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6265700000054

第54章 成就大医(109岁~141岁)(5)

孙思邈从书肆得知,友人们看来皆守诺言,未曾将该书出售以图利。他却由此生出另一念头,即如何像书肆售书那样,让药方公开流布,谁都可随意获得。因友人们得其书稿,虽密不外传,却同样与“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宗旨相违。

一日孙思邈路过一座教坊,见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迎面立着,上面刻着许多文字。孙思邈瞥了一眼,石上所刻,为周文王东征事迹。他大受启发:倘将药方也用石碑刻录,让感兴趣者自行观看、抄录,或制作拓片,岂不是好。如此则秘方不秘,我亦可省去誊抄工夫,另干点儿有益之事。

孙思邈便想着如何竖立药碑,包括确定合适地点。为利于百姓,医碑只能立于乡间。他后来从路旁指路碑得到启示,决定将石碑立于交叉路口。

往石碑上刻写药方从来没有,故夫人有点担心:“人家不会说咱们脑子有毛病?古来刻碑,只为了歌功颂德。”

“这倒没事,总有人创先。再说药碑既可活人,与那颂德大碑便有一拼。”

“万一刻错了咋办哩?处方关乎人命,药方剂量一毫一铢也出不得错。”

“请匠人刻字时,我可一旁看着,及时校勘。”

主意就这样定了。然刻碑需要银钱,非义诊所能解决,孙思邈才向皇上开口。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第一块药碑终于刻成,所选录者,为治疗幼儿常见病处方。碑高八尺,宽约五尺,一行行正楷小字工整清晰,让人一看就懂。孙思邈躬着身子,睁大眼睛,将所列处方反复校勘,确保无误。

为防止有人抄了处方生吞活剥,胡乱套用,孙思邈对药方反复挑选,只取那适用范围广者刻录。他且知大众买药缺钱,故特别列出许多野生药材,于山林水边随意可采。每药皆述其性能、功效和配用方法。且嘱注意事项,切记不可滥服。同时一病多方,利于病家挑选。例如:

妊娠忽苦心腹痛,烧盐令赤热,三指撮,酒服之立产。

又方:吞槐子二十七个。

又方:菟丝子或车前子(末),以酒或米汁服方寸匕,即生。

妊娠时疾子不下,灶中黄土,水或酒,或泔清,调涂脐方寸,干再上。

又方:葱白一把,水三升,煮熟,食葱令尽。亦安胎。胎死者即出。

小儿伤寒发黄,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捣青麦汁服之。

又方:捣韭根汁,澄清,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小儿客忤,吞麝香大豆许,立愈。

又方:以母月衣覆儿上,大良。

又方:取热马屎一丸,绞取汁饮儿,下便愈。

凡诸食中毒,饮黄龙汤及犀角汁,无不治也。饮马尿亦良。

又方:含贝子一枚,须臾吐食物瘥。又服生韭汁数升亦得。

如此等等。[152]

刻字匠古铜色脸庞,做事用心,与孙思邈愉快合作了这一段时间,深为老人高尚精神所感动。石碑既成,匠人见所有资费皆由孙思邈给付,便将手缩回,道:“多谢先生,这工钱我不能收。”

“这钱也不属老朽,乃朝中所赐。”

“老先生功德无量,且年纪大了,该买些补品才是。”

“我营养已足,而你需养一家子。”

“老先生您做下这等善事,我也该尽一份义务。”

他二人争论许久,刻字匠才收下工钱。且与孙思邈约定,如这块药碑立下后效果特好,再多刻几块,必不取分文。

孙思邈又雇来几个民夫,用车拉着,将石碑稳稳地立于郊外一处十字路口。

由于皇上支持,使孙思邈终了一桩大愿。此大道由京城通往陇东,重要性与驿道等同。百姓因不能在驿道行走,只能走黄泥小路。小路越踩越宽,遂成绵延曲折的石板大道。

孙思邈自小熟悉这条大道,知它在关中人生活中的地位,乃将医药石碑树立于此,便于来往客人看到。打这儿经过者,多为无钱骑马乘车的穷苦百姓,倘或有病,一般难得有钱求医买药。

药碑才立,乡亲们便闻讯赶来观看。有识字者,有不识字者。识字者见了处方,感觉新奇,赶紧抄录。不识字者则请求别人诵读,以记下常见野生药草名字和简易疗法。于是这石碑前每日总有人或蹲或立,自日出至于日落。孙思邈看着人们传抄药方,制作拓片,心里倍感欣慰。

与开展“义诊”一样,孙思邈所立药碑,同样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于是再次出现药碑被人为破坏之事。此举自然不得人心。为对付居心不良者,有人将药碑重新补字,迁入那临近大路的庙堂永久竖立。

