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6265700000034

第34章 乱世不避(71岁~80岁)(5)

不过,孙思邈毕竟是第一次接触此症,故非处一方了事。后根据患者病情,又变换几次药方。前后持续两月,才将那二十年顽症患者治愈。

一日来一消渴症患者,自诉其状。孙思邈对此亦接触甚少,颇觉棘手。他一如往常,先处以不温不火之方,以稳定患者情绪。回家后即抓紧查阅医书,比对患者症状,最后以“增损肾沥汤”处之,初步见效。又追踪患者,试用他方,终使该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孙思邈又接诊另一消渴症患者,初次接触时,感觉与前一名患者大致相同,又以“增损肾沥汤”处之。数剂汤药下去,疗效却不明显。孙思邈再仔细比较两位患者临床表现,发现虽同属消渴,细微差别却多。孙思邈自责大意,乃试处以“铅丹散”。成分为:铅丹、胡粉各二分,栝楼根、甘草各十分,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分[76]。这回开处的方子,终与该患者完全对症。

孙思邈又接诊一消渴症患者,见面即有些惊讶:年纪尚轻之人,怎会患上消渴?因一般消渴症患者,都在中老年阶段。询之,乃知患者家境尚可,故自儿时起便喜啖肥腻,并有其他不良饮食习惯。孙思邈对患者笑道:“幸亏你早有觉醒,否则这消渴症就一辈子缠着你了。”

到底是年轻人,身体再生能力强。孙思邈治愈这年轻患者,费时相对减少。

孙思邈连续接诊消渴症患者,有了一定经验,便不愿停留在治疗层面,而决心穷其本源,以利众生。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经对诸多患者询问,乃知此症并非先天固有,大多于青壮之时便埋下祸根。如此累积叠加,暮年终于爆发。为引起年轻辈注意,孙思邈大声疾呼: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过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77-1]

孙思邈又嘱: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77-2]

孙思邈在乡村坐堂期间,还接诊过其他许多怪异病症,每接诊一个,就等于给自己接下一道高难试题。孙思邈充分理解患者心情,故总是有求必应。对任何怪诞病象,他皆先好言相慰,再深究其源,探寻最佳疗法。这样既治好了病人,又提高了自己。

孙思邈在乡村行医的名声日显,上门求诊者越来越多。他为了不让患者跑得太远,乃采取“巡回治疗”方式。即在一处住上一段时间,再移住他处,这样尽可能广泛兼顾。

孙思邈在中原地区行医采药范围很广,当地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亦多。不少地区甚至将此写入“地方志”,以示不容置疑。仅以河南焦作地区的药王庙为例,有的几个村镇之间就有一座。庙中敬奉的药王,有的唯孙思邈一人,有的或为多人,却绝不会没有孙思邈。

还有一说,称孙思邈在焦作、沁阳一带行医施药和居住,长达二十六年之久。甚至说孙思邈晚年即隐居此地,著书立说。孙思邈两部传世巨著,皆竣工于此。此种说法,虽无史实支撑,却见孙思邈在该地区影响深远。人们对孙思邈的尊称是:“药王爷”“孙真人”“妙应真人”等。

五 苦盼明主 主动疗救李唐将士

孙思邈再回长安时,争夺帝位的战争还在进行。李渊虽然称帝,且改元“武德”,却并未完全控制局面。洛阳以东及江南广大地区,皆为王世充、窦建德等据有。天下属谁,尚无定论。局面虽乱,孙思邈心里不乱,经反复衡量,乃采取一个与一般避乱人士迥然不同的举动:主动投入李渊父子军营,协助救治受伤将士。这是因为,他不能忍见战争没完没了,不能忍见那么多年轻士卒死于刀枪。但愿早出明主,使国家重新统一。

孙思邈觉得,李渊父子比其他人条件要好,名分要正,因人家毕竟是皇室宗亲。

因为战乱重起,人们无心耕作,皆设法避往山林。路上到处都有抢劫之人,他们在僻静处抢,在大路上也抢。各郡县长吏人人自危,所有持械者都可为王,反正没人敢管。孙思邈返回长安的路上,多次遭遇劫难,差点性命不保。帝王们你杀我砍,你兴我灭,只杀得到处人头滚滚,血旗蔽日。帝王们没有食物,一天也混不下去,故他们除了疯狂劫夺官仓,便是拿百姓开刀。百姓们别说家中一无所藏,地里庄稼还不及成熟,即被大小帝王们抢个精光。

