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32

第32章 王安石

【词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自幼博览群书,善写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1069),主持变法。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存世。词存29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赏析】

《桂枝香》作于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期间,以壮丽的山河景色为背景,通过追忆六朝统治者荒淫无度、国家兴衰交替的历史,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担忧与不满。以古喻今的手法,显示了王安石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忧患意识。

上阕描绘登临高处所见景物。词人登上高岗,放眼远望昔日的六朝古都——金陵。深秋天气转凉,万物凋敝,周围景色也冷清肃杀。绵延千里的长江如一条长丝带,碧绿的山峰高低起伏。夕阳西下时,船只平稳地行驶在江面,岸边商铺的酒旗随风飘扬。绘着多彩图案的小舟,翩翩起舞的白鹭,皆是这一幅美丽江景图的点缀,令人悠然神往。

数十字皆精准凝练,以有限的语言写出了无限的美景。作者在深秋这容易触动愁肠的季节,登临远眺金陵这座易触发兴衰感叹的城市,一个“肃”字足见他当时心境。接下来几句描绘了金陵城中蜿蜒的江水、连绵的群山、林立的商铺、游弋的船只,风景皆美丽动人,让人如入画中,但词人偏偏又说“画图难足”,可见金陵景色之绝妙。

随后,作者从眼前景色联想到曾繁华至极的前朝。曾有多少人竞相追逐荣华富贵,最终却逃不过灰飞烟灭的下场。如今,六朝往事如流水般匆匆而去,只有草木皆如往昔。还有秦淮河畔的歌女,不时吟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

下阕前三句以“念往昔”开头,作者在面对前朝遗迹时,与古今对话,由此及彼,表达了无限感伤。至后两句,作者提到前朝旧事已经远去,当下世人却不知借鉴,仍沉浸于贪图享乐的风气。结尾三句话看似平淡,语气也不见波澜,实则是借古讽今,具有深刻寓意,体现出王安石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在北宋词坛,词作为“诗余”,意在抒发离愁别绪或小儿女情怀,题材的局限性很大。但王安石把“怀古”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带入词中,使得词坛一扫之前凄靡单薄的婉约词风,全词笔力遒劲、气魄逼人,堪称登临作品中的领军之作。

【大师导读】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宋·杨湜《古今词话》

王荆公金陵《桂枝香》词,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宋·张炎《词源》

李易安谓:“介甫文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却颉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也。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评语

力大词正,笔力雄健,在词人放眼千古、低徊往复的悲叹中,使人仿佛看到苏辛一派词人的影子。

——王水照

通观全词,上片雄健,下片冷峭,在意趣和适度上表现出高人之处。

——吴熊和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赏析】

王安石隐居金陵时,在寓所作《菩萨蛮》,展现了平实质朴的生活情景,从中可看出其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境。他首创“集诗句为词”的手法,对前人留下的丰富诗句资源加以改造利用,并非简单抄袭,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思,改变了原诗句的结构,使之成为新句,服务于自己要表达的意境。

《菩萨蛮》中基本都是化用前人佳句,如上阕首句出自刘禹锡《送曹壕归越中旧隐诗》,第三句出自殷益《看牡丹》;下阕第一句出自韩愈《南溪始泛》,第二句出自方棫失题诗。词中句子虽来自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但经过王安石的重新梳理,词意严谨清晰,结构浑然天成,可见词人造诣之高。

词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水塘边有几间茅草屋,四周没有人来人往的喧闹,只有悠然的自然之音,词人身上的锦衣华服已换作百姓的单衣短帽。春风拂过,万紫千红竞相盛开,风光正如去年此时。词人饮醉,再醒来时天色已晚,弯弯的月牙正爬上枝头,黄鹂悦耳的鸣叫从树丛中一声声传来,更衬托出夜之宁静。

隐居金陵时,词人生活清贫,上阕中“茅屋”、“窄衫短帽”也可点明他当时的生活情况。远离了以前雕梁画栋、锦衣华服的官场生活,词人欣然接受了地位与身份的转变,并享受着闲看屋外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闲适生活。

王安石曾胸怀远大抱负,在仕途上锐意进取,但壮志未酬却只能面对时光飞逝、老之将至的状态。最后以设问结束全词,“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点明他此时最关心的是诸如黄鹂鸣叫之类的自然风物。把一切归于闲情,既是词人在自然中怡然自得、超脱于物外的写照,同时也表现了不肯与世俗同流的傲骨。

【大师导读】

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夏承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