孙思邈刻碑传方的故事,在关中地区一直流传。在众人心中,那药碑亦被拟人化,被视为“石大医”。还有故事称,破坏“石大医”者曾遭雷击,后果悲惨。再往后,长方形石碑演变为立柱体。今日陕西铜川耀州区药王山上所立的药方石柱,则由此演变而来。

受孙思邈刻立药碑的影响,后有北宋人郭思,从孙思邈两部《千金方》中精选出《千金宝要》一书,亦以巨石刻成药碑,于宋宣和六年(1124)立于华州公署,供人们传抄拓印。可惜此碑已经不存。再有明代秦王守中(朱敬镕)等,于隆庆六年(1572)重刻《千金宝要》药碑,至今保存完好,立于今之药王山药王殿,供拜谒者和游人观摩、传抄。

以当时传播技术,若使药方普及于大众,此举无疑上策。可见孙思邈用心良苦。

六 挺身护弱 令恶疾患者绝处逢生

孙思邈晚年居住长安,与朝廷上下都有联系。如那位求他预测诸子前途的孙处约,后来官至宰相。接诊患者中,亦有不少特殊身份者,或朝中显宦,或文人雅士。这些人虽为名流,所患之疾却也无奇不有,包括不愿启齿的秽病。其中一人,名卢照邻,即患上麻风恶疾。只是卢照邻命运不济,向孙思邈求诊时,早将最佳治疗时机误了。时为唐咸亨四年(673),孙思邈年已一百三十二岁。

卢照邻得闻孙思邈之名,是在蜀王府为僚属之时。彼时卢照邻少年英气,才华横溢,且放纵恣意,得闲便寻花眠柳。他还喜欢豪饮,饮则必醉,每与友人狂欢则通宵达旦,于是不觉间健康大损,诸疾缠身。最使他痛苦不堪者,竟不知何时染上了麻风病毒。

卢照邻本幽州大兴人氏。幼时家尚殷实,拥有籍田数百亩,大宅数十间,每日共食者多达八十余人,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不料其父不善经营,又不精于官场,日子久了,便被同僚挤兑,迭遭斥贬,其家境也就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寒碜窘迫,人丁四散,由是一蹶不振。

卢照邻年少之时,尽享锦衣玉食,长成之后,则深深跌入困境。他既受过良好教育,又曾领略世态炎凉。临近“而立”,卢照邻不愿再在家里瞎混了,乃携着书箱,远离家乡,满怀憧憬,西向而行,准备去京师考取功名。

这时朝中对科第取士历经改革,已有一整套成规。自杨坚父子开始,至李渊、李世民父子,皆对此事极为用心。李世民早在做秦王时便设立文学馆,吸纳贤才。不能说中榜者皆是庸才,也有出类拔萃者跻身其列。然而却确有不少才华横溢之士,偏与朝廷科考的要求格格不入,以至于考场屡战屡败,蹉跎岁月,白首之年也未能取得一官半职。卢照邻也不幸属于后者。

卢照邻在京师居住期间,对长安各色人等看了个透彻,愤懑之情难以压抑,乃愤而疾书,几日工夫便写出长篇诗作《长安古意》,其中写道: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

这首诗题于长安东南曲池牌坊,怀有同感者争着观赏,读过无不叫好,争相传抄,于文士中迅速流传。卢照邻一时诗名大振,与那同样出名的王勃、骆宾王、杨炯并称“初唐四杰”。

这诗名对他考科入仕却帮不了忙。幸有邓王李元裕封于巴蜀,念他谋生不易,乃招去王府做了主簿。卢照邻算是谋得一桩差事,整日忙些公文起草和誉抄事务。卢照邻因觉屈才,便偷着干些泄愤解闷之事。见那蜀地年轻貌美的女子俯拾皆是,便去那青楼妓馆放纵。此则卢照邻染上麻风病毒的起因。

孙思邈自第一次接触麻风病患者以来,将近百年,一直坚持跟踪治疗,因之对他们了解透彻。此类患者从身份说,“颇有士大夫,乃至有异种名人”;从行为说,“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并为极猥之业”;从心态说,“及遇斯患,皆爱恋妻孥,系著心髓,不能割舍,直望药力,未肯近求诸身”;还有人“数年患身体顽痹,羞见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后病成,壮貌分明,乃云犯药卒患,此皆自误”。[153]

故孙思邈为之哀叹:“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必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及两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无所逮及。”[154]

卢照邻染疾之后,自认倒霉,那邓王府职务也不敢再做,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四处寻访可治毒症的名医。然却无人愿意收治,都被他吓得赶忙避闪。卢照邻无奈,只好辞别蜀国,来到长安附近一个远离闹市的去处,于那人迹罕见的水边掘一土窑,下半截全在土里。他在这地窟式住处无聊度日,一边读书,一边等着死神光临。

