蓬蓬勃勃,各分号开遍全国,当时称“山西票号遍天下”。他们在海外的分号,甚至开到了大阪、神户、新加坡、莫斯科,真是国家不幸商家幸。

但是在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后,票号的好日子到头了。一大批官办、商办银行忽隆隆地冒了出来,直接跟票号争夺业务。

当时票号的管理方式已明显落伍,业务不断被抢走,连“解饷”业务也被后起的“官银号”给夺去,眼看着业务量减少了四分之三。

有人倡议将票号合并起来,也成立银行,但受到业内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就只能等死。

清政府一倒,票号失去了政治背景,苟延残喘到20世纪20年代,终于被挤出了金融大舞台。

看来,过于依附于“官”的商,终究不是正途。官一倒,商也就废了。

官银钱号:这个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补充说一些。

官银钱号,也叫“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官办金融机构。

它有一个设立、裁撤和再设立的曲折过程。

鸦片战争后,政府在军需、治河、赈灾上费用大增,需要额外弄些钱以补不足,于是内务府就成立了“五天”官银号。

咸丰年间,为了对付太平天国,政府铸大钱、发官票宝钞,需要有自己的机构来推广,于是又设立了“四乾”、“五宇”官银号,以大钱作为准备金,发行“京钱票”。

为了在各省推广大钱,解决地方的财政困难,朝廷还命令各省也要成立官银钱号。

不过这次官办金融的寿命不太长。因为官银钱号发行的银钱票太滥,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营私舞弊的也太多,激起了民愤,后来不得不裁撤。

到了光绪年间,各省财政又感到吃紧,便纷纷申请成立官银钱号。

地方官银钱号也发行纸币,即银两票、银元票、钱票,只在本省流通,鉴于咸丰年间通货膨胀的教训,这次各省银钱票都有一定的准备金,可以维持兑现。

另外,地方的官银钱号也办理存款、代垫公款、经理省库,基本上成了各省政府的小金库。辛亥革命后,地方官银钱号摇身一变,都转为了各省地方银行。

以上所说的,就是清末杂七杂八的金融机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社会在发展,市场有需求,而综合性的大型金融中介——银行,迟迟没有诞生,这才给各色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只要银行一来,他们也就走到了头。

三次金融风潮预示末日将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