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62788800000009

第9章 无用真有用

北京大学的学者钱理群前几年提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概念,来形容现代人。利己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个利法。如果一切从实用角度考虑,生活是不是会变得索然无味?求知是不是会变得毫无乐趣?有学生第一次选修我的课,还没有上课,就跑过来问我:“老师,你这门课好不好过?”我说一般都能通过。他接着问:“这门课我想拿A,将来出国要看这个成绩,我怎么能拿到A呢?”他感兴趣的不是庄子,不是道家,不是从这门课能学到什么东西,更不是这门课的老师怎么样,而只是关心他能拿到什么样的成绩。这是实用主义,整个上课的过程对他来说毫无乐趣可言。

庄子不是从实用主义考虑问题的,他从心来考虑问题。他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人不要为物所化,变成了物。你在利用物时,你自己也在物化。如果你只关心结果的话,你赚钱的时候,会变成钱的奴隶;你开车的时候,会变成车的奴隶;你买房的时候,会变成房的奴隶;你生了很多孩子,会变成孩子的奴隶。因为你关心的是这些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把一切看作自己本真生命的展开。孔子说“君子不器”,我们不能把自己活成器具或器皿,单维度的、没有生机的物。人一旦功利化、物化,心就被放在一边了,得不到滋养,得不到成长,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逍遥主要是心上的事。我们的心平常的状态都是计较,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一个功利的目的。什么是真正的有用?什么是没有用?庄子有新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来源于《老子》。《老子》第十一章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很会观察生活中的物,这一章像静物油画一样。什么意思呢?正因为车毂上有圆孔,辐条才能派上用场,车子才是车子。陶器中间是空的,它才能作为器皿盛放东西。屋子有门窗,才是屋子。真正起作用的是“无”,也就是那个空处。而我们常常只盯着“有”。“有”是便利,“无”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就像空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

物有物用的层面,也有心用的层面。究竟什么是物?物是不是给人提供便利的?人应该如何看待物?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红楼梦》中有个精彩的片段,晴雯撕扇,表面是写晴雯的率直的性情,宝玉的平等的态度,背后却展示了宝玉的物观念。宝玉说:“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曹雪芹不是为了写富家公子祸害东西不心疼,而是写出了宝玉独特的爱物观。扇子为什么一定就是用来扇风或出气的呢?为什么不可以用来愉悦心情呢?庄子就是这个意思。难怪曹雪芹喜欢《庄子》,笔下的宝玉也喜欢读《南华真经》。心在物上,乘物游心,这才是真正的与物一体,不为物累。

无用之大用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与社会标准常常发生冲突的自我标准。

有些事不符合社会标准,却符合自我标准。在自我的价值观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有冲突时,要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的内心真正有益的。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就会形成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人离开群体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从众是普遍的心理,俗话说“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说的就是羊群效应,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从众心理。我们如何在人群中减少伤害,既保持自己,又不被孤立呢?这就涉及社会标准与自我标准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内外之分。我们之前讲过,庄子既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可以“与世俗处”,这就是我与他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从社会标准来看,我们可能有不合常规之处,但从自我标准来看,那是真实的内心。庄子告诉我们真实的内心不可忽视,它是生命的内核。

譬如我们的爱好,它换不来任何功利,却可以丰富内心,这便是无价之宝。今天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就是为了考级,为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在社会上被人认可、肯定,或在升学中加分。结果牺牲的是孩子本有的天性、兴趣和独得其乐的体验。孩子越大,家长越焦虑孩子的成绩、成功、成才,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成为他自己。那该怎么做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更进一步,我们欣赏一朵花,我们静观一片云,我们发发呆,我们散散步,我们不与别人比优秀,不与别人争第一,那段时间便真的属于我们自己,那段时间便是沉淀到我们生命中的扎扎实实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只有在人生关键处可以看到,一个内心丰富、纯粹、有所热爱的人,永远不会绝望。面对人生必经的各种坎坷,没有跟着人群跑的惊慌,而是拿出自己的心灵资源去应对。在我们今天拼命占有各种资源的时代,庄子告诉我们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内心。按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去生活,会活成一个能悦纳自己、应对变化的人。这个自我标准,小到你的穿着打扮,大到你的人生选择,只有本乎内心做出的,才是有力量的,经得起考验的。

我的课上曾经有个学街舞的学生,舞跳得非常好,他很想打一个耳钉,又怕别人说,怕父母说,一个学期都在纠结这件事。听完《庄子》后,第二学期又出现在我的课上,戴了一个非常好看的耳钉,与他的气质特别搭,最重要的是他脸上的从容与自信。鲁迅弃医从文,罗大佑弃医从艺,切格瓦拉弃医搞革命……当然不是对学医有什么意见,而是说他们因为追随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其实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选择每天都在生命中发生。庄子提醒我们,不要放弃我们自己的标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标准不同时,只要你没有伤害和妨碍到他人,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看问题的智慧。

无用还意味着我们从一个角度看是无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会发现有大用。就像惠子总是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生命便充满了困惑与沮丧。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那个能从全局观察象的人才看到了真相,也才了解了整个象的样子,也才会了解象的用处不只在象牙或象腿。人要跳出已有的视野和维度,走开一步,看到的事物就更全面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样东西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有的孩子虽有多动症,结果最后却成了舞蹈家。人生就是这样,祸福相依,否极泰来。我们要学会变逆境为顺境,把不利变有利。像庄子《人间世》描述过的支离疏这个人,他虽然残疾丑陋,却得以保全性命,生活无忧。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往往只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转换一下视角,即会发现它有大的作用。

第三,不为外物所缚的心灵自由。

很多东西无法增加你的财富,却能丰富你的生命。这便是自由,也是逍遥的意义。整个《庄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庄子的通透与洒脱,他对自由的看重与对真性情的守护。《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就像马的自由奔放,人也有自由的天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说,心灵自由的人才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非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是自身的生命意义源源不断生发出来的状态。回顾浩瀚的历史,真正留下来的不是那些黄金白银或皇宫城池,而是精神文明。这种文明的创造尤其需要自由的心灵。

庄子《大宗师》篇专门讲“真”是什么,以后我们会讲到。如同老子崇尚婴儿,庄子崇尚真性情,保持真性情大概是我们这一生中最能取悦自己的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的率真、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也是一个社会生态最好的保证。诚信,更多是从人与人的合作与相处的角度来说的,真性情则是从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灵需要来说的。《渔父》篇对“真”也有一段精彩的概括:“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当你看到地铁上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百无聊赖地翻看着手机时,你会感觉到一个生动的表情多么来之不易,想象不到那些脸上藏起悲欢离合的人是如何在这个喧闹的城市硬生生地挺过每一天的。

逍遥是你不仅做过飞起来的梦,而且醒了也要长出翅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