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仲殊,北宋僧人,俗名张挥,字师利,籍贯安州(今湖北安陆),生卒年不详。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徽宗年间自缢而亡。词七卷,名《宝月集》,不传。其词有“篇篇奇丽,字字清婉”之誉。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赏析】
仲殊是北宋著名僧人,能文善诗,后人赞其词作“篇篇奇丽,字字清婉”。他早年生活放纵,后弃家为僧。这首《南柯子》写出家后云游途中见闻,表现了游离于世俗和佛门的矛盾心态:虽已遁入空门,但却未能对尘俗忘情。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景语,其后“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是情语。青山远在十里之外,词人正行走在沙路上。从“潮平”二字可知,这条路临着江水,因此有些潮湿。有山有水,视野开阔,词人却孤身前行,此景有空寥荒寂之感。
在空旷的环境中,鸟的啼鸣更促使行人意识到自己的孤单。仲殊弃家而遁入空门,有家难回,天下之大却无一处是归宿,对像浮萍一样的漂泊命运,他感慨顿生。“天涯”二字流露出沉重的孤寂感。可见在云游中,他并未领悟到佛门提倡的淡定与圆融境界,而是满腹寂寞与凄凉。
一抒心怀之后,下阕转入写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此时正是夏季,清晨草叶上的点点露水送走了天边的残月,清风徐徐吹散东方的朝霞。在这舒畅的风景里,词人踽踽独行,无人作陪,只能“绿杨堤畔问荷花”,即站在植满杨柳的堤岸上,与池中荷花对话。
问花一事,足见词人天真率直的性情。然而堤边满是垂杨,他却偏偏钟情于水中荷花。联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洁品性,可见其用意。词人虽不能忘情于俗世,而去容易陷入伤感惆怅的情绪里,但毕竟心中仍有超脱物外的追求,因此将圣洁的荷花引为知音,并问它:“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既延续了“问荷花”的情趣,又以“沽酒”、“人家”等词,将词境拉入寻常而活泼的生活场景中。
上下两阕都以景语开始,情语收结,其间又能做到情景交融,既充分表现词人的才情,又能展现其性格,包括精神上脱俗与恋世的双面。
【大师导读】
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僧仲殊各尽其才,自成一家……叔原如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可学,仲殊次之,殊之赡,晏反逮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宋人小词,僧徒惟二人最佳,觉范之作类山谷,仲殊之作似花间。祖可、如晦俱不及也。
——明·杨慎《词品》
诉衷情(清波门外拥轻衣)
宝月山作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赏析】
这首写景小词乃即兴而作,空灵而有风致,不见痕迹,颇有唐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意境。
题为“宝月山作”,可见这是仲殊在杭州宝月寺期间所作。开篇“清波门”句,指明地点。清波门南倚吴山,为游赏胜地,又因位于西湖东南,故以“清波”命名。词人写“清波门外拥轻衣”,虽是实写城门之名,“清波”二字却显出清风徐徐,湖中涟漪阵阵的美好景致。“拥轻衣”写风将衣角吹得鼓胀起来,人仿佛在衣服和清风的簇拥下往前走,透露出春日暖融的讯息。
“杨花相送飞”,描写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词人用“相送”二字,衬出飞絮的缱绻多情。前两句无一字写“风”,微风吹送、和暖熏人的气息却无处不在,词笔着实巧妙。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写词人在西湖边所见之景。“春晚”点明正是暮春。“水树”写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致。西湖之畔,水雾氤氲,连树木都更显妖娆多姿,树枝间还有群莺乱啼,添了几分盎然情趣。草长莺飞之景,悦人耳目;春光之盛,也足以怡人心怀。
上阕词人单独挑出“春风”、“莺声”表现西湖晚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繁乱却蓬勃的景象。下阕则以“闲”字起头,表现山寺的幽静,写“院宇”深深,“帘帏”静垂的情景。“晚初归”说明这是词人从热闹的山下乍入深幽山间时所见。
“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尤具妙境。因是“晚初归”,所以此时寺庙敲的是晚钟。以前句“闲院宇,小帘帏”之清寂相称,越发显出钟声的清澈辽远。词人归寺,听闻晚钟悠扬,又见香雾缭绕,淡烟留痕,此情此景,虽是信手拈来,却自成妙境。“月到门时”四字,写月亮初上,凸显山寺之高。词人身在高处,又与月亮比肩而行,必然心净如洗。
结尾处,月光的清辉与晚钟、香雾交融为一体,有声,有味,有色,且毫无雕琢痕迹,“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严羽语)。
【大师导读】
(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
——宋·苏轼《东坡志林》
其长短间有奇作,非世俗诗僧比也。
——宋·范成大《吴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