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54

第54章 曾国藩:读书要专而有恒

名人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心法探源

曾国藩对于读书求学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主要都集中在他的家书中,比较琐碎。这里择要归纳几点。

一、读书必须要专一

读书求学一定要注意专一,这是曾国藩一再强调的。并且把这列为“于读书之道,有必不易者数端”之首。可见其重视的程度,这里不仅是指读书心思之专,而且也是指读书范围之专。如他读书,读得最多的是经、史。但对经、史这类书,他仍强调要专门阅读,不可拉杂。正像他在给兄弟的信中说:“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意思是说,如要彻底穷究弄通经学的道理,必先专究一经,不要再分心其他东西。

不仅是读经、史要专一,即使是读诸子百家和文学作品,也要有个专一的态度和方法。他在给六弟的信中说:“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当时他的六弟正在学诗,并准备从元好问编选各家诗作的《中州集》入手,曾国藩在给他的回信中虽不反对,但以他的目光来看,还是认为读一人的专集为好。他说:“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他甚至还提出了“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的主张。

二、读书要求明白理解

除了对书要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外,曾国藩认为还不够,还应该求得明白和理解,方为读过。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来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如果简要一些说,曾国藩认为读一本书,能求个明白,得个理解,比记住一些内容还重要。对于读古代的诗文,不仅要识其貌,而且要观其神。

三、读书要有恒

除了专一以外,曾国藩强调的另一个读书方法,便是有恒。他认为一个人每天读书不在于过多、过猛,而在于有恒。他这个观点在教人学书法时曾谈起过,在教人读书方法时也一再强调。他在给六弟的信中说:“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

四、读书要看、读、写、作四者皆备

这种说法很少听到,但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却提出来了。他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至于“写”,他是指的书法写字,认为看、读以后能像练书法似地加以摘要抄写,则最好;至于“作”,是指练习一类的习文作诗,把看、读、写(做笔记)列为读书方法,前人尚可看到,而曾国藩把“作”(作文习诗)也列为读书方法中的一个环节,却是很新鲜的”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发明。

五、读书要连贯,不要随意乱跳乱翻

曾国藩虽政务繁忙,日不暇接,但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读书,无论读《后汉书》或《王荆公文集》,都是日复一日地从头到尾地看,从不间断,也从不跳跃。他在给六弟的信中说:“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曾国藩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但自幼读书习文,深知读书的重要,也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再加上他的知名度,因而他有关读书方法和治学之道的家书,对后人影响不小。平心而论,他所提出的一套学习方法,虽然仍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但其中所说的读书贵专一和有恒,特别是强调深刻理解和“看、读、写、作”四者不可缺一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今人仍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