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19

第19章 晏殊(2)

【赏析】

春已迟暮,愁绪万千,感叹青春不再,岁月变迁,这是诗词的常见主题,晏殊这首《踏莎行》独辟蹊径,写暮春景色里的活泼生趣,莞尔轻愁萦绕心间,神韵卓绝。

词人于暮春来到郊野,感受季节时令的变换。“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前三句写词人在郊野所见:路边的花多已凋谢,广阔的原野染满翠绿,在高台上也只见郁郁葱葱的树色。“小径”、“芳郊”、“高台”的位置转换体现出词人在空间上的移动;“红”、“绿”、“树色”的过渡体现春去夏来植物色彩的渐渐加浓;“稀”、“遍”、“阴阴见”揭示出暮春景色的动态变化。整三句顺次而下,把一幅暮春初夏的风光图缓缓展开。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杨花本来随风而飘、倏忽不定,但词人却说“春风不解禁”,即春风不约束杨花,才令它濛濛乱飞,直扑行人面颊。自然风景在“解禁”二字的衬托下,趣味横生,主观情感的注入使杨花飞逝的情景更盎然多姿。“乱”字非但不显凌乱,反而暗含嬉戏之意,似顽童一样活泼可爱,“扑”字紧承,更将杨花的随意自然刻画得启人遐想。

上阕描摹郊径风光,下阕由外及内,由庭院到室内,最后直指人物内心。“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屋外绿叶葱郁,黄莺藏身其中;屋内珠帘密密,燕子无法进入。“藏”字把“翠叶”拟人化,翠叶似与黄莺逗趣,藏住黄莺身影,更显葱郁;“隔”字呼应,“珠帘”本无意隔绝燕子,但是两句对照,给珠帘也添了趣味,宛如正在游戏。这两句前者写外景,后者转内景,视线转入室内。

“炉香静逐游丝转”承接而来,写室内之景。香炉青烟缓缓升起,与游丝纠缠追逐。“逐”字赋予主观情感,“炉香”追逐嬉闹,“转”字承接,“游丝”回应转绕,俨然一派热闹景象。但若细究,屋内青烟缕缕,声悄语止,又可见静意,诚如词人自言“静逐”。

至此都在细摹风景,最后转景到人,把主人公推入读者视线。“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愁绪萦绕心头,于是词人借酒消愁,酣然入睡,等到酒醒后,屋外仍旧斜阳高照。“愁”是词眼,将上下阕情景交融,一派游戏之景中隐有愁情暗注;“却”字接续,将初夏白昼漫长表现而出,颇有“人间昼永无聊赖”的意味;“深深”形容庭院而来,更感幽深凄楚之感。

最后两句由景生情,将词人的惆怅、愁绪一语道破。春意远去,时序变化,莫名地生了愁意。所谓笑中带怨,闹中浸苦,意境在结句推向高潮,又胜在愁浅怨轻,其景的灵动活泼不受妨碍,反而更富动感活力。

【大师导读】

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俞陛云

清平乐(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赏析】

秋风、梧桐、紫薇、木槿、斜阳、双燕,本是极普通的自然意象,绿酒、小窗、阑干、银屏,也是极寻常的人文意象,但一经词人妙手,以精致的笔调绘出,再以主人公的行为和情态连缀起来,便含蓄地表达了淡淡的忧伤,且具有雍容典雅之态。本词突出体现了晏殊闲雅富贵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追求,用语精致蕴藉,运景意象优美,情致典雅娴静。

上阕以秋风落叶起笔,语含沉醉之态。“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阵阵秋风吹来,梧桐叶子翩翩落下。古人将四季与方位五行相对应,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称秋为金秋,秋风便可称为“金风”。以“细细”形容秋风,可见应是初秋时节,还没有深秋肃杀之象。“细细”流露出主人公对这秋风的喜爱,“叶叶”写梧桐叶片片坠下的景象,悠然恬淡,节奏轻缓。“细细”与“叶叶”两组叠字相连,音律谐调,笔调闲雅。

