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62788800000010

第10章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重要思想,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外物,心物关系是贯穿古今的普遍的问题,我们今天面对的最重要的物就是手机。庄子通过一系列大物,来转换我们的思维,驾驭物,而不是被物驾驭。第一个是关于惠子的大葫芦。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个大葫芦的种子,结果长出了容五石的大葫芦。他想着用来盛水吧,太脆了,容易破;想用来做瓢,又太大。所以,他觉得这个大葫芦没用,就把它劈了。庄子没有直接告诉他葫芦还能做什么。庄子以此问惠子:“你现在有这么大的大葫芦,为什么老想着用它舀水、盛放东西呢?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呢?”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于渡水,是为腰舟。这么大的大葫芦系在腰上,浮力很大,岂不快哉?庄子的目的当然不是讲大葫芦的用处。浮于江海之上,是个隐喻,代表心灵的自由。古人常有“泛若不系之舟”的说法,比喻无所顾虑,精神自由,就是从这来的。庄子说惠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就是小鸟的思维,而不是大鹏的思维。小鸟飞行于蓬蒿之间,所以见识狭隘。这是很不客气地说惠子视野狭隘。他对惠子的实用主义思维、常规思维、对象化的思维一直耿耿于怀,这些都是他借来说事的地方,以后会慢慢谈到。李白有诗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门就看到天了,而不是在蓬蒿间想问题。格局小,视野就小,想问题就很狭隘。

内外打通非常不易,物是外在的,有形的,可以量化的,因此很容易发现它的用处。这几年流行“颜值”这个词,连长相都可以估值了!这个就是外在的。当今这个社会,似乎觉得颜值最重要。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外在美的追求,整容、美颜、生产各种化妆品,一个产业链就出来了。心是内在的,无形的,无法量化的,因此很难发现心灵的状态有什么用处。庄子认为,心之用才是无用之大用,对心有好处才是真的有用。我们如何看待物?如何看待人?《达生》篇说“外重者内拙”,你越是注重外在的东西,内心就越拙笨。老天就这么公平。因为心只有一个,当心被外物带跑了的时候,它自己是得不到休憩和修养的。所以,心物的关系,也是内外的关系。惠子没有想过泛舟江上的事,只想着这么大的葫芦有什么实用性。

庄子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启发他,而不是直说。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或者说写法。这也是他常见的写法。庄子很少直接怼人,而更擅长用故事来隐喻或影射人,让人自己去反思。这可以看作是卮言的写法,就是看起来荒诞不经的语言,无端涯之辞,其实背后都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转换思维方式,才能发现无用之大用。

那么,在物化或量化的思维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什么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这便是生命原本的时间。心的滋养,是能享受到毫无功利之心的时间。现代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会被物奴役,以为物能带来安全感。最后会发现无论有多少物质,都填充不了安全感。因为物是无止境的。比如“双十一”,就是一场购物的狂欢,从表面上看是一次全民购物的好时机,但同时背后也折射出消费者有点畸形的购物心理,总结起来就是不理智、攀比炫耀、跟风、贪小便宜。当心灵被贪婪占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心灵更加恐慌。因为你没有安顿心灵本身。属于心灵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夏威夷大学的刘静博士在《道之时》这篇文章中说:“时间在我们技术的存在之下正在失去意义:季节的轮回,鸟的迁徙,月之盈虚,以及昼夜更替。……当太阳高悬,我们却在日光灯下工作;当夜晚降临,我们还在灯光之下。每天我们从一个巢穴式的房间迁移到另一个房间。时间与自然的意义为我们技术的存在所遮蔽了。……今天人类对时间的控制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的生活节奏正在越来越快,速度和准时被我们的时代奉为美德。实际上我们的整体存在已经被挤压、降低成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某个环节。我们像管理金钱一样地管理时间,这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普遍信仰,‘时间就是金钱’。”

今天的时间为什么如此逼仄与紧迫?因为我们在利用时间,而不是享受时间。生命由时间构成,你享受了多少时间,就拥有多少生命,而不是用生命的长度来衡量。享受时间,意味着不拿时间干什么,只是在享受心灵,充实心灵,与心灵对话。比如李元胜诗歌里写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这时心灵是自由的,并富有生趣,富有创造性。这时候的人才会感觉到活着的乐趣和意义。并且,它不像物一样很容易被消耗掉,它会一直储藏在那里,像光一样,谁也拿不走。

雷达先生的《缩略时代》早已批判了这个时代,他把现代的效益化、计算化与快餐化的行为模式描写得淋漓尽致。他把这个时代概括为一个词——缩略。他说:“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这样,心就被挤走了,没有心灵的空间。只有我们真诚无欺地面对自己,面对短暂的生命,才能正确地面对外物,让它成为心灵滋润、灵魂放飞的资源,而不是堵住心灵出口的巨石。

为什么庄子喜欢用大的东西呢?因为要先将我们从常规思维中拉出来,进入思想与想象的世界,来体会超越性的东西。更重要的原因是,大而无形是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在老子那里是“道”的别称。因此,庄子借助大的意象让我们进入对道的体会中。大鹏的眼睛看到的是大的时间与空间,大葫芦空空如也,让我们看到了心的虚空带来的自由。接下来的大树又想表达什么呢?

