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86

第86章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3)

为什么总觉得有人要杀害他

为什么有些人会老觉得周围的人在跟踪监视他,甚至每天担心被打击被陷害;看到电视里的剧情,就老往自己身上套;看到马路上别人在谈话,就觉得是在议论他自己,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妄想症的某种表现。妄想症是一种精神病学诊断,指“抱有一个或多个非怪诞性的妄想,同时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状”。

某大学刑侦系学生齐某,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古怪神秘,即使是熟悉的人也觉得很陌生。他还常常感到心烦意乱,人多的时候觉得烦躁,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孤寂。他常常怀疑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担心自己会发疯。

在和心理医师交谈中,齐某告诉医师,高中二年级时,他读了美国医学惊险小说家罗宾科克的《昏迷》和《发烧》,之后便怀疑自己脑子里也长了肿瘤,好长一段时间终日忐忑不安,总怕自己得了绝症。有一次他的妈妈不在家,哥哥临时做了一顿饭,吃饭时,齐某突然产生疑心:这饭里会不会放了毒药?那以后,他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思饮食、夜不安枕,总是抑郁不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读高三时,有一次回家收高粱,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而可怕的念头,觉得镰刀割的不是高粱,而是一颗颗人头。他就改用手捋,可是总觉得是在把一个个小孩的头掐了下来,当时吓得浑身冷汗。以后每次想起这件事,仍感心惊胆颤。

现在,整天被一些谋杀、陷害的念头困扰,看见挂着的衣服,就仿佛看见有人上吊了,看见水果刀,脖子就一阵发凉……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和迎接末来的生活。

例子中齐某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如有明显的疑病倾向,对刀状物的极端恐怖,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幻觉、妄想、强迫症状等。在充分了解齐某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过程后,心理医生采用卡格尔16种人格因素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分析,最终诊断为妄想性障碍。

其妄想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疑病和怀疑他人会伤害自己,例如,怀疑自己长脑瘤、怀疑哥哥做饭放毒药等。这些妄想主要表现为一看到某种刀状物就反复联想到可怕的情景,如用镰刀割高粱和见到菜刀切西瓜就联想到杀人。

那么,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呢,其中存在怎样的心理机制?通常,有妄想症的人,当外在情境改变时,他会一再反刍其可能的含义及动机,而由于其不信赖与怀疑的心性,他觉得这是对自己不利的讯号,在焦虑不安中,他会将环境中各种细微的、不相干的信息“系统化”,或者以一个“妄想系统”来涵摄这些信息,而贯穿这个系统的就是自己受迫害的思维。周遭的相关人士被他的这种思维“组织”成一个“秘密的阴谋团体”,但因为这是他思维的虚构,所以通常被称为“伪阴谋团体”(pseudocommunity of plotters)。“阴谋团体”的组织会越来越庞大,因为所有被他怀疑的人最后都被他纳入这个团体中,有时候甚至还包括并不存在而纯属想像的人物。大家联成一体在对付他,他自觉处境越来越险恶,遂更加焦虑不安。

具体到齐某这个例子,齐某之所以会产生妄想症,主要是因为齐某性格多疑,过于敏感,这使得他经常会冒出一些古怪的念头。而对于刑侦的爱好,以及平日对于谋杀之类东西的接触比较多,又很容易让他产生一些嫁接联想。

知道了妄想症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心理机制,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幻想症的困境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完善个性。此类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2、消除心理压力,即证明无病。要对心怀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她)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

3、改变其思维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错误,即很多疑虑都是自己空想出来的,事实并不存在。

精神压力让他瘫痪

生活中,有些人因为生理不健全或某种生理伤害,而留下种种精神问题或心理病症;同样的,也有一些人,因为过度的精神压力,心理上难以承受,而转换成某种生理障碍。

35岁的张先生,是一名身体强壮的建筑工人,某天他驾车从高桥下通过以后,他突然自腰部以下全部麻痹了,没有感觉,也无法走动。对于自己的瘫痪,他似乎并不难过,也没有出现情感上的过分焦虑。

