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110

第110章 刘过

【词人简介】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词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四次应举不中,漂泊江湖,布衣终身。他少怀志节,曾数次上书,“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其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救国之志,风格豪放,然缺乏沉着。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词存77首。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赏析】

刘过虽终生布衣,潦倒江湖,却一生渴望举兵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朝廷,陈述复国方略,却总不被采纳,胸中充满抑郁不平之气。此词是作者登临安远楼时所作,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安远楼又名南楼,位于武昌黄鸽山上。刘过重访南楼时,国家正危机四伏,有识之士皆为国势忧心忡忡。词人垂暮之年,遇此乱局,心中哀痛可想而知。整首词沉哀入骨,令人读之喟叹。

开篇即满目凄凉景象:“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词人登上南楼,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萧瑟的芦叶和一泓寒水。萧瑟残败的不仅是风景,还有词人凄凉的心境。这两句统摄全章,仅着“满”、“寒”二字,就勾画出暗淡的底色。

作者从眼前景物出发,追溯往昔。二十年前南楼刚刚落成时,刘过赴试途中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转眼二十年过去,他依然“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建功立业的梦想并未实现。故地重游,词人不由感慨万千,满心凄凉。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犹”、“能”、“又”三字令词意一波三折,把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形象刻画出来。词人将船停靠在柳树下,船还没有停稳,他突然想到,过不了几天,中秋节就又要到来了。一个“又”字,把岁月渐老、年华蹉跎之感和烈士垂暮的无奈道出。中秋月圆而山河依旧破碎,令人倍感沉痛。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二十年前,词人和朋友们初登南楼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自然一派指点江山的激昂气势。如今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词人既挂念昔日好友,更惦记着南宋王朝沦丧的疆土。这两句语气平淡,看似在询问故人近况,实则蕴含着对山河破碎的深重的悲恸。

“旧江山浑是新愁”,站在高楼上,他极目四望,遥想当年,景色依旧人已沧桑,词人明白复国无望,自己的梦想恐怕此生再难实现,眼看着南宋政权江河日下,词人一颗雄心已死。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中秋节,他本想呼朋引伴,泛舟赏月,却又觉得纵然这样做了,也找不回少年时的感觉了。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历经半世风雨后看透世事,壮志成灰的激愤与绝望。

作为辛派词人中的一员,刘过追求恣意豪放的词风,且因词中融入对个人遭际和家国命运的感叹,自有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明代李攀龙评价这首词时说:“因黄鹤楼再游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 系舟未稳,旧江山都是新愁,读之下泪。”

【大师导读】

雅音。

——清·谭献《谭评词辨》

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

——清·黄苏《蓼园词选》

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

——清·继昌《左庵词话》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赏析】

此词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词人满腔悲愤喷薄而出。刘过生活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实权,有志者欲报国却无用武之地。作为主战派的一员,刘过目睹国势日益衰微,心中抑郁难平,难免作牢骚语。

开篇起势突兀,直抒胸臆。“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词人认为,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提笔著书立说都易如反掌,武功文名得来容易,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对。看似旷达,却并非词人的真实想法,而是因激愤难平才作此论。接下来对世事的是非曲直进行评说。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这几句反讽意味强烈,看似否定古人,其实是对如今世事的无情讽刺。“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这一论述狂放不羁,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老子”二字,刻画出一个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凸显满腹抑郁不平。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词人认为可以饮酒,可以赋诗,但却不能弹铗。因为饮酒可以忘忧,作诗可以明志,弹铗却不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战国时,食客冯谖因不满待遇过低而三次弹铗,孟尝君三次满足了他的要求。刘过自比冯谖,是为了将当今昏庸无能,不辨是非的统治者与昔日礼贤下士,亲贤远佞的孟尝君进行对比。词人并非不关心国事,他曾上书宰相,陈述北伐方略,但最终未被采纳。一个“休”字,包含着无法言明的感慨。

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词人爱国情怀无处释放,不免满腹忧愤。“使当今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这两句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萧条况味极为相似。词人无奈叹息: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何必每日自寻烦恼,催得满头华发呢?

圣人孟子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在词人看来,穷困和显达并无二致,“牙旗金甲”和“蹇驴破帽”也没什么区别。这其实也并非他的真实想法,词人满怀报国之志,希望建功立业,取得显达的地位,自然不会无视穷通的差异,只是他报国无门,只好发发牢骚纾解抑郁。

“世事只如此”五字道出万般无奈,激愤之情升至顶点。接下来词人一扫前文阴霾之气,道破全词主旨:“自有识鸮鸾。”在文恬武嬉的大环境下,刘过依然坚信必定有人能够辨忠奸,明是非,可见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的气魄。

词中大量篇幅皆在抒发不满和无奈,最后一句才点明题旨,前后情绪反差强烈,满腹牢骚和激愤在结尾处烟消云散,似在悬崖边勒住狂奔的烈马,其雄浑豪迈之势读来撼人心魄。

【大师导读】

诗能穷人,尚矣。有生而穷者,有死而穷者……(刘过)家徒壁立,无担石储,此所谓生而穷者;冢芜岩隈,荒草延蔓,此所谓死而穷者。先生何穷之至是哉!然横用黄金,雄吞酒海,生虽穷而气不穷;诗满天下,身霸骚坛,死虽穷而名不穷。乃知先生之穷异乎常人之穷也。

——宋·吕大中《宋诗人刘君墓碑》

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

——宋·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

——清·刘熙载《艺概》

龙洲自是稼轩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宛转。

——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