“此乃报应,不得不认。”卢照邻其时已变得头发稀疏,眉毛半拉,脸上长满毒疮。他对着水面照照自己,不禁喟然长叹,有时恨不得一头扎进水里,了此残生。

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季春某日,卢照邻实在闷得不行,如此了结人生亦有所不甘,便从地窖钻出,以一特大幞头将前额至眉骨全都紧裹,拿出仅有的铜钱,预备去药肆买点药草给自己治病。

行了半日,卢照邻来到一交叉路口,见许多人围作一堆观看什么。他也悄悄贴上。透过人缝,他看到一块高大石碑,上面刻了一些文字。再凑近看时,竟是一块药碑。听人们议论,知是孙思邈所为。

这事让卢照邻惊叹不已,猛想起时在四川,即听说过孙思邈给穷人治病故事。那时他体质尚好,对这类传闻不当回事。现既患绝症,他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可否求孙思邈给予诊治?能将药方刻碑立于路旁的人,岂是庸常之辈?

卢照邻正在遐想,旁边却有人注意到他的古怪打扮,一个劲儿盯着他看。卢照邻先不注意,待那人试图扯他的幞头,才引起警觉。卢照邻知道时俗,一旦被认出本相,不是被活活打死,就是被烈火烧死。他忙从人群中退出,也不去药肆了,将幞头压得更低,赶紧往土窑那边跑。卢照邻一路上吓的,总觉得在自己身后,追赶的脚步声紧咬着不放,未至土窑,便一头栽倒在河堤乱草中。

然而,卢照邻却再也无法掐灭求生的欲火,满脑子都是孙思邈的影像。他虽未见过这位奇人,却把他想象成专为拯救自己而来。我卢照邻虽非显宦,却是吟诗妙手,怎能被恶疾击倒?不行,必得找到这位大医。卢照邻再一打听,知孙思邈常在长安义诊,乃将自己更严密包裹,大着胆子朝长安城里走去。因包裹严密,入城时竟未被发现体貌有异。

此乃卢照邻的伤心之都,亦是激发他创作灵感之都。卢照邻见那豪华马车迎面而来,又气又恼,妒忌得两眼发红,只想将坐车人揪出,扔在街上。想着治病要紧,才没干出鲁莽之事。因不知孙思邈居住何处,只得逐条街坊寻访。每当临暮,一座座街坊大门将闭,他不敢住进馆舍,只找一个不显眼的偏僻角落,以麻布铺地,过那流浪汉生活。那时长安各街巷彼此以高墙隔开,中有坊门,每当日暮,坊门即闭。流浪汉无处可去,便傍着街角将就过夜。

卢照邻凭着一股毅劲儿,将长安大街小坊全都问遍,终于访得孙思邈行医之所。其时蒙李治关心,孙思邈有了固定住处,即昔日鄱阳公主邑司。据传鄱阳公主早亡,留此空空庭院,被一些人视作凶宅。孙思邈不予计较,对皇上仍满怀感恩之情。

其时孙思邈年岁已大,体质渐弱,乃隔日接诊,故卢照邻当天未能见到。不过他已相当知足,总算看到一丝希望。将近日暮,卢照邻又在街巷拐弯死角席地而卧,预备第二天早起,去孙思邈义诊处叩门。为早点儿见到救命大医,其所择夜宿街角,距孟诜药肆只有咫尺距离。

他却太累太乏,一觉睡下,竟数个时辰不醒。待睁开眼睛,已是日头当空。卢照邻这下急的,幞头也不及细心整理,忙拿了那随身的简单包袱,往孟诜药肆猛跑。

已有好些人满怀希望在那儿排队等候。卢照邻一阵狂喜,第一个念头是看这医学奇人究竟长得怎样,便想往队列前面挤。

“站队,站队。自觉站队。”卢照邻的举动招致一阵责难。他因幞头不整,其异相很快让人质疑。一些人悄悄私议:“看他眉毛。”“脸上毒疮。”“啊,他患的是不是麻风病?”不知谁看出破绽,一把将卢照邻的幞头扯下。卢照邻那麻风病患者特有的丑怪异相,立时展现无余。

“打,打死他!”现场出现混乱。大家先是纷纷躲避,接着便有侠义心肠者怀着为民除害之心,朝卢照邻发起攻击。他们先用鞋底抽打,接着用石子投掷,马上又有人就地抄起棍棒。

这一切都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卢照邻自己也反应不过来。就在那石子暴雨般朝他袭来时,一个银须飘拂、精神饱满、背稍弯曲的老人从里屋疾步走出。他就是孙思邈。

“大师救我。他们不能容我。”卢照邻说时,“扑通”朝孙思邈跪下。

“你患的啥病?”孙思邈忙问。

“大师救我。我患的确是麻风病。”卢照邻连连磕头,如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