张先生及其家人也感到不解,最后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找到了张先生的发病起因。原来,在不久前,张先生曾嘲弄同事王鹏,说他不会吸烟不会喝酒很无能,还说他应该尝试一下LSD(******二乙基酰胺)。没想到一向单纯的王鹏,真的将张先生的话当真。在尝试了LSD之后,王鹏飘飘然,看到各种奇异的事物,随后失去了理智,跑出房间,从桥上跳下去导致瘫痪。张先生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负罪感。于是,大约在三个星期前,当他驾车前进,通过那座桥底下的道路时,突然停在那里,大喊救命……之后便不能动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症状呢?张先生的瘫痪并非生理原因,而是某种精神障碍导致的生理障碍。张先生深信是自己使朋友瘫痪的。他表现出瘫痪的症状,但并不因为自己从此将无法走路而备受困扰。过去,这些障碍被归类为“焦虑障碍”,因为这些障碍出现的矛盾冲突导致精神分析学家和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症状是为了缓解潜在的焦虑。现在,这种障碍被称为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失常。那么,转换障碍一般会有怎样的心理特征呢?第一,患者通常并不乐意去控制症状,比如例子中的张先生,虽然瘫痪了,但是他自己并不特别想去治疗;第二,患者似乎异常漠视他的瘫痪,张先生并没有对自己的瘫痪感到焦虑;第三,有足够证据表明,症状的出现与心理因素有关:张先生有一位瘫痪的朋友,且朋友瘫痪的部分责任在他,不能很轻易地想起朋友瘫痪的事,造成瘫痪的地点是朋友瘫痪的同一地点;第四,无法控制自己的瘫痪,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的瘫痪消失了。

那么,对于转换障碍,又有哪些方法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呢?

首先,可以采用简单的建议,即仅仅用使人信服的方式告诉他们的病症会消失,转换障碍的患者极易受暗示。因此,一些治疗师以一种很权威的方式告诉患者他们的病症会消失,结果发现患者有了进步。在一个涉及了100名转换障碍的患者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发现,接受建议的患者中有75%的人在4到6年后,或者症状消失了,或者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是采用领悟的方法,让患者认识到引起躯体症状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为转换障碍以及相关疾病选择的治疗方法。一旦患者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了障碍的产生,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最后,可以通过强迫让病人摆脱症状。比如,治疗时可能告诉癔症性失明患者,虽然他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他们在视觉任务中的成绩显著低于或高于几率水平,这可能会使病人逐渐恢复知觉(Brady et al,1961)。但是,这种恢复通常是短暂的,最终会削弱治疗效果,所以要慎用。

总之,转换性障碍的根源在心理,所以,还得从心理上入手,帮助患者找到真正的病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治疗,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患者回到正常的身心状态。

偷胎儿,何种心理作祟

世界上还有人会谋杀快要临产的孕妇,偷盗她的胎儿,这听来当然比其他大多数罪行都邪恶,理由很简单,是针对少数女性罪行之一。为何会产生这种心理,发下如此罪行,值得考究。

1987年,一位20岁的女子达西·皮尔斯,她一直声称自己怀孕了,哄骗男朋友跟他结婚。后来她在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偏僻地带杀死怀孕九个月的辛迪·雷,把她的肚子用车钥匙剖开并取出了婴儿(后来被救活了)。

另一个女人米歇尔·比卡,她三十九岁时怀孕了。为了迎接宝宝的出生她装饰了婴儿房,房间挂满了婴儿装和其他各种新生儿的用品。不幸的是她流产了。后来她向丈夫汤马斯·比卡声称自己又怀孕了,将在2000年9月末给他生一个健康宝宝,因为她很胖,所以要骗她丈夫并不难。可是有个问题,这次她并没有怀孕,于是她就杀死了一个住在几个街区外的孕妇,并从她身上取出了胎儿,还将特丽莎的尸体埋在了她的车库里。一星期之后,警方查出米歇尔枪杀了失踪的特丽莎·安德鲁,那个婴儿是属于安德鲁夫妇的。但是就在要抓她的时候,她用同一支枪自杀了。尴尬的是,她丈夫就是个监狱官员。上司对他的评价是“头脑简单”、“缺乏判断力”和“易上当”。而这也不是米歇尔第一次盗窃了:汤马斯·比卡1994年遇见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她正在因偷盗服刑。

