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
本篇论述了君主的为政之要。身为君主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必躬亲,这就要求君主要识大体,弃细务。这不仅是君道,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所以说为官要以不能为能,以无为而治。
为政之道 知人善任
原文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译文
我听说老子说过:“用规范的方式治理国家,用变幻莫测的方法打击敌人,用无为的方法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需掌握的最高法则。”荀子认为:“做帝王的,善于管理人才算是有才能;平民百姓,按照个人能力大小来衡量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恪尽职守,听从命令;让诸侯国君安保土地;让朝廷三公处理朝中大事,这样天子就可轻松地统治天下了。”如何证明呢?从尧、舜怎样治理天下就知道了。在尧那个时代,舜当司徒管刑罚;契做司马管军事;禹做司空管建设;后稷畴管农业;夔管礼乐;垂掌管工匠;伯夷管理祭祀;皋陶管理司法;益负责训练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为何心甘情愿做臣子呢?因为尧知他们九人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从而使他们人人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尧就凭借着他们的功业而称王于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方面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了解并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所以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无缘无故的东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做五音的统帅。掌握了王道真谛的人,不需要去做文武百官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君王的严守王道,当官的知道各自应尽的职责,自古就是这样。
正是由于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他们才会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使用。能做到这些的,才算真正掌握了为君之道。
评析
开明的君王必须能够知人善任,这是君王的职责和治国的基础,是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保证。不懂得用人,就难以凭一己之力治理国家,最终也只能落个国破家亡的结局。楚汉之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刘邦善于用人,得到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英才的帮助,才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才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君明其道 官行其职
原文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竟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译文
国君如不懂为君之道,就不会有所作为。任何事都事必躬亲,就不会信任、重用有贤能的人。贤人得不到重用就会厌恶君主,结果就会使事业、功名受损,国家就会出现危机。
商汤、周武王消灭了夏桀、纣王后,就获得了夏、商的全部财产和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子弟和功臣,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心悦诚服。用所得财产赏赐功臣,便会受到天下臣民的拥护与爱戴。这就是善于利用不属于自己东西的做法。
所以说设立官位,分配职务;委派官员,监督他们完成任务;喜欢谋略而不知倦怠;宽容大度而深得人心;解决各种矛盾,消除各种隐患,这些都是为君者必须掌握的治国方略。能做到这些,文武官员就会对君主既畏惧又爱戴,这就是帝王成就大业的根本。
评析
知道如何治国是王者之道,知道如何做事是为臣之道。任用贤能之士治理好国家,使国富民强,是对为君者最起码的要求。作为臣子能各尽其职,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便是忠心耿耿。
文中还提到为君者理应遵守的一些治政规范,更明确、深刻地阐述了君王成就帝业所应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