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85

第85章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2)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确实很巧合的现象。同卵双胞胎同时生病的情况十分常见。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双胞胎(特别是同卵双胞胎)的生理周期(包括智力周期、体力周期、情绪周期)较为一致。在遇到气候变化或其他的环境因素改变时,他们的身体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历史上甚至有双胞胎在睡梦中因心脏病同时发作而死亡的记录。因为有一些疾病,如某类心脏病引发猝死完全取决于一种遗传基因。

双胞胎之间,在相互之间虽能熟知对方的一些思维的表达方式,但并没有心灵感应。如果分隔生活的时间很长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就会对个人意识产生一些改变,所谓感应就逐渐消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双胞胎自出生之日起,因为所受到的同一生活习惯的培养与教育,又是在同一环境的成长中形成各自的意识和情感,但其经历基本相同,故此爱好与习性相互之间就非常接近,并且也互相了解熟悉,所以在很多场合两人能够相互理解和正确的猜测对方的言行、思维方式、情感心态和个性特点等。故此,双胞胎之间出现很多相互理解和一致的情形,也即“心灵感应”的现象。尽管这样,超自然能力者还是可以找到许多世界各地的各种双胞胎之间的灵异现象来证明事实并非共同生活这么简单,很多双胞胎都有这样的经历:二人虽然身处异地,可是他们的情绪状况却常常很相似。

当然,生命的很多奥秘人类还不能够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我们还无法理解。正如人类基因之父克里克所说,科学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并不轻易否定。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心灵感应”的存在。

真的有灵魂出窍吗

出体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灵魂出窍”一直以来就是准心理学上一种最怪异的现象之一。为了研究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请集中注意力,盯着一张全白纸的黑点看一小会儿。只要你保持眼睛和头部相对静止,大约30秒钟之后,图像中围绕着黑点的灰色区域就会逐渐淡去。如果移动一下头或者眼睛,灰色又会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现象被称做感官习惯。如果你给某个人持续施以某种声音、图像,或者气味的感官刺激,对方就会慢慢地适应这些刺激,最终在感知上完全忽视它们。例如,当你走进一个充满现磨咖啡味道的房间,你会很快感受到那股芬芳的气息,可是当你在房间里待上几分钟之后,现磨咖啡的香味似乎就变淡消失了。若想重新唤醒自己对咖啡香味的感知,很简单,那就走出房间,过一会儿再进来。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眼睛盯着黑点静止不动,那么周围的灰色区域很快就会变成盲区。同样的,当人们买了新房子或者新汽车,兴奋一阵后,会迅速习惯,不久就会忽视其存在,然后感觉自己需要买一个更大的房子或者更好的汽车。

心理学家认为,感官习惯是出体现象的核心因素之一。人们发生出体现象的情形往往和大脑持续接收一些少量不变的信息有关,比如,闭着眼睛或在黑暗的屋子中,视觉信息缺失。当他们发生出体现象的时候,通常也没有任何触觉信息,因为大都躺在床上、浴缸里,身体非常放松。

在这些情形下,大脑很快对少量持续不变的信息变得“盲目”,于是会与渐渐消失的自我意识抗争,从而形成身处异地的连续画面。

和大自然一样,大脑一刻也不愿闲着,它会制造出“在哪里”、“在做什么”的幻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人们闭上眼睛待在黑暗的屋子里,躺在床上,抑或泡个舒服的澡,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系列图像。

心理学家还推测说,正是因为有些类型的人会很自然地想象自己飘出体外,并幻想世界的模样,然后沉浸其中,所以才会把幻象和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因此在他们身上,也极容易发生出体现象。

数十年来,有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不断尝试,试图证明灵魂可以离开肉体。他们给刚刚去世的亲人拍照,给垂死的人称重,让那些有过出体体验的人来做远距离感知图片的实验。遗憾的是,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因为人是大脑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大脑存在。其后的研究转向试图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些奇怪的感知现象。

这些研究工作表明,大脑需要不断地依靠外来的感官信息来构建“你的灵魂存在于你的身体之中”这样一个感知。利用橡胶手,或者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在瞬间让你感觉自己是桌子的一部分,或者让自己站在自己的面前。

如果阻截了本应传递给大脑的感官信息,大脑就会感到迷茫,“你究竟在哪儿?”当用想象中的飞行来填补这些空白时,你的大脑就会说服它自己,“你已经脱离了身体,处于飞行当中”。你的大脑也会自觉地帮你执行寻找“我在哪里”的任务。没有大脑的这种自发自觉性,你会感觉自己一会儿在地板上,一会儿又在椅子里。有了它,你就会拥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感觉,你存在于你的身体里。

因此,我们可以说,出体体验并不是超自然的经历,也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实际上,出体体验只是揭示了大脑和身体日常运作背后的奇妙玄机。

第二十八节 飞跃疯人院:正常人为什么会成为精神病人

为什么有人连半个馒头都吃不完

适当节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提倡适当节食,保持匀称的体形。但是当节食成为一种过度的行为,当我们牺牲健康追求纤瘦体形,那么,这便是另一种不可取的极端和病态。

