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93

第93章 岳飞

【词人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川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北宋末年应募入伍,任秉义郎。建炎四年(1130),率军收复建康,升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此后对抗金军,屡立战功。挥师北伐的征途中,连克蔡州、郑州、洛阳,取得郾城大捷,宋高宗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命退兵。后来又遭秦桧陷害,被罢兵权,不久被害于大理寺狱,年仅三十九。《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皆失。明人徐阶编修《岳武穆遗文》一卷。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首词是岳飞所有词作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笔力雄厚,情感激荡,其中流露出的抗敌御侮的决心和浓厚深沉的爱国情感,千百年来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开篇三句,人物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镜头感。潇潇秋雨初霁,主人公独上高楼,“怒发冲冠”。不明言词人究竟怒从何来,用意隐晦,但情绪分明。“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人在高楼上俯仰之间,已将乾坤六合尽收眼底,并因此心旌摇动,情思动荡。他禁不住仰天长啸,抒发英雄壮怀,气势磅礴凛然。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仗工整,写出岳飞半生戎马的感慨:奔波三十年间,逐名追利,谋建功勋,不过如飞扬的尘土不堪一提;行路八千里,驰骋疆场,驱驰胡虏,幸有云月与人为伴。词人征战半生,功名卓著,其功业绝非“尘与土”可以形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下文将要叙述的内容做铺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几句历来为人称颂,词人似是在勉励他人,又像在勉励自己:人生短促,如苍云白驹,三十年时光已去,唯有珍惜余下岁月,才能使自己不在白发暮年空悲切。

从“靖康耻”到“何时灭”几句,承上文而来,点明词人心中郁结所在:靖康之耻未雪,被掳走的徽钦二帝也没有迎回,臣子心里仍然抱恨无穷。由此,词人才会在上阕故作勉励语。这两句音节短促,读来铿锵有力,可以想见他作此语时激愤难平、目眦欲裂的神态。

作者豪情迸发,誓言终有一日要踏平贺兰山脉,直捣黄龙,啮胡人的肉,饮匈奴的血。“饥餐”、“渴饮”两句气势充沛,酣畅流利,表现了将军对胡虏逆贼的刻骨仇恨,而将军亲驾战车、左右厮杀的身影也高大伟岸,摄人心魄。

最后两句写词人目及北方,眼见山河易主,残破凋零,于是发下豪愿,定要收复河山,然后与中原父老一齐朝拜天子。读来令人心神鼓舞,其中蕴含的胸襟胆识令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然而,岳飞发未及白,金兵已自陷于困境,宋军本有机会一举灭掉敌军。但由于小人奸计,朝廷不战而降,岳飞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于风波亭。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千载以降,犹有余悲。

【大师导读】

武穆贺讲和赦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故作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也。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

——宋·陈郁《藏一话谀》

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满腔忠愤,一气呵成;仅仅读了岳飞这么一首词,觉得《花间集》、《乐章集》的词都是病态的了;觉得苏东坡的词,也不算豪放了。他那种爱国的精诚,在九十七个字里充分表曝出来,读了令人奋兴,却又不是格言或道德论,在壮烈的情感里面,来现出他全部的人格。

——胡云翼

岳飞的《满江红》一直是家弦户诵的名篇,在外患频仍的历史时代里,曾经起着难以估量的鼓舞斗志的作用。它反映了遭受敌人欺凌时的顽强战斗精神,它代表着保卫国土完整的爱国信念。

——程千帆

满江红(遥望中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赏析】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奉命带兵收复襄阳六州。他北望中原,眼见山河凋敝,金人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有感而作此词,表明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决心。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句式散文化,扩大了词的容量,使其由专注于抒情转向叙事与议论。

上阕通过中原景象的今昔对比,将金人的罪恶暴露无遗。原本花遮柳护、珠翠萦绕的汴都,在金兵的蹂躏下变得遍地荒芜,铁骑横行城中,百姓人人自危。“万岁山”即艮岳,是徽宗征集民夫积土建成的一座假山,绵延数十里,内建有众多构思精巧的楼台池苑,“蓬壶”即其中之一。同时,宋徽宗还命人搜集了大量奇花异石置于其中,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笙歌”、“凤楼龙阁”,词人堆砌了大量华词美藻,极力渲染汴京遭劫前的歌舞升平和繁华绮丽,也由此衬托出金人统治下城市的荒凉冷落。

从“兵安在”到“千村寥落”,写词人眼见中原沦落于异族之手,不禁问道:大宋的军队和子民现在都去了哪里?答案令人伤悲,战士们早在连年不止的战争中死于兵锋下,百姓无辜受难,死后被随便填埋在沟壑里。词人看着江北遭金人铁蹄践踏,山河依旧但民不聊生,千村万户一片寥落。

鉴于此,词人发出“请缨提锐旅”的呼吁,表示自己愿主动请缨,带领精兵渡过黄河,一举肃清逆贼。“何日”将渴望早日恢复河山、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一鞭直渡”化用《晋书·苻坚载记》中“投鞭断流”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敌人的轻蔑和战争必胜的信心。

最后,他乐观地描绘了一幅胜利后的画面:等到得胜归来日,将军一定会重游汉阳,再登黄鹤楼,到那时,轻松愉悦的感受恐怕只有骑鹤飞升的神仙才能体会。

就结构而言,这首词以时间演进为线索,从“想当年”、“到而今”到“何日”再到“待归来”,层层递进,严谨有序。就语言风格及思想内容来说,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语言简约明快,感情激荡豪放,词人的爱国情意令人血脉贲张。

【大师导读】

最后三句,作者以乐观主义态度设想了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不安宁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胜利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不同,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比拟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切眼前事,关锁题面。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