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629100000079

第79章 孟子:贵在自得,求之有恒

名人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心法探源

战国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对立的以墨家和杨朱学派势力最大。墨子创“兼爱”学说,杨朱创“为我”学说。面对儒、墨、杨三分鼎足之势,孟子痛斥杨墨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他认为要正人心,必须辟杨墨。

孟子主张博览群书,重视在读书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读书治学“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他对读书方法有一系列论述,其要点是:

一、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读书治学应循序渐进,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而不顾客观实际。他曾举宋人“揠苗助长”为例,说明这种好高鹜远的学习方法”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他又以水喻学:“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就是说,有源的泉水日夜不停地渐渐流出来,等到水坎盈满以后再向前进,终将达到四海,以说明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二、贵在自得

孟子认为读书学习贵在自得,必须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这样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蓄很深,就能取之不尽而左右逢源。

三、意志锻炼

孟子很重视人的意志性格的锻炼,认为一个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要饱经磨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做大事,负重任,都是从困苦患难中磨炼出米的,所以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重思存疑

孟子认为,惟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由博反约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融会贯通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意。这里的“详说”,是指对读物要精细研究,详细阐释,即所谓“把书读得厚”;这里的“说约”,指对读物内容的简明概括,由厚到薄。由博返约,要求读书治学必先深入细致钻研,在此基础上再归纳概括。

六、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能刻苦,能坚持,切忌三心二意,一暴十寒。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一个专心学习,日有进步,一个“不专心致志,则不得”,指出一个人学习不能得到满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聪明),而是不能专心的结果。孟子还指出,专心还必须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掘井虽深未得泉水而中止,等于放弃,说明读书不坚持到底终将落空。