惠子再次登场,他对庄子说,他有一棵大树,叫樗,长得很不好看,树干不平直而不合绳墨,卷曲而不合规矩,不是个好材料。连工匠看了都不想再看第二眼。庄子没有直接回应,又是故事中套故事,讲了很多小动物。他说野猫伏着身子等候出来遨游的老鼠;它跳来跳去,身子很灵活,但踩到捕鼠的机关,就死了。斄牛很大,不能捕捉老鼠,但是有大用,能保全自己。

所以庄子认为惠子的这棵大树可以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阔的野外,人们在树旁边悠闲地散步,躺在树下睡觉,这棵树不会遭到砍伐,看起来没用,恰恰保全了自己。表层的意思是看起来没才的东西,恰恰可以保护自己。

大树、斄牛的深层意思则在“无何有之乡”上。“无何有之乡”,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地方。哪里能什么东西都没有呢?只有心里可以这样。因此,无何有之乡不是乌托邦,而只是心灵的故乡。把心虚下来,才能与物相处,不求实用。一棵大树,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它无求呢?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一看到树就想到砍伐呢?绳墨,就是用来衡量树的,中规中矩的树就能用来做房梁、做家具和做棺材。这种一无是处的树,不是真的代表一无是处,而是用一种夸张的笔法,障眼法,让我们从实用的思维走出来,改变人与物的关系。有时候教育也是这样。作为父母,一想到或者期望着孩子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试图将孩子培养成为全才。

因此,这里的“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不是营造出的一个超现实的地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切换,从实用的思维到无用的思维。对一棵树从实用、占有、操心到平淡、自然、共处的转变。与树共处就是在它旁边散散步,不用它来做什么。如果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那该是多么舒服?就不会出现刚说一句话就加微信,一言不合就拉黑的做法了。我们接纳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对自己有用,而是随缘共处;我们离开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对自己无用,而是换一种相处方式。一旦我们不用实用的眼光看物、看人,心灵的世界就宽了。

之所以单独来谈无用之用,是因为它是在庄子讲完了无待逍遥之后出现的,可以看作对逍遥的补充。如何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我们前面讲了心斋、坐忘的功夫,这里还要再加一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摘下实用主义的有色眼镜,心平气和地看待万物。

无用之用提出了看待万物的思维方式。实用的东西能带来实际的好处,能奠定生存的基础,能带来安全感,所以实用主义或者说功利主义的思维本身没有错。但别忘了,安全感只是人之为人最基本、最低一层的东西,在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威胁我们的不是生存,而是内心的空虚、无意义感。之前在网上有个很红的帖子,说:“你们身边有那种下班开车回家,在停车场里坐几个小时再进门的男人吗?”很多人都有共鸣。下班后都不想回家,就是想单独待会儿,享受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候。无用之用,是用来建构精神层面的意义感的。道创生万物,万物都有自身的意蕴,都不是他人的工具。

现代生活中最为便利,也最易带来干扰的东西就是手机。曾有一则新闻说,浙江有位女士,手机掉到河里了,她立刻跳进河里去捞,真是手机比命还重要,而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在一个地方发生过。有只顾发朋友圈的家长,孩子被浪冲走的;有低头玩手机的家长,孩子在游泳池里淹死的;等等。

手机已经侵占了我们的全部生活。因为玩手机变成“低头族”,引发颈椎病、近视;因为玩手机熬夜引发种种疾病。这些都是身体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是人与人交流得少了,很少再面对面交流了。有些夫妻俩各玩各的手机,共同话题减少了,甚至,很多时候对方成了多余。校园里流行一个表情包:“想说相爱不容易,毕竟各有各的手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想恋爱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了,甚至不想要孩子。因为一个手机就够了。

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向日本靠近。前不久日本出现一个现象,让小学生参加婚礼或模拟婚礼,就是为了教育他们,让他们对婚姻有兴趣。为什么呢?根据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人的“终生未婚率”还将持续攀升,到2035年日本男性的“终生未婚率”将接近30%,女性将接近20%。“超单身社会”和“单身大国”正在成为日本的新标签。到2035年日本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805万是单身者,有配偶者约为5279万,即约有一半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

这些就不是身体问题、心理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我曾在《庄子》课上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一星期不使用手机,一个月不使用微信,三个月不发朋友圈。我陪他们一块做到。让他们写一篇自己的感想作为期中作业。学生们各种奇葩的反馈都有:有交代后事的,有焦虑不安的,有很失落的。最后发现一星期不使用手机,原来什么大事都没发生。使用手机已经从强迫症发展到像吸食鸦片一样了,公共交通工具上全是看手机的,路上全是看手机的,看到美景全在拍,做很多事只是为了发个朋友圈晒一下,慢慢品味的意义就这样淡薄了。

佛教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可能需要放下手机,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