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111

第111章 姜夔

【词人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他生逢南宋偏安,时局动荡的时代。一生清贫自守,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后,流寓湘、鄂间。后往来于苏、杭一带,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屡试不第,终身不仕,虽为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

词存87首,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不仅如此,他还精通音律,其自度曲,并缀音谱,为研求宋词乐谱之主要资料。

点绛唇(燕雁无心)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①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燕(yān)雁:燕,指北地;燕雁即北方之雁。

【赏析】

吴松指今江苏吴江县,曾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隐居之地,姜夔对他十分推崇。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冬,姜夔途径吴松,写下这首词。

上阕写的是姜夔俯仰天地的感受。“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开篇写空中大雁,比喻人生之漂泊,词人就如天地间翱翔的大雁一样自由却无依,追随太湖上空的流云四处飘荡。这两句读来苍凉,隐隐透出词人孤寂萧瑟的心境。

大雁已经离去,词人将视线收回近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在此指酝酿之意。时值萧瑟的冬季,山峰本就呈现出寂寥愁苦之态,黄昏时天空偏又酝酿出一场冬雨,令寒意更浓。“数峰清苦”的情态,衬托词人的愁苦,意蕴十足。

下阕中词人俯视古今,由眼前之境感怀历史。“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思。“第四桥”指陆龟蒙居住过的旧地。“天随”即天随子,是陆龟蒙的自号。陆龟蒙身处晚唐末世,科举不第遂隐居江湖;姜夔本人也屡试不第,四处漂泊。两人的相似境遇,让姜夔引之为知音,有惺惺相惜之意。可惜,第四桥边已物是人非,作者顿时心生伤感。“拟共”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一个“住”字更表达出词人对古人的推崇。

作者长叹一声:“今何许。”将词意由怀古转为伤今。他“凭栏怀古”时,看到眼前“残柳参差舞”,柳本已纤弱,却还要舞之不已,可见其执著和坚毅。“残柳”意象,象征着日益衰微的南宋朝廷;词人希望像“残柳”一样的南宋也能“参差舞”,期盼着宋室还能有中兴的可能。

可惜词人空有报国热情,却科举落榜,才华无处施展。这首词里透露出些许不甘寂寞的意味,但在饱尝世事艰辛后,姜夔也只能凭栏怀古,看着纷飞的柳絮吊古伤今,感叹时事。

【大师导读】

“商略”二字诞妙。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点绛唇》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 今何许”二字提唱,“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凭栏”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柳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俞陛云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姜夔因事路过扬州。彼时南宋在金兵铁蹄的践踏下,已是千疮百孔。扬州这座钟灵毓秀之地,也在战火后变得异常萧条。追忆昔日的繁华,再看今朝的荒凉,姜夔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扬州慢》。

上阕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好景象和如今“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对比强烈,反衬出今昔盛衰之变。唐代诗人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姜夔在这基础上化用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三句,交待行踪。“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二字并未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以杜牧的诗意和如今的景象对比,突显出扬州现在的荒芜凄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兵南侵虽已是多年前的旧事,但其对扬州城造成的破坏犹在。“犹厌言兵”是拟人手法,词人赋予“废池乔木”以情感,表达了对金人强烈的痛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渐近,凄清的号角声响起,给本就清冷的时节又添了几分寒意,笼罩着整座空城。通过描写扬州城的萧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寒”字既是对角声和天气的描写,也是词人主观心理的写照;同样,“空”字既描绘出城市的荒凉,也表达了词人在这种环境下哀伤落寞的心境。

下阕首五句是词人的设想:即使风流的杜牧如今重游扬州,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妙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恐怕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也荡然无存。这几句将古人置于当下的情景中,可谓奇思妙想,能以昔日的扬州胜景反衬今夕的荒凉破败,以当年文人的“俊赏”风流反衬当前词客的伤心失意。

当年的“二十四桥仍在”,却只有冷清的月色寂寞相伴。桥边的芍药依然花开正艳,却无人欣赏,也不知是在为谁绽放。结尾几句充满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悲痛。

整首词中饱含浓烈的家国意识。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且四处漂泊,其词作多为个人情怀的抒发,表现爱国情感的作品较为少见。在这首《扬州慢》里,姜夔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表达得波澜起伏,蕴藉深沉,十分感人。

【大师导读】

南渡以后,国事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变亦未易到。“水”、“桥”、“月”点明今昔情景的不同。

——清·先著《词洁》

凡乱后感怀之作,词人所恒有。白石之精到处,凄异之音,沁入纸背,复能以浩气行之,由于天分高而酝酿深也。

——俞陛云

结句言昔之“名都”,今则“空城“,纵”桥边红药“,年年自开,岂复有春游之盛?”知为谁生“,叹花固不知,人亦不知也。

——沈祖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