庭院秋风起,梧叶飞,而画堂中主人公“绿酒初尝”,早已醉卧床边,浓睡不起。“初尝”二字点出主人公浅饮,暗示其“醉”是微醉,而非酩酊大醉。“一枕小窗浓睡”,本是浅饮微醺,词人却“一枕浓睡”,表现出他闲雅洒脱的情怀,颇有文人雅态。不过,微醺与浓睡也蕴含轻愁,可能因略有惆怅,词人才会浅饮而醉,最后亦怅惘,以至“一枕小窗浓睡”。

主人公浓睡起身已是第二天晚暮。透过小轩窗,只见“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紫薇”夏季开花,“木槿”的花期是夏秋之间,此时两种花都开始凋残,遥遥与上阕“金风细细”相应,是对初秋景色的补充。此时主人公酒已醒,“残”字既是花木凋落的写照,也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倦怠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上句,进一步营造出寂寞的意境。词人浓睡,并于翌日薄暮时才起身,闲愁是否已被纾解,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通过紫薇、木槿以及夕阳、阑干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悠闲慵懒。

已是“双燕欲归时节”,词人酒醉浓睡,只觉夜间缕缕“微寒”穿透银屏而来。“双燕”与“银屏”两句,既是对昨夜浓睡情形的进一步补充,也营造出清冷落寞的意境。虽是景语,但在燕鸟双飞、斜晖映照时,也有凄凉意绪渐渐生出。

晏殊用语清丽淡雅,抒情娴静平和,却有华贵之态。他将闲适风雅之情与华贵雍容之态都融入词中,使得本来相互矛盾的两种风格统一一处,显“温润秀洁”,恰恰符合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晏殊词的评价。

【大师导读】

纯写秋来景色,惟结句略含清寂之思,情味于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

——俞陛云

用精细的笔触,写淡淡的愁感,看来全不着力,而用“细细”、“叶叶”、“初”、“易”、“一”、“小”、“残”、“微”等形状字又极见匠心。景象和心情融成一片,意境清新,耐人寻味。

——詹安泰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在梨花飘飞的清明,邻里乡民齐聚起来,踏春赏景。街头巷陌、田间池边,到处洋溢着春日的喜悦。连久居闺中的少女也三两成群地外出游玩,享受难得的春日时光。晏殊词多写闲适的贵族生活,本篇却以民间少女为主人公,写她们在春天的生活片段,侧重表现自然风光的优美和平民生活的情趣。

上阕绘自然风景,词人视线由高到低,将入目之景逐一呈现出来,色彩明亮,语言错落,对仗工整。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中有明确的时间与典型的应时之物,用以点明季节。“新社”即春社,一般在春分左右,古人在这一天祭拜土地神,祈祷丰收。燕子在春社左右归来,也叫社燕。初春梨花盛开,至清明左右就开始凋谢。由此可知词人写的是清明前后的风景。新社在初春,清明将至暮春,短短两句,既表现出时光流逝,也以燕来和花落两境,展现了动态变化的过程。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清澈的池水中漂浮着点点青苔,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不时地从树叶间传出。这两句中有“上”、“底”方位对仗,有“碧”、“黄”颜色对仗,有“三四”、“一两”数字对仗,极能显示出词人的炼字功力。

“日长飞絮轻”,白天的时间逐渐拉长,柳絮杨花在阳光下随风飘扬。“日长”指白昼时间增长,符合清明后昼夜长短的特点。“飞”、“轻”二字修饰“絮”,点染出这一时节飘逸、柔和的特征。

下阕写人物活动,刻画出少女们兴高采烈采桑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田园气息。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年轻的姑娘们相约出门,手挽篮筐到田野里采摘桑叶,在小路上与东邻女子不期而遇,便笑着打招呼。“巧笑”二字写出女子娇羞与活泼并存的神情,她们高兴地与对方寒暄,又不时掩口轻笑。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这两句出自其中一名少女之口。她高兴地道:“难怪昨晚做了个好梦,原来预示着今天斗草时会赢了你们啊!”少女之所以做此解释,可能是因为她时常露出笑容,因此遭到了其他女伴的调笑,问她是否梦到了心上人,于是匆忙解释是因斗草而乐,可见少女天真烂漫又矜持的姿态。“笑从双脸生”是神情特写,“生”字将少女喜不自胜又急欲掩饰的神情拿捏得非常到位。词人将少女自然、真实的面庞定格于一“笑”,同时把喜悦氛围推到巅峰,实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