用腰巾将杨广缢杀的司马德勘,极力拥戴宇文化及,自己甘愿充任一名武夫。不料宇文化及将司马德勘擢升为大将军后,又密令贴身侍卫将其杀死。宇文化及身为杨广驸马兼重臣,顶着“弑君”名号,试图与李密、李渊、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刘黑挞、萧铣等一争天下,却只做了半个月皇帝,便被手下人杀死,徒留千古骂名。

随着战争加剧,李渊父子的优势愈发显现。然而局势仍十分严峻:他们虽据有长安,却西有薛举父子,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南有陈朝余党,北有突厥部落。李渊父子经分析局势,乃觉当务之急是平定西域,巩固后方,方可与东方诸强拼争。于是李渊下令,由老二李世民挂帅西征,李建成在长安协助父亲据守。

此为唐武德元年(618),李渊拜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李世民自晋阳起兵以来,一直处于冲锋陷阵地位,常率数百骁勇轻骑直入敌营,如大象闯进瓷器店一样,左冲右突,将敌方杀个落花流水。李世民自幼身强体壮,勇敢威猛,敢拼敢打,视流血为儿戏。他为考验自己对鲜血的刺激承受能力,未及弱冠即多次手刃猛牛,且看着猛牛一点点将鲜血流尽,最后毙命。

李世民与敌军格杀时,不仅两手都是鲜血,袖管里也能“哗啦啦”倒出血水。他力大惊人,一只手能举起一个石磙。尤其是那一张硬弓,一般力士都拉动不了。从那一张强弓上射出的利箭,能将偌大一块石板穿透。他就像项羽座下那一匹乌骓马,每闻得厮杀之声便亢奋起来。他要杀戮,要立战功,要协助父王夺得天下。

李世民体格之健。比那“幼遭风冷、屡造医门”的孙思邈,不知壮实多少。若得享天年,何愁不是百岁寿星?

李世民暗地还同老大较着劲儿,一定要比兄长更显突出。因他自小就有********的感觉,觉得爷爷奶奶偏爱老大,父母注意力即较多地投向老四(李渊之子老三李玄霸早亡),唯有他这老二未受到充分关注。李世民便在这种心态下自强不息,出色异常。以致在李渊眼里,大凡敌阵不克时,皆由老二攻取。

不过李世民初次与西域薛举对决时,却吃了败仗。关于此事,史书已载。这在李世民心里,留下一片阴影。

这一场皇位争夺大战,打的还是百姓之间的战争,因那些在战场上成批倒下的各方士卒,皆为田间青壮劳力。各路头领为扩充实力,争抢兵源,同样不择手段。李渊这边,从晋阳出发的子弟兵已死伤十之八九,关中百姓大都往山里跑了。李渊父子明白,想让百姓自愿从征,替他们取天下绝无可能。为了扩充兵员,只能强行抓丁。

此期,随着李氏队伍壮大,自愿投靠李氏父子的大小头领也在增多。李氏给他们授爵的重要条件,是看能拉来多少队伍。于是各头领遍设兵站,强征民夫。“征兵告示”贴遍各村,虚构各种优惠条件,欺骗乡民。然尽管如此,“征兵站”内仍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有时,村镇会突然出现一支军队,将中年和青年男子全给圈起来。谁企图逃跑,便会被军士打得头破血流。被抓者用绳子捆绑,连成长串。伍长给每人发两个铜钱,然后押着上路。

那日孙思邈正在山村给人看病,忽然来了一伙“征兵”人员,见了男子就抓,连孙思邈正在治疗的患者也不放过。孙思邈问:“你们属于哪个皇帝?”

“我们由唐王统帅。”

“好,我也同去。我是医生,可帮着看病。”

“那太好了,主帅正需要医生。”

孙思邈就这样入了军营,且很快受到主帅李世民接见。

正赶上李世民率部第二次攻打薛举,同样进展不顺。因薛举对唐军早有防备,于城中备足了粮草,一直坚守不出。每当唐军靠近城池,便以箭矢、滚石痛击,使唐军损失惨重。李世民亲率骑兵进攻,坐骑被城头滚石所伤。李世民翻身落马,众军士奋力将其抢救回营。

李世民可谓狼狈,因腿伤而不便行走,只能半坐半躺地住持军事会议。当听说军中有一老者,自称七十,看去甚少,能给士兵治病时,李世民大喜:“快快查实,我立刻要见。军中之医,一以敌万也。”

