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6266100000002

第2章 知者可称“仁”

国学常识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它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进行了归类。它主要反应了孔子的哲学、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乐,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和社会标准。他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暴君苛政,企图以此调和阶级矛盾,维护西周宗法制度与礼法。同时,他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可贵的主张和卓越的见解。

国学故事

一次,子张问孔子说:“楚令尹子文曾经三次被任命为令尹,都不因此而面有喜色;当他三次被罢黜时,也不见他有怨色。而且每次他都把令尹任内所有的讯息资料详细地告诉继任者,像他这样做,您怎么评价他呢?”孔子回答说:“他可称为忠了。”

过了会儿,子张又问:“那么,子文可以称为仁吗?”孔子回答说:“他这样的人还没拥有足够的知识,所以还称不上仁吧。”子张接着问:“齐国崔杼弒君作乱,陈文子舍弃马匹等家财避往他国。到了他国发现这里的执政重臣的行为跟崔杼差不多,便又避往另一国,结果其情形又相同,遂又再避往其它国家。像他这样又如何呢?”孔子回答说:“他可称为清了。”子张又问:“那他可以称为仁吗?”孔子回答说:“他也还没拥有足够的知识,所以也还称不上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