李小晶是舞蹈学校的一名学生。舞蹈学校的老师不让学生多吃,对饮食有很多限制。尽管如此,许多孩子都会在被子里偷吃,但李小晶却非常听话,即使是饿,自己也坚持不多吃。长期下来,李小晶的胃口非常小,同时也经常胃疼,而这使得李小晶原本很少的饭量变得更少。再后来,李小晶干脆吃什么都想呕吐。常常一天下来什么东西也不用吃,早晨连1/3个馒头都吃不下,咀嚼了一半又吐出来。

由于进食更加困难,李小晶的体重从原来的70余斤,下降到不足40斤(身高156厘米),最低时,体重只有35斤。在这种情况下,她常常晕倒,连学校都不能去了。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李小晶为什么连1/3的馒头都吃不完呢?事实上,李小晶已经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异常的进食行为,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一旦患上厌食症,患者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的隐患,严重危害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

一方面,厌食症会带来一系列生理隐患,包括皮肤干燥,头发或指甲易断裂,对低温敏感且无法忍受,肢体和面颊上长出类似胎毛的绒毛,以及心血管问题,比如长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经常性的呕吐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心脏和肾出现问题。如果长此下去,痴心不改,最后会导致全身功能衰减,甚至造成死亡。

另一方面,厌食症患者经常会伴随着各种情绪障碍,强迫症的症状并不少见。在厌食症患者中,她们经常为体重的“增加”而伤脑筋,并因此感到不愉快,所以给自己定下很多规矩,甚至是仪式性的动作,以此帮助自己缓解这些不愉快的想法和情绪。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厌食症呢?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很复杂,它是由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这里,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这一类型的孩子一般对自我的要求比较严格,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做得很好,小晶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而且能吃苦的孩子,她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在长期过于严格的自我约束中,慢慢养成少吃东西甚至不吃东西的厌食心理。

其次,现如今厌食症患者的急剧增加,与人们对于“纤瘦”的过度追求的心理是分不开的。专家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极端严重的向往苗条的社会之中,我们已经误入了疯狂的“纤瘦时代”。在英国,每年约有20万人由于节食罹患了最时髦的新病——神经性厌食症,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的10倍。而在全世界,神经性“瘦美厌食症”的患者人数更在不断地增长,每8个患神经性厌食症的人中,女性就占了7个。过度节食正在成为世界5种新病症之一,它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

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以上两种心理,才能减少厌食症的发生。对于在体形上过于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要重新审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以科学和客观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体型,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而对于一味追求“纤瘦”时髦的人来说,应该改变自己的审美观点,看到健康才是真正的美丽。对此,媒体和社会也要发挥舆论作用,把大众的审美观引导到一个健康的轨道上,让大家看到丰满也是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美得更有活力。

为什么老觉得自己证件没考完

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高度紧张,压力常使人喘不过气,这些生活状态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心理疾病,而强迫症便是其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如今,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都市人群生活质量的四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

牛先生是一个银行职员,本科毕业找工作时,因为没有计算机等级证、六级英语证书,他被多家单位拒收。从此,他就陷入了“考本”、“考证”的漩涡。每次考取一个新证书他都会产生极度的失落感,只有寻找到新的考试对象才能提起精神。家里有一摞证书只在领取时看过,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牛先生的这种现象是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症障碍。患者体验到冲动来自于自我,他们能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又无法摆脱。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目前,强迫症发病率约占人口的0.05%,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其实高压力下的生活,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强迫症。那么强迫症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呢?看看下面这些现象,我们会对强迫症有一个形象的理解。

1.常常没有必要地检查门窗、煤气、钱物、文件、信件等;

2.不得不反复好几次做某些事情直到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为止;

3.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

4. 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必需;

5.有时不得不毫无理由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句子或数字好几次;

6.觉得自己穿衣、脱衣、清洗、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

7.一些不愉快的想法常违背意愿进入头脑,使我不能摆脱;

8.常常设想自己粗心大意或是细小的差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9.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

10.时常无原因地计数;

11.有时我有毫无原因地想要破坏某些物品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12.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我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顿;

13.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的事,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很难不去想它;

14.在某些场合,很害怕失去控制,做出尴尬的事;

15.经常迟到,因为没有必要地花了很多时间重复做某些事情;

16.当我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锐物品时,会感到心烦意乱;

17.为要完全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扰。

当上面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说明可能有强迫症状倾向,最好找心理医生咨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强迫症呢?

一般认为精神因素为强迫症的主要发病原因。现代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具有偏执型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其中自幼胆小怕事、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感到焦虑恐惧,为缓解焦虑恐惧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此外,完美主义人格者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过度强迫自己和周围的人去达到这个目标,但总会在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中挣扎。

当然,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比如只是某天精神恍惚、反复检查门锁,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而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需要及早治疗了。

对于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来说,也不要太担忧和消沉。强迫症带给我们生活很多不便,但是,只要患者能勇敢理智地面对它,也能战胜它,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下面这些方法可供借鉴:

首先,任何事情顺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评价。特别是完美主义人格者,要学会肯定自己,少与他人攀比,要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其次,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

再次,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比如上文例子中的牛先生,可以向别人倾诉一下自己的挫败经历,这能有效缓解强迫症状。

最后,对于少数强迫症(病态程度)可以用心理治疗也可以用药物治疗,但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