女性本来是我们不大愿意看到被暴力对待的,所以当有人真的下得了手时,我们就更加震惊了。何况现在说的是怀孕的女性,她们的生命和孕育的希望是全世界人都奉为神圣的,导致胎儿的死亡,也是同样的神圣生命和希望的破灭,且行凶者都是妇女,基本都是将近停经的妇女,而且是来自人烟稀少的乡下。

目前发现的最著名的胎儿偷盗案是康萨斯州梅尔弗恩村(人口423人)的利萨·蒙哥马利偷盗胎儿案。虽然她的第一次婚姻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她还是很想通过生孩子来稳固她的第二次婚姻。可是其实她在第一次婚姻快结束时就已经结扎了。好在他的丈夫和比卡先生一样好骗,于是她提前结识了一个来自密苏里州更小的村子斯基德摩尔(人口342人)的芭比·乔·斯廷内特,当时她借口要买一条小狗,杀死了二十三岁的芭比·乔后,偷到胎儿。幸而孩子活了下来。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女性杀手除了难以描述的邪恶之外,还都有精神病。可是实际上她们一个也不是。要说有什么毛病的话,她们都看上去有一定的幼稚情绪,在与人交往和心理上“不搭调”,当然是非常以自我中心,无一例外地像所有女人一样往死里想要孩子。

这些有偷婴儿怪癖的女人,大多处于停经年龄,或是因为其他疾病等原因,导致自己无法生育,而内心又极其渴望拥有孩子,见到孕妇或是婴儿心理创伤凸显,不自觉中,进行犯罪,偷到婴儿,如偷窃不成,心里的不到满足,便产生杀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母亲与未出世的孩子一同杀死,心理便得到满足。久而久之,这种偷婴儿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得手后不被发现的的快感,间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暂时得到平衡,变态扭曲的心理驱使他们一直犯罪,直至被发现。

为什么沟通会出现障碍了呢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性格的群体,个体之间最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沟通。而在心理学中,把可能导致情绪恶劣、人际关系恶化、妨碍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的思想和言行称之为关系陷阱。那么不免会产生疑问,我们平时的沟通会出现这些关系陷进吗?

陷阱不同于有意害人的圈套,而是一些貌似正确、合理、公正、自以为有益、至少自以为无害的言行。在一般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陷阱有本末倒置、否定他人、触犯禁区、无谓争论、对人态度前后不一致等等。以下就是四种比较普遍的人际关系陷阱:

1.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盲目追求虚幻,于己并无多大益处的对象和关系。如当下很多年轻人宁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那些并无多大用处,甚至毫无关系的歌星、影星、球星等表示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对那些善待自己的亲人父母给予轻蔑和敌视。

如果把个人的交际域比作一个多层次的同心圆,那么对于本末倒置的人来说,在他们的交际圈中,处于内侧的多是虚幻的对象和人际关系,而把重要的对象和人际关系放在最外侧。本末倒置者忙于交新朋友,而冷落、怠慢甚至伤害诚实、忠厚、不善言辞的老朋友,最终是不仅未交上真正的新朋友,还失去了老朋友,得不偿失。

2.否定他人

否定他人是一种很普遍的陷阱。否定他人的主要形式有打击他人的积极性,贬低乃至否定他人的成绩、贡献和努力以及否定他人的感受等。

打击积极性常常表现为从自我中心主义出发,居高临下地表扬别人,或者虽然给予表扬但态度淡漠,或在表扬的同时把对方挖苦、讽刺一下。

贬低他人还包括直接贬低他人成绩和过失,在不同的场合否定他人某种感受,产生消极的情绪,轻则会打击他人的积极性,重则会激怒他人,使其气恼,从而引发事端。否定他人很容易造成感情伤害,从而导致报复门,引起反伤害。严重的伤害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严重裂变,造成永久性的、难以治愈的创伤。许多人间悲剧的起因常常仅是一次不经意的否定或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