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钊
(1915—1991)山东聊城人。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上海音专就读。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且译配了《联合国国歌》。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文化部内部刊物《文化资料》编辑,山东省地方史志编辑。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蒲松龄作品在国外》等。
韩羽同志如握:
您6月26日的来信,29日的邮戳在济南落地,但我看到时已在8月底了。
我6月23日晚去北京,参加苦禅先生追悼会。6月25日、7月2日,一直延到7月5日才举行。以后我留在北京,在文化部办理落实政策的事。8月15日才去天津看老婆孩子。8月25日回济南的。
到天津我才知道万里同志7月27日在全国普通教育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为武训恢复名誉的事。回济后在教育厅看到文件,不久即去聊城、临清一行,把文件送聊城地委、师院、武训后代、临清县县委书记等有关同志传布开来。
9月9日回济南。13日去菏泽出席《水浒》讨论会。18日上梁山。19日又陪武汉的客人到聊城参观。20日回济南即去潍县出席省普教会,会上正式传达了万里同志的讲话,与会者三百多人,聊城小组反应最强烈。25日又去青岛参观,28日到蒲松龄故居,30日才回济南。10月5日又列席省政协常委会,10日登泰山,11日又去曲阜师院看材料,15日才回来。由于几个月来不安定,久未奉复甚以为歉。在聊城曾见到您写的字和画,最近又在《人物》第五期看到您的自述,非常高兴,我正打算找有关同志谈谈您愿意回山东工作的事中。
您如能回老家工作当然很好。
您画的《武松打虎》小册子,我已交阳谷文化局了,不久可展出。另外,盼望您画一张大点的《武松打虎》,可装裱展出。此外请为蒲松龄故居画一幅《聊斋画意》供展出之用。这些工作都是开路先锋,并可在《大众日报》先发表。
余不尽耑复,盼复示并颂
画祺
士钊 敬上
1983年10月18日下午
札记
李士钊先生,我的同乡,我老师的同学。武训,我乡先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因李士钊是《武训画传》的编著者,也成为重点批评对象。
李士钊在《武训画传》序言中说:有人以为武训“兴学”是不彻底的革命运动,因为“兴学”不能解决穷人的问题,只是部分地“改良”了穷人的生活,使他们少受不识字受欺骗受剥削的苦而已,不能使穷人们真正地得到翻身。我们以为他处的时代不同,他本身的主观条件受了种种的限制,能够做出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提高了自己的阶级觉悟,并高度地发扬了对本阶级的友爱和为人民服务坚韧不拔的牺牲精神,是值得歌颂而且应当效法的。为武训先生合作这一篇传记,希望能够纠正过去的一切附会的不正确的说法。特别明确地指出武训先生是一个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儿子——被压迫被侮辱被残害的农民阶级的先觉者。
为了这一愿望而合作了《武训画传》的两位作者,付出的代价是“被公开点名批判,继而在‘反右’‘文革’中一再罹难。(画者)孙之?先生含冤去世,(编著者)李士钊先生屡遭摧残。”(《武训画传》再版序言)
信中有“到天津我才知道万里同志7月27日在全国普通教育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为武训恢复名誉的事。回济(南)后在教育厅看到文件。不久即去聊城、临清一行,把文件送聊城地委、师院、武训后代、临清县县委书记等有关同志”等语。三十年的坎坷终于熬到了头。老先生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尤以奔走相告“武训后代”,当亦“家祭毋忘告乃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