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36

第36章 王观

【词人简介】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秦观之父对其颇为欣赏,赞扬他“高才力学”,因此为儿子也取名为“观”。曾因词作《清平乐》有“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等句,触怒太后,遭解职。后自号逐客,人称王逐客。词集有《冠柳集》。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由词前小序“送鲍浩然之浙东”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开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奇思妙想,不落俗套,景与情交融得毫无痕迹。这两句是作者想象之语,“水”与“山”是指友人归家路上所见。词人想象友人归途中遇景生情,面对触目所见之景,想起远方人的“眼波”和“眉峰”。古人有“眉如远山”、“目如秋水”之喻,作者反其道而行,将水比喻成友人心爱之人横斜荡漾的“眼波”,将山喻作女子蹙起的眉峰。两个比喻皆从友人的视角着手,将一份相思之情摹写得含蓄自然,妙趣横生。

接下来以问句“欲问行人去那边”引出“眉眼盈盈处”。此处“眉眼”是对前句的呼应,“眉眼盈盈”之处,既可指拥有这样美丽“眉眼”的人,说明友人此行是将要到一位美丽女子的身边;又可根据上文以眉喻山,以眼喻水的比喻,将此四字理解为秀丽山水的所在地方,也就是友人要去的江南。

下阕“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中两个“归”字,体现出人与春同归的喜悦。在诸多写“春情”、“春思”、“春恨”的诗词里,暮春、晚春常被当作怀人的引子,然而在王观笔下,春天的归去与人的归去被重叠起来,使人的期盼心情与景物结合,春末的萧索气息被冲淡,“春归”被赋予了积极而美好的内涵。

最后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可视作词人对友人的祝福。作者想象友人抵达江南时,还能抓住春的尾巴,因此希望他趁着未完全消去的春色,尽情享受大好的风景。联系前句的“春归——人归”,可知“和春住”不仅指希望友人享受春意,还指与家人团圆。在词意上,春与人仍融合为一。

作者用语明白如话,却将送别之意和团圆的祝福写得如此含蓄雅致,深具韵味,足见其才情。这首词不拘一格,别开生面,词境也浑然天成,是王观词中的佳作。

【大师导读】

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南宋·王灼《碧鸡漫志》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刘逸生

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①,惯得腰肢真个瘦。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注释】

①撋(ruán)就:迁就。

【赏析】

唐代杜甫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诗句,刘禹锡也写过“弱柳从风疑举袂”,皆以柳比喻女性,这在古典诗词中并不新鲜。王观的《木兰花令》虽同样借柳喻人,却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这个稍显俗套的意象写得新意迭出。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铜驼陌”是洛阳城南的一条街道,街道两旁遍布柳树。“铜驼陌”开篇交代地点,同时强调节气是“新正”,使人联想到初春时节,洛阳城内万柳吐芽、柳枝随风摇摆的景象。“风流”二字既点出柳柔弱和顺、垂长袅娜的特质,又极巧妙地将柳的“风流”与人的“风流”联系起来。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自然过渡到柳的象征意义上。汉代长安城外灞桥设有驿站,离别之人常常在此话别,桥边广植杨柳,人们常折柳赠别,到后来逐渐成为习俗。在表达离愁别绪时,与“留”谐音的柳似乎比酒更能传达情意;比起“勾牵春事”的梅,柳虽不够艳丽,却更悱恻动人。

唐宋时,文人多用飘飞不定的柳絮喻指风尘女子,此词亦取其意。这位“风流”女子多情而妩媚,然而如柳絮一样漂泊无根的命运,注定她只能与人短暂相聚,转瞬便会离别。送别“离人”时,女子就像灞桥挽留行人的柳条一样,希望能留住他的心。上阕字字写柳,同样字字写人。

下阕“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以俏皮语气和拟人手法写“东君”对柳的偏爱。描写柳在春的造化下出落得苗条秀丽,这是一层意思;以柳之清丽细瘦喻女子的细腰,这又是一层含义,但后者隐而不露,使这种其实本无新意的比喻变得别具韵味。“惯得”、“真个瘦”是以口语入词,表达更生动,情致也更丰富。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这两句写女子因思念离人而愁眉不展。看似写人,其实暗含柳在其中。唐宋词中常有“柳如眉”的比喻,词人在此完全隐去本体,只留喻体,让读者自行联想,词意上便又生了曲折含蓄的意味。

全词所用比喻都属平常,甚至稍显老旧,但词人用了全新的角度、语言、手法,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词人所写之人虽是风尘女子,笔下却不露轻亵意味,反而有欣赏之情,大有柳永词的格调。

【大师导读】

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述,有意借物喻人,勾画出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女性形象。显然作者是有寓意的,而且可能有较为具体的寓意对象。唐宋时文人们常将柳与风尘中女子相联系,将她们说是“冶叶倡条”,以为她们有如柳叶柳条那样浮媚轻狂,可以由人们任意折取。这首词所喻的女子,她所处的环境为四会之道的街陌,她具有风流多情的心性,袅娜俊俏的身姿,她常常送别和相思。

——谢桃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