其时,已有前沿将校在军营设一临时露天救护所,请孙思邈给士兵治疗。一排排伤病员或躺或卧,等待救治。孙思邈正给一名满脸青痘的士兵挤背上脓疮。他知士兵们个个都想活着回家,侍候老娘老爹。听了哭诉,孙思邈感伤不已,唯有尽一己之能,救下多少是多少。

第二个士兵腿被打断,但还没离体。见孙思邈来了,如见救星:“医生,我的腿……”立时大哭。孙思邈忙予劝慰。那士兵欲爬起来给孙思邈磕头,先自摔倒。孙思邈忙弯腰将该士兵扶回原处。

孙思邈转向第三名士兵。这士兵向孙思邈哀求:“医生,尿不出来,痛死我了,尿不出来。”孙思邈稍一思索,回头对伴随者道:“请您设法找一根葱管。”待伴随者去后,孙思邈继续安慰士兵,“我先给你做个按摩。”即刻在士兵身边跪下。

当伴随者将葱管拿来后,孙思邈眼前重现当年杨坚尿阻的情形。在他眼里,帝王杨坚与眼下的士兵,所患同一种疾病,故都需采取同一种治疗方法。他于是接过葱管,单腿跪下,预备给士兵导尿。其他士兵见了,先是不懂,因谁也没见过这等疗法。待明白之后,一个个惊叫起来,接着不约而同地向孙思邈伏地行大礼。

李世民派来查看的校尉,正遇见孙思邈在为士兵导尿,不由倒退两步,身子撞上一个木桩。

很快,孙思邈被引至李世民大帐。

关于李世民初见孙思邈之事,古书虽有记载,却很值得怀疑。据《旧唐书》称,唐太宗初见孙思邈时,“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78]两人首次见面时间,按《旧唐书》说法,是在李世民即位之后。于是有学者得出结论,认为孙思邈在李世民即位之前,一直隐身山林,专注修道,李世民当政后,他才定居长安,坐堂行医。此说虽入史籍,然而值得存疑。

我们在后面将会读到,孙思邈自陈,曾于“武德中”给德行高尚的净明尼姑治疗霍乱,为此还与巢元方等泰斗级权威御医发生严重分歧(学术之争)。“武德”为李渊年号,李世民所承,乃父皇李渊之位。由此可知,孙思邈此时已活跃于长安,且有相当社会影响,否则连御医都治不好的重症患者(净明尼姑可是有相当社会影响的特殊病人),怎会让孙思邈突然从深山老林蹿出,大大咧咧接诊?

为此笔者认为,孙思邈首见李世民,应在他登上帝位之前,即在政权争夺战之际。两人间唯其有过一段生死与共的患难交往,孙思邈才能取得李世民高度信任,后者才会授其爵位,且放心让他先后给长孙皇后和太子李治治病。

且说李世民久闻孙思邈大名,为示礼貌,特脱去那油亮铠甲,换上紫色朝服。他因从未见过孙思邈,不知到底长得怎样。故当孙思邈进入大帐,半跪面前时,李世民将孙思邈瞄了一眼,疑惑地道:“您就是孙思邈?”孙思邈应过。李世民仍有些怀疑:“不对吧?孙思邈应有七十余岁,怎是您这般年少?”

孙思邈只得重复:“启禀秦王,鄙人与隋帝杨坚生于同年。”

李世民听这一说,大喜,不再与孙思邈讲究礼节,扶他站起,同时感慨:“杨坚辞世多年,先生却仍然生气勃勃,着实令人景仰。”孙思邈忙对李世民奉承一番,预言秦王必长命百岁。

孙思邈略通骨相术,一眼看出李世民相貌非凡。当谈到李世民眼下身体状况,孙思邈指出:“秦王外伤不足虑,可望旬内痊愈。脏腑亦无大碍,只是肝气有些不舒。究其原因,在于长期劳顿,寝食无常,再者战事多变,心力交瘁,导致火气太盛,直接损害肝脏。”当李世民欲求奇方,孙思邈再答:“俗云:‘伤筋动骨一百天。’今设法以药物、推拿、艾灸并用,以期旬内康复,则奇迹耳。且坦言调理非一夕之工,建议俟天下平定,秦王应集中将息一段时间。”

李世民听孙思邈说得条条入理,不由深为折服,乃点头道:“您自此跟定本帅,确保本帅安康,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